張靜
送你一朵玫瑰
張靜
神交竇玉梅,不是因為她清華附小校長的名頭,而是緣起于去年她在六年級學生畢業典禮上的一篇講話稿。她在臨別的時候送給孩子們三句話:第一句,做一個永遠的讀書人;第二句,做一個永遠善良的人;第三句,做一個永遠有夢想的人。她說:“親愛的同學,前方有許多未知數,但不管怎樣,這三句話作為母校的禮物,讓你相信讀書、善良、夢想帶給你未來的美好,并努力幫你成為人生路上成功時的喝彩,失意時的攙扶,孤獨時的問候,憂郁時的的安慰。”她的感性和精彩的文筆,讓我共鳴和欽佩,吸引著我走近她。
把盛開的玫瑰移植到自己的園地來。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名言。案頭這本《玫瑰與教育》,正如她的作者竇玉梅,溫婉優雅,溫暖芬芳。她用玫瑰的含義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樣對待同事,努力做到互敬、互愛、互諒;像8朵玫瑰那樣懷著感恩之心對待關懷及鼓勵自己的人;像19朵玫瑰那樣學會在現實生活中忍耐與期待;像20朵玫瑰那樣,一顆赤誠的心對待自己的人生。她要求自己像紅玫瑰那樣,對教育事業付出熱情和真愛,把個人的生命融入教育的使命。
這本書分為四輯,第一輯是作者的教學反思;第二輯主要寫了作者在語文教學的所做、所想;第三輯是作者到日本參觀的所見、所感;第四輯則記錄了作者博覽群書的讀后感。書的封面有這樣一段小字:“我們蕭蕭的樹葉都有聲響回答那風和雨,你是誰呢,那樣沉默著?我不過是一朵花。是的,我只不過是一朵小花,帶著一絲芬芳,和著風和雨,我卻執著地孕育著,盛開著,以最大的努力回報春天。”竇玉梅的網名就是玫瑰,其實也是竇玉梅的化身,外表美麗,內在芬芳,在她的眼里,教育本身就是不敗的玫瑰。
書中有篇文章《心中盛滿陽光》,她提到了“境由心生”。她說:“如果你把所處的環境看成是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獄;如果你把周圍的人群看成是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如果你把所處的環境變化魔鬼,你就在制造地獄;如果你把周圍地人群變成天使,你就在營造天堂。好花要有好心情賞,有好的心情才能欣賞到好的風光。你的內心如果是一團火,你就能釋放出光和熱。”字里行間,能夠感受到竇玉梅在教學的過程中是快樂的,她的這種快樂溢于言表,也深深感染著別人。
讀著竇玉梅的文字,感覺就如同與一位親近的朋友談心,親切,自然,娓娓道來,同樣身為教師的我,跟隨著她優美而又充滿智慧的語言進入到更深層次的教育思考中。課堂里沒有失敗的老師,也沒有失敗的學生,所有的學生都是需要鼓勵和撫慰的,尤其是那些學習后進的學生,更應該得到鼓勵和溫暖,這些鼓勵也許會轉折很多學生的人生。
竇玉梅在書中第三輯《日本教育管窺》中描述了參觀兩所日本養護學校的所見所感。養護學校類似于輔讀學校,是把一些患自閉癥的孩子或身體殘障的兒童集中在一起進行針對性教育的學校。日本全國有五百多所自閉癥養護學校,加上聾啞和盲人學校,這樣的養護學校大概有一千多所,學校的一切費用,完全由國家支付,在這樣的學校不僅采取一對一的教育,還專門針對每個學生設立養護檔案,并制定相應的計劃和措施。竇玉梅筆下的每個孩子都表現出一種禮貌,一種快樂,一種堅強。用一所養護學校校長的話說就是“上蒼給每個人生命,而每個人的生命卻如此不同,面對這樣的兒童,我們的心愿就是讓他們享受和正常兒童一樣的美好生活,哪怕當中有的孩子根本就不懂養護者的苦心。”
竇玉梅通過真實的案例和故事告訴我們,教育是一項播種希望的事業,我們每個人,作為其中的一個參與者,都要心懷愛,與人玫瑰的芳香,種下希望和未來,這才是教育的初衷。
每個孩子都應該得到尊重,每個孩子的心中都應該生長出鮮艷的玫瑰。
最后,引用《玫瑰與教育》一書最后一頁,竇桂梅老師引用狄金森的那句詩,作為我此文的結尾:“跳著舞過黯淡的日子,讓我飛翔的是一本書。”
張靜,女,唐山市友誼中學黨支部書記。曾獲唐山市思想政治工作創新成果一等獎,相關論文多次在市區獲獎,多篇作品在國家、省市級刊物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