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開,王 暉,王開勇,馬雅麗
(1.陸軍裝甲兵學院 裝備指揮與管理系,北京 100072;2.陸軍軍事交通學院 軍事物流系,天津 300161)
● 裝備保障EquipmentSupport
美軍裝備戰備完好性評定及啟示
劉文開1,2,王 暉1,王開勇2,馬雅麗2
(1.陸軍裝甲兵學院 裝備指揮與管理系,北京 100072;2.陸軍軍事交通學院 軍事物流系,天津 300161)
為加速推進我軍新時期裝備建設發展,時刻保持在編裝備較高的戰備完好性,從美軍裝備戰備完好性評定工作的管理體制入手,分析其裝備戰備完好性評定的主要做法,結合我軍現階段裝備管理現狀,提出我軍在裝備保障領域內有效開展裝備系統綜合能力評定,應重點把握選擇性借鑒外軍經驗、提高數據統計科學性、規范軟件開發維護、有效利用供應商保障等幾個方面的問題。
戰備完好性;評定;美軍裝備
美軍通常以裝備的戰備完好性來考察各類裝備系統在特定環境條件下可執行任務的能力,是美軍衡量在編裝備戰斗力的重要判據,一直受到高度重視。時刻保持高水平戰備完好性,是美軍圍繞裝備開展裝備保障和戰備儲備工作的一項核心任務。
經過多年的理論探索和實踐檢驗,美軍針對裝備戰備完好性的評定,在法規標準、管理體制、運行機制、評定方法等多個方面取得了一些有價值的成果,并獲得了巨大的軍事效益和經濟效益。分析美軍裝備戰備完好性管理的實質,并將這些成功經驗加以研究和借鑒,應用到我軍現有裝備管理之中,對加速推進我軍新時期裝備建設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實際上,美軍最早使用“戰備完好性(Operational Readiness)”這一術語,旨在描述一個軍事系統(或單位)的可完成任務能力,其中涉及建制部隊的規模結構、裝備系統的先進程度、各分系統協調聯動的戰備訓練、戰斗任務執行的持續能力等,在多個文件中與“軍事能力(Military Capacity)”可以通用[1]。而“裝備戰備完好性”, 它僅指針對裝備系統開展的戰備完好性研究,應該包含在一個軍事單位戰備完好性考察的范圍內。美軍聯合出版物JP 1—02中明確:“裝備戰備完好性是軍事組織為其戰時行動或沖突以及其他緊急情況提供支持所需裝備的可用程度。”具體表現為裝備的一種時間質量特性,反映裝備系統隨時可用的程度[2]。它是整體作戰系統中的一部分,與人員體系和訓練系統是平行的關系,但它們之間又存在著密切的聯系。
從時間特性的角度分析,裝備的戰備完好性反映裝備的快速反應能力和可用程度。裝備的快速反應能力和可用程度分為平時和戰時兩種情況:平時反映裝備在規定的儲存和戰備等級條件下,當需要時有多少裝備能動用,并在規定時間內投入作戰使用,可以構造為裝備可用性和戰斗準備時間的函數;戰時反映在規定的環境(使用和保障)條件下,裝備完成一次作戰任務后能繼續完成下一次任務的能力,一般用戰備完好率表示。
美軍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逐漸提高了對裝備戰備完好性評定工作的重視程度,經過30多年的摸索,在評定工作法規標準、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等方面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體系,取得了一定的效益。
美國法典針對部隊戰備水平的評定問題做出專門規定,要求國防部建立一個綜合性的戰備水平評定系統,來衡量軍隊執行國家安全戰略(總統簽署)、國防規劃指南(國防部長簽署)、國家軍事戰略(參聯會主席簽署)等頂層文件所規定的作戰任務能力,同時要確保所衡量的裝備戰備完好性是“真實、精確、及時”的。美軍裝備戰備完好性管理體制大體上分為3級:國防部、軍種部和部隊。具體負責人員情況及對應職能見表1。

表1 美軍裝備戰備完好性管理體制
為了向各軍種部、國防部和國會議員提供及時準確的裝備戰備完好性評定信息,美軍運用多種渠道,定期對所屬裝備的戰備完好性參數進行匯總報告。在戰備完好性的報告途徑上,基層單位利用信息系統、簡報或報告等形式向上級單位進行匯報,逐級審查并進行重點分析和匯總后形成聯合季度戰備完好性簡報、戰備完好性高級審查委員會簡報、面向國會的季度戰備完好性報告,最后將戰備完好性相關信息予以公布,為各級裝備管理部門提供參考。在戰備完好性的報告頻率上,2003年前(含2003年),現役部隊每月、預備役部隊和國民警衛隊每季度報告一次本單位所屬裝備的戰備完好性;2004年后,所有部隊都是每月報告一次戰備完好性。
在戰備完好性評定指標體系中,美軍主要采用能執行任務率、能執行全部任務率、不能執行任務率、因維修不能執行任務率、因供應不能執行任務率等5個指標衡量裝備系統的戰備完好性[3]。這些指標是通用的,軍事部門在選擇某個不同于上述的指標時,需要向國防部裝備戰備副助理部長提交申請并說明理由。
(1)針對性開展“裝備獨立戰備完好性”的評定。單純從理論研究的角度出發,大多數研究者將“裝備系統”理解為一個軍事單位全體裝備的總和,或稱為所有列裝的裝備體系,這也是美軍裝備常規戰備完好性報告的主體。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美軍還常常會針對某一特定型號裝備單獨考察其戰備完好性,一般稱之為“裝備獨立戰備完好性”的評定。如美海軍陸戰隊自2015年10月開始,已經展開針對“魚鷹”(V-22)機隊戰備完好性的綜合評定,此項工作在2016年秋基本完成,數據顯示,近幾年“魚鷹”機隊的戰備完好率波動在45%~58%之間,遠低于期望值82%。海軍陸戰隊以前也針對所裝備的“大黃蜂”和“超級神(CH-53E)”兩種戰機進行過該類評定。“裝備獨立戰備完好性”的評定工作,是國會相關負責人根據各級裝備常規戰備完好性報告數據結合簡單運算結果,針對部分戰備完好率數值遠遠達不到標準值,或考察階段內戰備完好率數值下滑嚴重的型號裝備,所采用的一種考察方式,考察過程主要委托地方一些具有較好資質的咨詢公司來牽頭完成,受委托咨詢公司需根據調查分析情況最終為國會提交一份報告。報告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確定所調查型號裝備的數量、質量以及維修保障方面牽涉戰備完好性的因素,分析造成裝備戰備完好性低下的原因;二是根據實際情況(編配、使用、保障、訓練等)提供改善裝備戰備完好率的最佳行動措施。此報告主要為決策部門在下一步針對裝備的任務部署以及財務預算方面提供參考。
(2)研制開發更加可靠的裝備戰備完好性評定信息平臺。美軍裝備戰備完好性評定前期主要依托“全球資源與訓練狀態系統(GROSTS)”進行基層數據采集,它覆蓋9 000多個軍事單位,內容涵蓋裝備配備、人員結構、訓練開展、保障能力、資源分布等多個項目,是戰略層面的主要報告系統,也是美軍整體戰備水平評測系統的主要工具。但是,多年使用后發現,該系統在現有條件下所反映的戰備水平數據的完整性較差,精確性不高,已不能完全滿足國防部需求。因此,國防部自2004年開始著手開發“國防戰備水平報告系統(DRRS)”,目前該系統在部隊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應用,基本上已經取代GROSTS。
DRRS從功能設計來看,更加注重人裝結合所產生的綜合作戰能力的評估,更加強調各軍種之間的協同共享能力,對于基層單位定期填報裝備相關數據(含編配數量、設計參數、動用里程、維護保養、故障信息、檢測維修、配件供應等)的指標和流程都有所變化,為裝備戰備完好性綜合評測報告所提供的數據支持更加詳細客觀,得到了國會議員、國防部領導、參謀長聯席會議委員、軍種指揮管理部門領導等多個層次的好評。
(3)增加軟件系統評估在裝備戰備完好性評定中的重要程度。現代美軍號稱是武器裝備自動化、智能化程度最高的一支軍隊,大量的軟件集成系統在裝備系統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配套軟件系統數量和復雜程度的不斷增加,同樣也給對應的保障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在美國防部2014年維修年會上,首次將軟件系統的維護和保障作為一個主題進行了廣泛的交流探討,尤其來自美軍通信與電子司令部的代表指出,“根據數據統計顯示,在2014年度通信與電子司令部的軟件保障工作量已經超過了硬件保障的工作量”[4-5],隨時掌握并及時修正在線軟件系統的工作狀態,已經成為保證武器裝備系統高戰備完好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裝備系統戰備完好性評測中軟件系統評估部分主要包括3個方面:一是軟件系統與配備硬件系統的匹配程度(包括接口問題);二是按任務執行設計軟件功能實現的可用性(軟件設計初設定的完好性指標);三是安全性能。
(4)合同商保障成為評定裝備戰備完好性的一種重要模式。美軍在如何利用社會資源開展裝備保障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理論研究和大量的實踐探索,尤其在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大量高科技含量的武器裝備編配部隊,在武器裝備復雜程度逐漸提高造成的保障難度加大,與國防預算逐年下降之間矛盾更加突出的背景下,合同商保障已然發展成為美軍裝備保障領域內的一種重要保障模式[6]。期間,美軍在涉及裝備戰備完好性評定的相關工作中,也有較大比例的業務交由地方合同商來完成,如前所述美海軍陸戰隊2015年開展的“魚鷹”(V-22)機隊戰備完好性的綜合評定,其主要工作就交由咨詢公司LMI牽頭,而貝爾直升機公司、波音公司、雷神公司等多家企業參與其中,為了獲得更為可靠的數據和分析結果,LMI還專門開發了相關的數據模型和仿真系統軟件。類似這種直接交由地方專業咨詢公司(合同商)負責裝備戰備完好性的評定,既保證了評定結果的專業性和可靠性,又有利于將部分地方企業(承研承制企業、維修保障企業、備件供應企業、其他保障企業等)更好地聯系在一起,節省經費開支。
通過對美軍裝備戰備完好性評定的相關研究,我軍在裝備保障領域內,對于定期評價裝備體系可執行任務的能力方面,與美軍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為:重要性的認識不夠深入、評價的指標體系還不夠健全、組織實施的體制機制還不夠完善、評價分析結果對后續裝備建設的指導不夠等。結合我軍當前體制編制調整改革,我軍在裝備動態管理及能力分析方面應重點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1)認清美軍裝備戰備完好性評定實質,選擇性吸收具有借鑒意義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美軍戰備完好性評價實質上就是加強對在編裝備實施動態管理的一個評價體系,其目的就是及時掌握裝備性能狀態,從而分析裝備系統可完成任務的能力,為上級進行決策和預算提供有力支撐。
我軍有些部隊已經認識到裝備戰備完好性的重要性,并對應開展了規律性的評定工作,如2005年由原總裝備部批準發布的國軍標GJB 451A—2005(替代GJB 451—1990)《可靠性維修性保障性術語》中對裝備的戰備完好性進行了明確定義:裝備在平時和戰時使用條件下,能隨時開始執行預定任務的能力[7];2009年經原總裝備部批準發布的國軍標GJB 6678—2009《艦艇作戰系統戰備完好性指標要求》和GJB 6679—2009《艦艇作戰系統戰備完好性評定方法》,對于艦艇作戰系統戰備完好性指標的基本要求,以及戰備完好性的評定方法步驟都進行了嚴格的規范,為海軍機關有效了解艦艇執行任務能力提供基礎數據支持[8-9]。除此,有些部隊采用不同的指標(如裝備完好率、在航率、戰斗出動率、平時能執行任務率、使用可用度等)進行了類似的評測工作,預測了本級單位應對當量任務的能力,也在不同程度上為上級機關進行任務部署及預算開支提供了參考。
但是具體到基層部隊,大多數仍在沿用傳統的裝備管理方法,不注意平時動態數據的積累和分析,只有在應對年檢或重大活動前期,才以抽查的形式對裝備狀態數據進行摸底,甚至部分數據的真實性不足,提供的報告對于數據的深入分析不夠,參考價值不高。對于已經開展了類似“裝備戰備完好性評定”工作的單位,其對于評定工作的理解程度不同、標準參差不齊、手段方法各異,獲得的成效也有很大差別。
基于此,我軍各級裝備管理部門,應該充分認清裝備定期進行可完成任務能力評估的重大意義,統一思想、達成共識,選擇性地借鑒參考美軍部分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在評測標準的掌握、評定時機的選擇、評定方法的選取、評定程序的制訂、評定組織的規范等多個環節,從不同層面建立一套科學完善的評價機制。
(2)加強裝備動態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提高基礎數據統計分析的科學性。進入21世紀后,我軍逐漸認識到現代化軍隊管理中“信息系統”所能夠發揮的重要作用,各部門、各軍種、部分部隊相繼針對自身業務工作開發了大量的信息系統,其中不乏針對裝備性能動態數據采集和分析的信息系統。但限于這些信息系統實際應用的時間比較短,部分系統的使用效果并不是很好,一些單位雖然配備了專用的裝備管理信息系統,但真正使用上報動態數據的比較少,能夠利用這些系統深入分析裝備系統綜合能力水平的單位就更是鳳毛麟角。依托專業的信息系統采集、上報、匯總、分析裝備的相關數據,并通過不斷積累和完善存儲各類裝備動態數據的專用數據庫,真正地為各級機關提供參考和數據支持,在今后的一段時間內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進一步加強系統應用重要性的宣傳;二是組織力量完善優化現有信息系統的功能結構,尤其加強對基礎數據的分析處理功能;三是定期開展系統操作人員能力培訓;四是逐漸加強各部門之間(管理部門、維修機構、使用單位、生產廠家等)信息系統的融合程度。
(3)注重軟件系統對裝備整體性能的影響,規范軟件系統開發和軟件保障程序。軟件系統對于現代化武器裝備綜合性能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近幾年我軍對于武器裝備配套軟件系統的創新方面也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除去少數保密性較強的武器系統軟件由軍方獨立開發外,大部分都依托地方合同商(含軍工企業)開發,或直接由軟件公司購買成品軟件。而在軟件服役過程中,對于其對應的維持(保障)工作極不到位,后繼的維護、更新、升級、性能評測、工具(設施)配套、人員培訓往往跟不上現代化武器裝備功能快速提升的實際需求。目前,相關部門應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全面掌握武器裝備配套軟件系統的建設需求,結合我軍武器裝備特點以及軟件系統開發和保障的特殊性,盡快在需求論證、研制開發、實驗(試驗)、配套下發、跟蹤調查、動態監控、更新維護等多個方面形成一套較為成熟的程序化的規范標準,指導相關工作順利開展,充分發揮軟件系統的重要作用。
(4)創新裝備綜合能力評定的途徑方法,有效利用供應商保障模式開展相關工作。 “用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是現代社會職業分工不斷細化背景下最為正確的選擇。我軍在裝備保障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方面就遵循了這樣一條原則,盡量將優質的社會力量(主要是合同商)運用其中,以達到雙方各取所需的目的。但對于在編裝備系統綜合能力評估的組織實施過程中,我軍基本都是依托軍隊自身力量開展,好處就是保密性強,但同時存在的缺點就是專業性差,數據分析不深入,且耗費財力、物力、人力都比較嚴重,綜合起來看,整體效能不高。如果能夠利用一些手段,如法律條款、合同限制、懲罰機制、誠信記錄等,有效約束合同商引發的失泄密風險事件發生,遴選部分專業性強、經驗豐富、誠信記錄好的咨詢公司或分析公司,來完成我軍部分裝備的動態數據采集和綜合能力評測,不失為一個不錯的選擇。
美軍利用裝備戰備完好性的評定準確掌握了在編裝備“召之即來、隨時可用”的綜合能力水平,并對應采取了一些有效提高裝備戰備完好性或防止戰備完好性下滑的措施和手段,所取得成績有目共睹,許多在認知、管理、技術、實踐方面的經驗都值得我軍借鑒。如何參考美軍成功經驗,結合我軍裝備保障特點和規律,有效推進裝備保障體制改革,將是我軍裝備保障領域的一項重大研究課題,也是今后一段時間內為之努力的重要方向。
[1] 張啟成,張仲元,原超. 裝備系統的戰備完好性是裝備采辦后勤追求的總目標[C]//總裝備部技術基礎管理中心.第四屆裝備可靠性維修性保障性研討會論文集. 北京:總裝備部技術基礎管理中心,2006:20-25 .
[2] 王開勇,汪春暉,齊繼東. 我軍后勤裝備戰備完好性評定機制研究[J].后勤科技裝備,2014(1):30-32.
[3] HUDSON. Army Logistics Readiness and Sustainability:AR 700—138[S]. Washington: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2004.
[4] 甘茂治,栗琳.裝備保障維修動態:2014年美國國防部維修年會綜述[R].北京:中國國防科技信息中心,2015.
[5] 甘茂治,甘玉虹,栗琳.裝備保障維修動態:2015年美國國防部維修年會綜述[R].北京:中國國防科技信息中心,2016.
[6] 劉文開,王暉,馬雅麗,等. 軍事裝備維修合同商保障風險分析與防范[J].軍事交通學院學報,2017,19(3):34-37.
[7] 宋太亮.可靠性維修性保障性術語:GJB 451A—2005[S].北京: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2005.
[8] 劉文化.艦艇作戰系統戰備完好性指標要求:GJB 6678—2009[S]. 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2009.
[9] 劉文化.艦艇作戰系統戰備完好性評定方法:GJB 6679—2009[S].北京: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2009.
(編輯:孫協勝)
OperationalReadinessEvaluationofEquipmentinUSArmyandInspirations
LIU Wenkai1, 2, WANG Hui1, WANG Kaiyong2, MA Yali2
(1.Equipment Command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 Army Armored Force Institute, Beijing 100072, China; 2.Military Logistics Department, Army Military Transportation University, Tianjin 300161, China)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quipment construction in new era and keep operational readiness of equipment, the paper firstly introduces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equipment operational readiness evaluation in US army. Then, it analyzes the main methods in operational readiness evaluation of equipment.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following measures on evaluating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equipment system eff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quipment management in our army: drawing lessons from foreign army selectively, improving the science of data statistics, standardizing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making effective use of supplier support.
operational readiness; evaluation; equipment in US army
10.16807/j.cnki.12-1372/e.2017.11.006
E92
A
1674-2192(2017)11- 0025- 05
2017-06-20;
2017-07-15.
劉文開(1980—),男,博士研究生,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