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鑫瀟,張 瀟,蔣惠琴 (浙江工業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3)
中國碳排放交易體系行業覆蓋范圍研究
邵鑫瀟,張 瀟,蔣惠琴
(浙江工業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氣候變化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在全球減排的總趨勢下,逐步推進碳排放權交易。全國統一碳市場是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的客觀要求,碳排放行業覆蓋范圍的確定是碳排放交易體系的基礎工作,研究碳排放交易體系行業覆蓋范圍對全國碳市場制定納管行業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歐盟等國外碳排放交易體系行業覆蓋的范圍和我國七個碳排放交易試點省市行業覆蓋范圍的分析,發現它們具有一些共同的納入標準?;谖覈膶嶋H情況,考慮行業碳排放量、行業碳排放強度、行業減排成本等因素,確定全國統一碳市場行業選擇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納入行業模型。
碳排放交易;行業;覆蓋范圍;指標體系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能源消費量不斷攀升,CO2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一。為了做好溫室氣體減排工作,應對氣候變化,在2015年聯合國氣候大會上我國明確提出即將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展現了我國對氣候治理的決心和擔當。碳排放權交易能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降低全社會的減排成本,帶動節能低碳綠色發展[1]。碳排放交易體系主要涵蓋:劃分覆蓋范圍、設定總量目標、確立分配機制、交易管理、建立MRV條例、法律框架[2]。其中確立行業覆蓋范圍是基礎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碳排放交易體系未來的運行效率。目前學界對碳排放交易行業覆蓋范圍的研究不多。王憲明從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立上進行了可行性分析,但沒有通過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為我國完善碳排放權市場提出具體建議[3];王江、隋偉濤闡述了我國當前面臨的外部壓力與發展機遇,并對我國在碳排放權博弈中應采取的策略進行了總結與歸納[4]。也有學者通過國際碳排放權交易經驗對各國初始碳排放權的合理配置、碳排放權交易等進行了分析[5]。碳排放交易行業覆蓋范圍所確定的目標決定了碳排放交易的總量和分配方法。因此,研究如何劃分碳排放交易體系行業覆蓋范圍是我國構建全國統一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基礎工作。
1.1 國外碳市場覆蓋行業實踐
漸進式行業覆蓋: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成熟的碳排放交易市場,在世界碳排放交易市場中具有示范作用。它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是試驗學習期。從2005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涉及的行業主要集中于能源生產行業和能源密集型行業,包括冶煉、鋼鐵、水泥、陶瓷、玻璃與造紙等重要經濟部門,這些行業的CO2排放量占歐盟CO2排放總量的42.6%。第二階段是減排關鍵期。從2008年開始到2012年,與第一階段相比新增了航空業和硝酸制造業。從2013年起進入第三階段。結合第一、二階段的經驗,第三階段擴大和優化了覆蓋范圍,納入了石油化工、碳捕捉、鋁工業、其他有色金屬生產合成氨、硝酸和己二酸生產等行業。
我國的統一碳交易市場是由31個省級行政區域加入(香港與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省未統計),這些地區的產業結構、科技水平、能源利用率等都有較大的差異[6]。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是由28個成員國共同參與,借鑒歐盟的碳排放交易體系制定方案具有實際意義。分階段逐步擴大行業覆蓋范圍,在第一個階段先覆蓋一部分碳排放量高的重點行業,逐步擴大完善覆蓋范圍。全國統一碳交易市場分階段漸進式覆蓋納入行業對我國碳市場高效有序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
開放性行業覆蓋:美國是全球第二大碳交易市場。由于美國的“雙軌制”政體,碳交易體系呈現區域性特征,各個州和市制定溫室氣體減排法案分自愿參與和強制加入兩個制度實施[7]。美國區域溫室氣體倡議(RGGI)的碳交易強制性地將單一電力生產行業納入其中。美國西部氣候倡議(WCI)將電力、化工、開采等這樣排放量大的行業納入到市場中進行交易,而其他行業如航空、交通等缺乏碳排放監測與核查技術的可以實行自愿加入機制,并制定相關獎勵機制,以吸引企業、行業加入交易。
根據我國目前的狀況來看,我國碳排放交易體系應實行開放式行業覆蓋,將排放量大的幾個重點行業強制納入覆蓋范圍,如電力、鋼鐵行業。此外,通過政策刺激其他行業在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同時吸引他們自愿加入碳交易市場。
行業劃分標準差異覆蓋:目前全球約有30個碳排放交易市場,每個市場行業劃分標準各不相同。歐盟的碳排放交易體系有兩種門檻標準:一是容量門檻為20MW的燃燒設施;二是產能門檻為鋼鐵行業(產量約2.5t/h)、水泥行業(熟料為原料產量約500t/d或石灰石及其他為原料產量約50t/d)、玻璃行業(產量約20t/d)、陶瓷及制磚行業(產量約75t/d或磚窯體積超過4m3且磚窯密度超過300kg/m3)、造紙行業(產量約20t/d)、石棉(產量約20t/d)。新西蘭碳排放交易市場的門檻標準:①排放量門檻。利用地熱發電和工業采熱溫室氣體排放超過4000t/a。②產能門檻。開采煤2000t/a以上。③能耗門檻。燃燒1500t廢油發電或制熱,購買煤25萬t/a或2000TJ天然氣以上的能源企業。我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可考慮將“直接領域”和“間接領域”行業納入覆蓋范圍,其中,直接領域包括電力、熱力,間接領域包括制造業等。
預留覆蓋行業:2016年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切實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重點工作的通知》,明確電力行業將成為首批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重點行業之一。電力因具有特性相對統一、數據基礎良好、碳排放量大且集中、易于計量和檢測等特點,被公認為碳交易行業試點的首選行業。當前我國電力結構仍以火電為主,電力行業是重要的能源轉換行業和溫室氣體排放源[8]。今后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產業結構的轉變,工業等行業碳排放將逐漸減少,相應的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逐漸加大,將服務業作為我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在若干年后考慮納入的方向是十分必要的。

表1 各國家碳交易體系行業覆蓋范圍
由于各國國情不一、經濟發展狀況與產業結構等都不盡相同,所以覆蓋行業會有所差別。觀察對比以上幾個國家納入的行業發現:被納入的行業通常為該國碳排放占比量較高的產業;納入行業的門檻根據各國行業在全國的碳排放總量情況而定;隨著經濟的發展,服務行業納入比重加大;各國的特色產業也納入到碳排放交易市場。
1.2 國內7個碳交易試點省市分行業現狀
2011年10月底,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準北京等7個省市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正式拉開了我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的帷幕。從第一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啟動到今年已有3年,其間暴露出一些問題,如市場整體流通性較弱、參與主體結構性失衡[9],但也有一些成功的經驗值得總結。碳排放試點城市的啟動為全國建立統一的碳市場積累了經驗,也是對市場的一個摸底,為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的設計奠定了基礎。
全國的7個碳交易試點省市分布在有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涵蓋了高排放量的幾大重點行業,包括電力、鋼鐵、化工、金屬冶煉等,它們的碳排放量在全國總碳排放量中占據很大的比重。國家在制定全國統一碳交易市場行業覆蓋范圍界定時首先納入了碳排放量大的行業,選擇排放量大的行業有利于實現減排目標。高排放的行業應是碳排放交易體系在界定行業覆蓋范圍時要重點考慮的對象。
從表2可見,7個試點省市納入的行業除了國家碳排放量高的重點行業外,還納入了各自的特色產業。如廣東省納入了紡織行業,湖北省納入了汽車制造業。從我國的經濟發展狀況、產業結構來看,東北三省經濟起步較早,以重工業為主,曾擁有我國98%的重工業基地;江浙以輕工業、高新產業為主,但人口密度相對較高,基礎設施完善;珠江三角洲具有經濟外向型特點,主要以電子行業和科技創新產業為主;陜西、山西等地具有豐富的煤炭資源;新疆地廣人稀,石油、鋼鐵、有色金屬等行業是重點,近年來旅游業、服務業也在快速增長。全國統一碳市場納入行業還要考慮區域產業結構,在碳排放交易體系后期可逐步擴大納入范圍,將服務業、旅游業等一些特色產業納入其中。

表2 碳排放交易試點省市行業覆蓋情況
從表1可見,各個試點省市均覆蓋了第二產業高能耗、高排放的行業,如電(熱)力、水泥、石化、鋼鐵(冶金)、采掘等行業,北京、上海和深圳碳市場還納入了服務業和大型公共建筑,上海和重慶納入了航空、鐵路,深圳納入了城市公共交通移動排放源[10]。全國7個碳交易試點省市對全國統一碳排放交易市場具有重大的實際意義。
碳排放交易體系覆蓋行業的選擇需要結合我國的產業結構、國家發展規劃、減排目標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11]。根據我國地區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特點,政府制定覆蓋行業應考慮以下因素:①行業碳排放量。行業碳排放量反映了一個行業碳排放的總體情況。工業是碳排放量最大的部門,占全國總排放量的1/2以上,主要包括金屬礦業、鋼鐵、石油化工、造紙、石油開采加工等。從發展低碳經濟、減少碳排放角度看,應將石油加工冶煉、電力、采掘等行業強制納入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12],以此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有效實現國家減排目標,充分活躍碳交易市場,保證碳交易市場的順利開展。②行業碳排放強度。碳排放強度是單位GDP增長帶來的CO2排放量,該數據主要是用來衡量一個區域的經濟同碳排放量之間的關系。如果經濟增長速度高于碳排放增長速度,稱為相對脫鉤;如果經濟穩定增長而碳排放量反而減少,稱為絕對脫鉤,說明該地區實現了低碳發展模式[13]。研究表明,眾多行業中對全國碳強度下降和碳排放增長貢獻最大的是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迅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品制造業[14]。這些行業是我國碳強度約束和總量控制試點應重點關注的減排領域。近年來,第三產業的碳排放逐漸增強,其中以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迅業和批發零售貿易業、餐飲業為主要行業,也應加強碳排放管控。③行業減排成本。減排成本是行業在減少碳排放所支出的費用,如果有某種低碳技術可減少該企業的碳排放量,但成本比購買配額高,企業不可能采用這種技術。那么減排成本高的企業可通過市場向減排成本低的企業購買配額,既能節約成本,又能促進市場的活躍度,達到“雙贏”的效果。范英等學者基于地區間排量策略性分配模型和邊際減排成本曲線估計,提出了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行業覆蓋范圍[15];Schleich、Betz指出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使排放量較小的企業不適合納入碳市場中[16]。④行業政策協調發展。政策措施主要是指為實現減排目標提出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通過措施的補充,進一步完善碳市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17],如淘汰技術落后的企業。政府應引進先進技術、開展技術創新、加大科研投入,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解決碳排放增長的問題;支持綠色項目發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鼓勵碳排放小的行業,限制減排速度慢和減排量不顯著的企業。根據全國“十三五”規劃,考慮國家未來的發展方向和趨勢行業,這些都是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覆蓋行業需要考慮的方向。
3.1 評價指標確立
本文擬通過構建行業選擇指標體系,采用德爾菲法,經過模擬分析,確定了我國統一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根據國內外機構的碳排放行業覆蓋范圍,構建我國統一碳市場行業選擇評價指標應包含碳排放、減排潛力、減排成本、政策措施四個一級指標,并滿足行業碳排放監測與核查技術這一前置條件。前置條件行業碳排放監測和核查技術是行業進入碳交易市場的門檻。采用德爾菲法確定各項評價指標的權重,前置條件權重為1,四個一級指標的重要程度基本相同,權重分別為0.25、0.30、0.25、0.20。

表3 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行業覆蓋范圍選擇指標體系
3.2 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納入行業模型構建
碳排放權交易能吸引企業自主減排、降低企業減排成本、促進低碳經濟發展,有助于利用市場機制更有效的配置資源、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實現低碳發展導向。根據表3,確定納入行業的公式為:
(1)
(2)
式中,T為4個一級指標綜合評價分值;Yi為二級指標的評價分值;Wij為該指標的權重。通過以上公式計算得出各個行業的T值,將T值作為行業入選分值,認為第一階段將T值為0.75以上的納入到覆蓋范圍,第二階段增加0.6—0.75之間的行業,第三階段新增覆蓋0.4—0.6的行業強制納入碳交易體系中。
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行業覆蓋范圍進行明確劃分是建立全國統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不可忽視的基礎工作,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整個碳交易體系的實際價值。本文在總結國外和我國7個試點省市的碳排放交易體系行業覆蓋范圍的基礎上,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對碳排放交易市場行業覆蓋范圍的選擇進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結論:①全國統一碳排放行業的劃分首先覆蓋行業要有碳排放監測和核查技術,否則無法對該行業的碳排放量進行準確有效的監測。②目前7個試點省市根據各自的產業結構特點確立了各自不同的行業覆蓋范圍,但共同的是電力、石油、金屬冶煉等行業都是這些試點省市主要的碳排放源。③隨著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服務業對GDP貢獻日益加大,需要將服務業作為未來納入的行業。
為了實現到2020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標,更好地推動全國碳交易市場工作順利開展,提出以下建議:首先,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對我國有很大的借鑒意義,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資源稟賦和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借鑒歐盟的漸進式,逐步擴大覆蓋范圍,創造更多的市場需求。其次,參考美國的開放式,降低碳交易市場的準入門檻,吸引更多行業、企業參與到市場中,增加市場的活躍度。第三,通過三階段覆蓋行業,第一階段將7個試點省市摸底的重點行業作為首批納入碳交易行業,第二階段將活躍的行業納入其中,第三階段覆蓋全國45%左右的行業。
總之,對一個如此龐大復雜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行業覆蓋范圍的確定面臨著很多困難和障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碳排放交易體系是我國完成減排任務,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必然選擇,通過低碳經濟發展,使我國真正走上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1]國家發展改革委氣候司.關于推動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基本情況和工作思路[J].中國水泥,2015,(3)∶15-16.
[2]王文軍,傅崇輝,趙黛青.碳交易體系之行業選擇機制的經驗借鑒與案例分析——以廣東為例[J].生態經濟,2012,(7)∶70-74,82.
[3]王憲明.中國碳排放權交易的可行性分析[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9,(6)∶20-23.
[4]王江,隋偉濤.碳排放權交易問題的博弈研究[J].中國市場,2010,(14)∶64-65.
[5]劉偉平,戴永務.碳排放權交易在中國的研究進展[J].林業經濟問題,2004,24(4)∶193-197.
[6]徐建華,魯鳳,蘇方林,等.中國區域經濟差異的時空尺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5,24(1)∶57-68.
[7]佟慶,周勝,白璐雯.國外碳排放權交易體系覆蓋范圍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經貿導刊,2015,(16)∶77-79.
[8]吳潔,范英,夏炎,等.碳配額初始分配方式對我國省區宏觀經濟及行業競爭力的影響[J].管理評論,2015,27(12)∶18-26.
[9]李奇偉.中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履約期的市場特征與政策啟示[J].中國科技論壇,2015,(5)∶128-134.
[10]鄭爽.七省市碳交易試點調研報告[J].中國能源,2014,(2)∶23-27.
[11]段茂盛,龐韜.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基本要素[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23(3)∶110-117.
[12]鄧吉祥,劉曉,王錚.中國碳排放的區域差異及演變特征分析與因素分解[J].自然資源學報,2014,29(2)∶189-200.
[13]吳洋,范如國.基于彈性脫鉤理論的我國碳排放及經濟增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20)∶221-225.
[14]蔣晶晶,葉斌,計軍平,等.中國碳強度下降和碳排放增長的行業貢獻分解研究[J].環境科學,2014,35(11)∶4378-4386.
[15]Fan Y,Wang X.Which Sectors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ETS in the Context of a Unified Carbon Market in China[J].Energy amp; Environment,2014,25(3)∶613-634.
[16]Schleich J,Betz R.EU Emissions Trading and Transaction Costs for Small and Medium Sized Companies[J].Intereconomics,2004,39(3)∶121-123.
[17]仲云云,仲偉周.我國碳排放的區域差異及驅動因素分析——基于脫鉤和三層完全分解模型的實證研究[J].財經研究,2012,(2)∶123-133.
ResearchonIndustryCoverageofChina′sCarbonEmissionsTradingSystem
SHAO Xin-xiao,ZHANG Xiao,JIANG Hui-qin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23,China)
Climate change affected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China government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climate change issues,under the general trend of global emissions reduction,China took the responsibility of big countries,and gradually promoted the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Unified national carbon market was an objective requirement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low carbon.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industry coverage was the basic work of the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Based on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abroad,such as the European Union industry coverage and seven carbon trading pilot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China industry coverage analysis found that they had some common inclusion criteria.This paper,from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China,taking into the carbon emissions,carbon intensity,industry cost,determined the unified national carbon market industry selecti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build the country′s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into the industry model.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industry;coverage;indicator system
10.3969/j.issn.1005-8141.2017.10.009
X320.12
A
1005-8141(2017)10-1197-04
2017-08-15;
2017-09-27
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跨省域‘能源和排放源逆向遷移’的排放配額界定和排放權交易模式研究”(編號:LQ15G030008);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基于總量和強度‘雙控’的能源供給與結構優化研究”(編號:12YJC630074)。
邵鑫瀟(1989-),女,浙江省桐廬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低碳發展管理。
蔣惠琴(1981-),女,浙江省桐鄉人,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低碳經濟與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