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黎鵬昊 尚德成
加快民族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筑牢民族團結堅實根基—市人大常委會視察我市民族文化教育發展情況側記
文/ 黎鵬昊 尚德成
民族文化教育是民族工作和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民族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市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我市民族文化教育發展情況。2015年,市人大常委會開展了《天津市少數民族權益保障規定》實施情況的執法檢查,有力推動了我市民族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今年,又將對我市民族文化教育發展情況的視察列入常委會監督工作的重點內容,大力推動我市民族文化教育發展再上新水平。

鵬欣王/影攝
為了使此次視察更具有針對性,9月13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梁寶明專門帶領部分市人大民宗僑委員會委員和市人大代表深入實際,了解情況,實地察看了天津市第五中學內地新疆班教學和學生生活情況、西北角回民幼兒園幼兒民族教育工作情況和天津體育學院少數民族體育運動基地,聽取了有關負責同志對承辦內地新疆班教學教育情況、開展幼兒民族特色教育情況和少數民族體育運動基地建設及開展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情況的匯報。梁寶明對進一步做好民族文化教育工作提出明確要求,他指出,民族文化教育是文化教育工作和民族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從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的高度,以對黨、對國家、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全面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要在各級各類學校和各族青少年學生中深入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工作,把它列入愛國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要重視民族學校的建設和發展,不斷提高內地新疆班辦學質量,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努力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應有的貢獻。此次視察為下一步常委會開展視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民宗僑委員會視察的基礎上,10月13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散襄軍帶領部分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市人大代表,深入到和平區、河西區和河北區,對我市民族文化教育發展情況進行視察。
和平區第十六幼兒園位于五大道的重慶道,成立于1991年,是我市兩所公辦少數民族幼兒園之一,現有5個教學班140多名幼兒,90%以上是回族,曾獲得“天津市民族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平安校園、綠色幼兒園等榮譽。26年來,該園在彰顯本民族文化教育特色的同時,注重培養幼兒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激發幼兒民族一家親的團結意識,在小洋樓里譜寫了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大文章。
河西區微山路中學是一所國辦區屬重點中學,自2005年9月承接舉辦內地新疆班這一特殊使命以來,始終堅持站在“講團結、講政治”的高度來看待和理解內地新疆班,提出了“資金優先保證、設施優先提供、師資優先配備、政策優先落實、管理優先到位”的五項承諾,確立了“政治合格、品德高尚、身心兩健、學業優良、富于個性”的內地新疆班具體的育人目標。截至2017年8月,學校累計招收了13屆共1500余名涉及21個民族的內地新疆班學生,共有9屆948名內地新疆班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并升入高等學府繼續深造。
在紅光中學的校史館,學校負責同志向視察人員介紹學校的光輝歷史。紅光中學始建于1949年10月1日,與共和國同齡。1985年,紅光中學積極響應黨中央教育援藏的號召,成為全國最早的三所內地西藏校之一,也是天津市唯一的一所藏漢學生共同就讀的中學。32年來,紅光中學堅持“政治可靠,全面發展”的辦學理念,共為西藏培養了5208名初高中藏族畢業生,發展藏族學生中共預備黨員90人,為黨的民族教育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紅光中學會議室,視察人員還聽取了市民委關于民族文化宮籌建情況的匯報。通過一張張幻燈片,大家了解到,我市民族文化宮于1957年12月1日建成并投入使用,是全國首座專為滿足各族群眾文化需求的文化場所,為全市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穩定做出了重要的貢獻。2006年市委、市政府提出重建民族文化宮,2010年原建筑拆除,新宮選址在紅橋區南運河南路與小伙巷大街交口,占地6980平方米,建筑外觀延續原建筑的風格,并融入現代元素和天津地域特點,建筑規模近17300平方米,建成后必將為繁榮我市各族群眾的民族文化,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發揮更大作用。
視察人員在聽取了市教委、市民委的匯報后,一致認為,多年來,我市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持講政治、顧大局,擔當作為、協同配合,從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的高度,全面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積極推進民族文化教育事業,推動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是民族學校優先發展。在少數民族群眾相對聚居的區均開設了民族幼兒園、民族小學和民族中學,在義務教育階段,為各族群眾提供系統教育的條件。全市33所民族學校和幼兒園基礎設施、信息化建設全部達標。內地新疆班辦學質量不斷提高,17所承辦內地新疆班的辦班學校,均為我市示范性高中或重點中學,在校生共4668人,累計畢業10843人。
二是民族體育事業加快發展。
市體育局設立專項資金,用于民族體育基地建設,加大對少數民族體育項目的推廣,加強少數民族體育項目人才的培養力度,不斷滿足我市各族群眾對民族體育文化和健身的需求。2014年9月,在河東區舉辦了天津市第七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2015年8月,組隊參加全國第十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取得歷史最好成績,充分展示了天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競技水平和風采,弘揚了民族文化。
三是民族文化事業全面發展。
市文廣局和市民委組織全市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不斷推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發展。對專業院團創作少數民族題材劇目給予資金和項目支持,積極為全市各專業文藝院團提供參加全國民族文藝會演的機會。我市民族文化宮重建工作在落實建設用地和建設資金后,于2016年3月得到立項批復,目前正在辦理擴初和投資計劃評審,以及土地相關手續等方面審批程序的辦理,全體參建單位只爭朝夕攻堅克難,力爭完成年內開工建設的既定工作目標,向全市各族群眾交上滿意答卷。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視察人員也圍繞繼續加快我市民族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意見建議。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散襄軍在總結講話中指出:各級政府及各有關部門要緊緊圍繞黨對民族文化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和少數民族群眾的新需求,加大民族幼兒教育和養老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民族文化宮建設,使民族文化宮成為我市民族工作的重要陣地;要積極開拓思路,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社會資源依法參與民族文化教育設施建設,努力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民族文化事業發展、支持民族文化事業發展的良好局面,為全面建成高質量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作出積極貢獻。
(作者為市人大常委會民族宗教僑務辦公室綜合處處長、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