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順
(塘沽中醫醫院,天津 300451)
對行手術治療的老年肺癌患者進行有針對性護理的效果探討
王長順
(塘沽中醫醫院,天津 300451)
目的:探討對進行手術治療的老年肺癌患者實施有針對性護理的效果。方法:將2014年12月至2016年3月期間某院收治的100例老年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這些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在這些患者的圍手術期,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對實驗組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護理結束后,比較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及因肺栓塞死亡患者所占的比例。結果:進行護理后,實驗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中因發生肺栓塞死亡的患者所占的比例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進行手術治療的老年肺癌患者實施有針對性護理的效果較為理想。
有針對性護理;下肢深靜脈血栓;肺栓塞;肺癌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指患者下肢深靜脈的血液發生不正常凝集的情況。此處凝集的血液阻塞了血管,從而導致其下肢深靜脈的血液回流出現障礙。肺栓塞是由于內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動脈主干或分支引起肺循環障礙的一組臨床綜合征。研究發現,臨床上若未對進行手術治療的肺癌患者實施有效的治療及護理,其術后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幾率較高。肺癌患者一旦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其下肢深靜脈里的血栓極易發生脫落。脫落的血栓經血液循環進入患者的肺動脈內,從而導致其發生肺栓塞。研究發現,肺栓塞是導致肺癌患者術后死亡的重要原因。有針對性護理是指根據患者的年齡、所患的疾病及臨床表現采取的一系列的護理措施[1]。在本次研究中,對近期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肺癌患者進行了分組,在圍手術期,分別對兩組患者進行了常規護理和有針對性護理。通過比較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因肺栓塞死亡患者所占的比例來分析對進行手術治療的老年肺癌患者實施有針對性護理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4年12月至2016年3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肺癌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在對照組中,有50例患者。其中,有男性27例,女性23例;其年齡為63~76歲,平均年齡為(69.3±5.2)歲。在這些患者中,進行全肺切除術的有4例,進行肺葉切除術的有35例,進行肺部病灶切除術的有11例。在實驗組中,有50例患者。其中,有男性30例,女性20例;其年齡為66~78歲,平均年齡為(71.2±4.1)歲。在這些患者中,進行全肺切除術的有3例,進行肺葉切除術的有34例,進行肺部病灶切除術的有13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比較。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吸氧護理、健康指導、用藥護理、康復訓練等常規護理。對實驗組患者進行有針對性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是:1)在進行手術前,護理人員對患者的身體狀況進行全面的評估,為其講解下肢深靜脈血栓和肺栓塞的發生原因、治療方法、預后、預防措施及注意事項[2]。2)手術結束后,護理人員將患者送回病房,將其下肢抬高15°~30°,并對其下肢進行保暖。護理人員每隔2 h為患者按摩1次四肢的肌肉,以促進其四肢的血液循環。從術后的第2 d開始,護理人員鼓勵患者在床上進行雙下肢的屈伸運動和內外翻運動,并讓其做一些踝關節的旋轉運動,但運動的幅度不宜過大,以患者可以耐受為宜。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反復進行腹式呼吸訓練和咳嗽訓練,以恢復其肺部橫膈的功能,減少其胸腔內的壓力,促進其肺部血液的回流。在患者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護理人員可先讓其站在床旁。患者若未出現頭暈等不適癥狀,護理人員可在旁協助其進行短距離的床旁運動。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為其逐漸增加運動量。此外,護理人員告知患者活動肩關節的重要性,指導其做上肢舉起的動作[3]。3)護理人員遵醫囑為患者使用抗血栓壓力泵進行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治療。在此期間,護理人員要用袖帶將其大腿和小腿固定妥善。袖帶和下肢皮膚的距離以能容納兩指為宜。在此期間,護理人員應對袖帶進行反復的充氣和放氣,以使患者的下肢產生不同程度的壓力,從而促進其下肢的血液循環,防止其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4]。
觀察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和因肺栓塞死亡患者所占的比例。
使用SPSS20.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兩組患者的平均年齡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其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和因肺栓塞死亡患者所占的比例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進行護理后,在對照組中,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為26%(13/50),因發生肺栓塞死亡的患者所占的比例為8%(4/50)。在實驗組中,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為6%(3/50),因發生肺栓塞死亡的患者所占的比例為2%(1/50)。實驗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中因發生肺栓塞死亡的患者所占的比例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和因發生肺栓塞死亡患者所占比例的比較
調查資料顯示,進行手術治療的老年肺癌患者在術后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幾率高達30%。肺栓塞是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一種常見的并發癥。肺栓塞的發生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對進行手術治療的老年肺癌患者實施有針對性的護理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對實驗組患者進行了有針對性護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進行手術前,護理人員為患者講解肺癌患者術后常見的并發癥。手術結束后,護理人員為其取合適的體位,采取按摩的方法促進其下肢深靜脈血液的回流。從術后的第2天開始,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一些簡單的床上運動。患者的身體狀況若較好,護理人員應鼓勵其盡早下床活動。此外,護理人員遵醫囑為患者使用抗血栓壓力泵進行治療。通過對袖帶進行充氣和放氣來保持其下肢血管的壓力,從而改善其下肢的血液循環。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對進行手術治療的老年肺癌患者實施有針對性護理的效果較為理想。
[1]楊柳.肺癌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危險因素分析與治療[D].大連醫科大學,2014.
[2]高浪麗,張雪梅,高小虹.老年肺癌晚期合并深靜脈血栓患者的姑息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5):60-61.
[3]李金玲,黃艷.肺癌合并靜脈血栓栓塞的研究概況[J].醫學與哲學(B),2014,35(6):38-42.
[4]趙雅玲,趙育英,李佳寧,等.品管圈活動對老年肺癌患者術后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及肺栓塞的影響[J].河南中醫,2014(B06):579.
R473
B
2095-7629-(2017)11-01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