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亞平+董江龍
摘要: 本文以安徽省農村流動人口數量為研究對象,分析并歸納了目前安徽省農村人口流動的現狀與特點;通過實證分析安徽省近十五年的農村流動人口與收入之間存在相關關系,并以此用經濟學角度解釋了農村人口流動所帶來的利弊。最后,為提高農村人口流動的經濟效應及解決農村貧困問題,本文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number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rural areas of Anhu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population flow of Anhui Province; through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arly fifteen years of rural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income in Anhui Province, from the economic perspective explain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flow. Finall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conomic effect of rural population flow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poverty in rural area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關鍵詞: 農村人口;流動;城鄉差距
Key words: rural population;flow;urban-rural gap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33-0020-02
1 安徽省農村人口流動現狀及其特點
安徽省是全國的勞務輸出大省, 2001年安徽省農村人口流動數量大約為495.5萬人次,2011 年流動數量達到歷年峰值,為1195.4萬人次。據2016年安徽省統計年鑒顯示,2015年,安徽省流向省外半年以上人口達 1045 萬人,流入省以江蘇省、浙江省、上海市為主,分別占到流動人口數量的25.39%、26.81%與23.31%;省內農村人口流動以欠發達地區向中部發達城市為主。
1.1 流動人口主要由青壯年年齡組構成 首先從安徽省農村流動人口中年齡分組來看,男性女性的年齡段集中在20-49歲之間,占到整體約67%的比重且男性女性的流動趨勢具有相似性,可以說,2015年的安徽省勞動力流動結構為年輕型。
1.2 男性多于女性 從圖1可知,男女性的流動比例存在差距,25-29歲與30-24歲之間較為顯著,兩者比例分別約為9%與7%,6.5%與4.7%;再從流動人口之中男性比例之和與女性比例之和來看,為51%與38%,這說明農村流動人口以男性勞動力的轉移為主。
1.3 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平等流動機會少 如圖2所示,安徽省發達地區如合肥市、蕪湖市人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欠發達地區,究其原因在于發達地區享受到了區位優勢,且本身基礎設施較好,交通便利,發展速度快于其他市,農村流出人口比重也低于欠發達地區。但如安慶市、六安市地處山區,本身可利用資源不足,經濟態勢發展落后,年輕人大多選擇到大城市務工,人均受教育年限勉強達到九年義務教育。這說明受教育年限越低,流動人數越多。
查閱安徽省第六次人口資料(2010年),農村人口三大流向省(市)分別是:江蘇省、浙江省,上海市這類發達地區,受到自身教育水平的限制,擇業機會較少,往往從事勞動密集型產業,這也導致了其工作地點活動性強與不穩定性。
2 人口流動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影響
2.1 增加家庭收入,改變收入結構 農村人口的流動不僅增加了家庭收入,同時也改變了農村居民的收入結構。如圖3所示,農村流動數量在2001年2011年之間逐漸增加,2012年至2015年流動人口穩定在1155萬人-1050萬人之間,改變了外出務工農民的收入結構。農民人均收入由家庭經營純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四部分構成。農民人均收入中主要以家庭經營收入與工資性收入為主,家庭經營收入來源是農業生產作業,以農產品的實物形式為主要形式產生;工資性收入主要是來源于流動人口的外出務工的收入。
2.2 改善消費結構,提高家庭消費水平 農村人口流動必然改善消費結構,提高家庭的消費水平。一是農村人力流入城市從事非農產業生產,城市環境對其潛移默化的影響,拓寬了農村人口的眼界,隨著收入的增加,他們的消費結構會被改善。對比2001年與2015年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支出構成中可以看出,教育與文化娛樂比重由7.4%上升到11.56%。二是農村流動人口拉動城市二三產業也為農村提供了更多的消費品。例如第二產業的發展為農村市場提供更多的工業商品;商業也為農村市場提供更豐富的日常消費品,這將改變傳統單一的農村消費結構,朝著多元的方向發展。
2.3 打破就業二元結構,合理配置勞動力資源 產業結構升級轉型會導致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所需勞動力越來越少;二、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所需勞動力越來越多。人口流動客觀上起到了調節勞動力供求矛盾、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的作用。對農村而言,大量的富余勞動力需要找到一個出路來解決生計。城鎮中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形成了對勞動力的大量需求,正好可以吸收富余的農村勞動力,緩解農村就業壓力。endprint
2.4 促進了農業生產的規?;?、專業化、市場化和組織化 人口流動打破了傳統農村的小農生產格局,使土地相對集中到個別專業農戶手中,有助于實現土地規模化及農業的規?;a。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的目的更多地是由市場需求決定,種植的農產品商品化率很高,最終目的在于通過農業生產獲取更高的經濟收入。單個農戶往往很難應對專業化、規?;?、市場化生產帶來的高度不確定性與高風險,因此想要依靠組織的力量來提供生產上的統籌和利益上的保障,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基地加農戶、公司加農戶、股份合作制等都是農戶們增強合作、規避風險的組織形式。
3 人口流動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利影響
3.1 農村人力資本流失,人口結構惡化 如前文分析,安徽省農村人口流動主體以青壯年為主,而且相對于留守農村的人來說,是文化程度相對較高的勞動力。大量年輕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首先造成了農業生產主體的缺失,留守主體以老年人與留守兒童為主,人口結構呈現空心化的特點,這不利于農村基層設施的建設,更不利于農村長期可持續發展。其次,大規模的農村人口外出務工降低了農村人口的平均文化水平,也會沖擊農民價值觀的導向直接影響他們對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長此以往,不利于農村人口素質的提高。
3.2 土地利用效益降低 因為青壯勞動力主體的流失,留守老人兒童因整體文化素質偏低,勞動技能水平不高,從事農業生產的目的在于滿足自給自足,加上家中勞動力外出務工的收入可以彌補農業生產上的收入,安徽省許多地方出現農村土地粗放式經營模式。另外,在外務工的轉移勞動人口收入增加之后,在農村自建房侵占耕地,致使耕地面積減少。目前安徽省農村流動人口數量范圍不斷在擴大,農民收入會越來越可觀,即使這部分人生活在城市,家人仍在農村,因此會在農村交通便利的區域建新房,如道路兩旁的農田,勢必造成對耕地資源的浪費。
4 結論與建議
4.1 建立開放的農村人口流動市場 亞當·斯密的“分工理論”認為,如果沒有政府強制性的干預,那么水平分工是由市場范圍決定的。在計劃經濟年代,行政控制如戶籍制度加劇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程度,導致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現象的形成,那么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核心就在于減少農村人口,所以應該重視勞動力的轉移,發揮勞動力市場的作用。為此,政府應該建立開放的農村人口流動市場,在逐步取消戶籍制度等障礙因素的同時,以農村勞動力開發、配置、利用、流動為目標,以提高勞動力整體素質為基礎,營造幫助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市場,如加強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保障體系建設,落實農村地區的交通、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全力打造一個開放、競爭有序、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市場。
4.2 提高農村人口素質 政府在注重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加快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從根本上提高農村人口的素質,把優化勞動力配置與產業結構相結合,提高就業能力,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要,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與再就業。如在農村大力發展農業職業技術高中、中專教育,既能培養新一代勞動力文化知識水平,又能幫助他們掌握較高的農業生產經營技能。
4.3 改革土地制度,促進土地集約化經營 首先應該改革現有的土地制度,明確國家、集體和農民在土地關系上的責權利關系,形成真正有序的土地市場,促進土地的合理流轉。其次,在土地還不能自由流轉的情況下,進行土地組織方式的創新;可以采取對農業結構進行調整,將其與產業化結合起來。保持外出務工人員和原有土地之間的承包關系,形成農民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的就業機制,如此一來,可以保障農民將來回鄉之后的基本生存問題得以解決。
4.4 加快就地城鎮化建設 中小城鎮是連接城市與農村得到中轉站,發展地方城鎮經濟,可以起到減輕人口壓力,提供有效的就業機會、增加社會誠信度,也是避免農村人口盲目流動的現實選擇。一是城鎮建設可以集聚農村的人力資本,在吸引勞動力就業的同時也完善了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為形成工業基地提供助力;二是城鎮連接城市與農村,可以打破城市的自我循環,激活農村的發展潛力,將農村引入到城市、城鎮之間的循環中來。
參考文獻:
[1]婁飛鵬.商業銀行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思路建議[J].西南金融,2014(02).
[2]尹隆.老齡化挑戰下的養老信托職能和發展對策研究[J].西南金融,2014(01).
[3]劉方媛,索志林.農民工“候鳥式”流動就業對農村經濟的影響解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