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
摘要:目前,我國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與現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有著一定的對接缺口,而目前各高等院校是對社會和企業輸出職業人才的主力軍,也是眾多人才走向社會的最后一站,因此,眾多高等院校擔負著重要的社會責任,高等院校的改革勢在必行。高等院校對于人才的培養應當立足于目前我國社會以及企業的需求現狀,分析人才缺口產生的原因,因地制宜地采取相應改革措施及手段,培養社會及企業真正需要的專業人才。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China has a certain docking gap with the demand of talents in modern enterprises. At present, th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re the main force for the output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society and enterprises and is also the last stop of many talents to society. So th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re responsible for important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reform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s imperative.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demands of the society and enterprises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gap of talents, and takes corresponding reform measures and means to cultivate the professionals who can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society and enterprises.
關鍵詞:高等院校;企業;對策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nterprises;countermeasures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33-0147-02
0 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各行各業都在蓬勃的發展中,機遇不斷出現,但挑戰也從未停止。正因如此,無論是消費者還是社會都對各個企業個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眾多人才大多是由各個高校走向社會、走向企業的。可以說,高校是大多數人才走向社會的最后一站,因此,如何為社會為企業培養具有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變成了眾多高校的辦校目標和立校基礎。
1 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與現代企業需求的對接現狀
目前而言,高等院校畢業生有著較良好的就業率,在眾多畢業生所就值得崗位中的工作表現多為及格線以上,大多數的畢業生工作能力受到了領導的肯定。然而依舊存在著一部分較為普遍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畢業生在工作中對于自我價值的發揮。
1.1 實踐能力較差
在眾多高等院校中,培養人才,更傾向于從理論方面入手,對于理論的考試標準十分明確,然而在實踐方面卻無硬性標準要求。教學中死抓書本,不注重理論向實踐轉化的能力,不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樣導致學畢業生在畢業后的工作中面對眾多復雜的工作手忙腳亂,不盡人意。而不重視實踐能力只重理論水平進一步可能會導致畢業生沒有一些應在實踐工作中才能培養出的職業道德及職業精神。例如在工作中好逸惡勞,溝通能力差,不能與他人很好的協調合作。
1.2 適應能力差
對于畢業后的職業生活,任何一位高等院校的學生都應曾經暢想過。然而,畢業后的生活能與曾經想象生活相符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每一位畢業生在離開校園走入社會時對于薪酬、工作環境、工作內容與難度都有過一定的期待。然而,他們的期待都會在真正走入社會時被打破,畢業生們發現薪酬不如自己想象的那樣高,工作環境也不如期待中的那樣好,工作內容多,工作難度大,這時有一些畢業生就會感到困惑,感到艱難,甚至有一些畢業生會選擇逃離。
2 加強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對接的策略
2.1 合理進行自我定位,制定人才培養目標
在高等院校中各個不同的院校,不同的系別,不同的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后都有著最佳的最對口的就業方向,在培養人才時,決不能簡單粗暴的一刀切。因此,各個院校,各個系別,各個專業都應該立足于自身特點進行專業而精確的自我定位,從而制定人才培養目標。例如全日制大學更傾向于為社會輸出半研究半實踐型人才,因此,在對人才的培養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培養扎實的理論基礎,同時,要狠抓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及實踐能力。而對于高等技術學院更傾向于為社會輸出專業的實踐性人才,因此,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注重理論向實踐的轉化,多組織實踐活動。
再例如,對于一個工科大學,可能會針對不同的系別或專業將所需培養的人才分成三類:專業技能型、工程技術型、應用研究型。在培養不同類型的人才時,應該有不同的針對性對策。對于技能型需要有著扎實的理論基礎,同時要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而培養研究型人才,理論知識不僅要扎實,還要有深度,有廣度。理論知識方面不僅要精準無誤,同時要貫徹自我的理解,廣泛閱讀相關理論書籍以及理論材料,對理論可以觸類旁通,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注重培養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使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發掘研究課題,以深度廣度俱在的知識體系為基礎,通過創新思維開展課題研究。endprint
而有一些專業針對性極強,這就需要學校能夠邀請一些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參與到教育教學或教學制定的過程中來,為學校的人才培養把關,確保學校能夠培養專業對口的高質量人才。
2.2 加強教學質量的保障與監控
2.2.1 教學前保障
第一,靈活多變的人才培養機制,在高校中即便是同一系別同一專業甚至是同一班機的畢業生,在走向社會時都不可能獲取一模一樣的職位,并且每一位畢業生個體都有著各自的特點。因此,在人才培養中,除了要保證人才培養中的共性,也需要靈活多變的人才培養機制去發展人才個性。目前眾多高校中已經引用了主修輔修機制和學分機制。即某一專業都有著共同的專業課以及必須達到的專業課標準,同時,學生也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個性、愛好來靈活的選擇輔修課,從而完成自我的個性發展。
第二,高質量的教師級管理隊伍,高質量的教師才能教出高質量的學生,因此,想要培養高質量人才,需要狠抓教師隊伍建設。首先,學校可以通過外聘的方式聘任優秀的兼職教授,使這些人成為教師隊伍中的新鮮血液。同時學校需要不間斷的通過各方各面的途徑來提高教師的知識水平和教學水平,例如加強校與校之間的相互聯系,通過相互交流的方式相互學習,提高教師的這是水平與教學能力。此外,還要重視教師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只有教師具有了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才能在不斷地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并提出改進方法,逐步地提升自我。同時具有創新意識的教師更能理解我國新課標改革中的宗旨,“教師是課堂的主導,但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只有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才能營造一個與傳統課堂不同的輕松而活躍的課堂氣氛,在課堂中并不只是單純的傳授知識,更是一位學生學習之路上的引導者,才能培養更具有實踐性、批判性、創新性的人才,而這樣的人才無疑更符合當今社會與當今企業的要求。
第三,改革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對于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上的改革,一定要緊緊圍繞著該學校,該院系該專業自身的定位。并以此為立足點,通過改革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方式來構建一個科學的教學體系。在設計教學內容時一定要注意以下幾個要點。第一,基礎知識要扎實。扎實的基礎知識是創新精神的地基,更是個性發展的根源。因此沒有扎實的基礎知識,一切創新精神與個性發展都無從談起。第二,教學內容在注重基礎的前提下要重視靈活性。可以適當擴大選修課所占比例,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愛好與特點選擇不同的課程進行修習。鼓勵學生們不僅要專精本學科知識,而且對于跨學科知識也要有所涉獵,幫助學生構建寬廣的知識面。此外,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們的學術研究能力,教師要鼓勵和引導學生們進行課題研究,并對研究過程作出指導。增大實踐課比例,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此外,在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上要加強與社會與企業之間的接軌,各學校需要與和自身專業相匹配的企業緊密聯系,建立一個可以長期的穩定使用的實踐基地,使學生在校期間就可以得到較好的實踐鍛煉,并且在此期間可以在實踐中得出問題并及時得到指導。
2.2.2 教學中保障
第一,評價指標的運與改革,高校當結合自身定位于現今社會現狀與企業需求,吸取和借鑒當今國內外社會的先進經驗,制定相應的人才培養評價指標,將最先進的教育觀念與教育思想融會于評價指標之中,成為人才培養的向導和指揮棒。例如,在我國過去傳統的教學中內容上更注重知識的層次與結構,注重課程本身所具有的系統性,而傳統的教學方法真是一講為主,注重老師講,學生學。而如今先進的教學理念中則認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起引導作用。在教學中更傾向于討論的方式,激發學生思維的靈感火花,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與創新意識。并且在群體討論中增強學生的交流能力與團體協作的能力,換而言之,過去更傾向于知識的傳授,而當今則更注重能力的培養。正是因為教學的側重點發生了改變,因此教學評價也需要適當的發生變革,才能真正發揮評價指標的指揮棒作用。
第二,轉變教學監控重點,根據目前社會新形勢、企業需求,教學監控重點也應該發生改變。目前企業需要的人才應該具備的最重要的能力便是在工作中的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因此,教學的監控重點不應再是只是教學的環節,而是課內課外并重。此外,畢業生實習這一環節是學生走入社會的一個重點銜接與過渡關節,更應重點監控,杜絕走形式與弄虛作假的可能性。一定要改變以前傳統課堂中對于實踐不重視的狀況。理論知識固然重要,然而,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應從過去的重點監控理論部分轉向理論部分與實踐部分并重的狀態。
第三,建立畢業生信息反饋制度,高校對于人才的培養并不應止步于學生畢業。一個學校培養的學生是否能夠真正的適應社會符合企業需求,為社會作出貢獻,還需要走向社會之后才能夠清楚明白地得出結果。因此,高校想要能夠正確無誤地了解自身教學水平與教學質量,就需要建立一個完善的畢業生信息反饋制度。學校可以根據畢業生導購人狀況建立特定檔案,并且經常聯系用人單位,根據后會連續性的反饋對檔案進行補充。這樣學校就可以根據為畢業生建立的個人檔案來反思自身的長處及所存在的問題,在教學改革中不斷地揚長補短,優化專業設置及專業定位、變革課程安排、調整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并且不斷在教學管理方面精益求精。只要采取這樣的方式,即便高校的人才培養在與企業需求對接時產生裂縫,依舊可以通過不斷的修正,源源不斷地為社會提供更加優秀的人才。
3 結語
國際化的社會決定了我們需要更多優質人才投身于國家的建設之中,而學士學位的本科畢業生更是眾多人才中所占比例與發揮作用最大的中堅力量。因此,高校的教學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國社會的人才平均水平。想要有高貢獻率高水平的人才,更需要做好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對接,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畢業生,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使畢業生在社會中真正的發光發熱。
參考文獻:
[1]曹曉麗,楊震,王穎振.市場需求視域下高校人才培養與人才對接平臺建設——以濱海新區現代服務業發展為例[C]//天津市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2011.
[2]張嬋娟,譚旭紅.現代化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對接性關聯度的研究[J].價值工程,2015(23).
[3]霍艾湘.適應現代企業需求的民辦高校人才培養模式[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4(12).
[4]岳福琴.我國金融人才需求及高校人才培養的對接[J].知識經濟,2013(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