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禧鵬
摘要: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背景下,中國糧食生產貿易對糧食安全的影響是各方面較為關心的問題。本文從我國糧食作物的生產現狀、我國糧食貿易的現狀與糧食貿易的地理格局關系、我國糧食生產的影響因素、我國糧食貿易與糧食安全的關系、以及我國糧食安全的政策等五個方面對中國糧食生產貿易格局下的糧食安全問題研究的文獻進行了較為詳細的綜述,并指出現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從而提出了糧食安全的進一步研究方向。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accession 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the impact of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trade on food security is a matter of concern to all parties. 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food safety under the food production trade mode from five aspect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rain crop production in 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grain trade and the geographical pattern of grain trad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rain production in 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in trade and food security in China, and the policy of food security in China, and points out the defect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and thus puts forward the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 of food security .
關鍵詞:糧食生產;糧食貿易;糧食安全;地理格局;對策建議
Key words: grain production;grain trade;food security;geographical pattern;countermeasures
中圖分類號:F32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33-0236-03
0 引言
對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4億多人的發展中大國,糧食安全一直是“天字第一號”的大問題。長期以來,中國糧食安全模式的選擇應該是“糧食安全的自給自足”與“糧食安全的貿易自由化”相結合的一個均衡模式。中國加入WTO是一種必然趨勢,其核心內容是農產品關稅減讓,放開部分農產品市場,拆除非關稅壁壘,逐漸消除國營壟斷等。為了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既要考慮到國際糧食市場的動態情況,也要考慮到國內糧食市場的狀況,必須密切關注國際糧食市場的動態及我國糧食安全的狀況。
我國整體的糧食安全形勢整體良好,糧食生產實現歷史罕見的“十二連增”,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6年我國糧食總產量只有61623.9萬噸,比2015年減少520.1萬噸,減少0.8個百分點。其中,我國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69542.3萬畝,但比上年減少472.1萬畝,減少0.3個百分點。我國糧食作物平均單產每畝363.5公斤,每畝比2015年減產2.0公斤,減少0.6個百分點。在2016年糧食產量下降的同時受到糧食播種面積減少和糧食單產下降的影響。我國糧食播種面積比上年減少了472萬畝,因播種面積的減少而減產170萬噸,占糧食減產總量的33.2個百分點;我國糧食產量因單產下降而減產350萬噸,占糧食減產總量的66.8個百分點。
1 我國糧食作物的生產現狀研究
有的學者分析了土壤污染在糧食作物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污染土壤改良劑的應用前景及發展方向。詹杰、魏樹和、牛榮成通過研究我國稻田土壤及稻米鎘污染現狀、鎘污染土壤改良劑研究進展以及稻米對鎘富集的品種間差異,認為在土壤中鎘的去除修復技術無法在短時間內實現的前提下,鎘排異型水稻品種的篩選與利用是實現其安全生產的一個新的有效措施[1]。王琛采用三階段DEA方法,我國糧食主產區全要素生產率平均改進速度達到1.8%,糧食主產區改進差異明顯。我國糧食全要素生產率不存在絕對收斂,但存在條件收斂,并且西部地區的收斂速度最快。采用基于回歸方程分解方法分解糧食勞動、土地生產率的地區差異,研究表明技術效率是核心影響因素。我國糧食生產技術效率分布存在顯著的空間集聚效應。基于空間面板回歸模型研究,研究得出,各地區技術積累、資本投入和農業技術人員的地區差異顯著影響了生產技術效率的空間溢出,導致糧食生產效率的地區間差異無法依靠糧食產業內部實現穩態[2]。
2 我國糧食貿易的現狀與糧食貿易的地理格局關系研究
有的學者利用多元回歸模型實證研究了我國糧食貿易的影響因素。王新華、周聰通過多元回歸模型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無論是從糧食整體視角來看,還是從糧食分品種視角來看,當我國糧食進口量增加時,國內糧食價格上漲;當我國糧食出口量增加時,國內糧食價格下降,說明我國糧食進出口貿易的調控機制并沒有起到調節國內糧食價格的作用[3]。劉曉娟研究得出東北地區作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國際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必將對其產生深遠的影響。隨著我國農業的進一步對外開放,東北地區糧食貿易將面臨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在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影響下,我國東北地區的糧食貿易面臨國內國際諸多制約因素[4]。石雨婷研究認為隨著全球化和區域化發展趨勢的不斷加強,糧食貿易作為世界經濟往來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影響著各國對外貿易的整體格局[5]。任曉娜、孫東升通過建立糧食貿易引力模型,研究得出中國氣溫升高是降低我國糧食貿易量的主要原因。減少了我國糧食進口的原因是氣候專家們所提出的一定范圍內氣溫的升高可以提高糧食產量,結果表明,跟中國有糧食貿易的國家的碳排量對中國糧食貿易量的影響非常顯著[6]。杜朝正通過GIS和DSSAT模型來模擬1980年至2007年我國的逐年水稻產量,研究發現,長江流域南部稻作區和長江流域北部稻作區是我國水稻產量最重要的兩個區。結合對中國水稻產量時空格局變化的分析,需要針對不同的區域采取不同的措施,使我國水稻產量保持穩定并促進增長。[7]。楊春運用GIS系統、空間統計模型等方法,研究分析小麥、稻谷和玉米的生產地理格局、歷史變遷與空間集聚狀況,分階段、分層次歸納其特點,并分析現有糧食生產地理格局所存在的問題。[8]。endprint
3 我國糧食生產的影響因素研究
有的學者通過我國糧食生產環境進行研究,董瑩、穆月英研究了能源對我國糧食生產的影響[9]。
還有學者研究了我國整體的糧食生產的影響因素,如黃臻運用C-D生產函數的嶺回歸分析,對我國糧食生產影響因素做出分析,采用嶺回歸對我國糧食生產的影響因素進行的計量分析結果表明:機械投入增加和灌溉條件的改善是糧食產量增加的重要原因,勞動投入、化肥投入并非糧食產量增加的推動因素,自然災害對糧食生產仍存在較強負面影響,糧食生產表現出規模報酬遞增情況[10]。李光泗 李全根 曹寶明運用供給反應模型,對我國糧食生產波動影響因素分析[11]。
有的學者分地區研究了不同省份糧食生產的影響因素,如閔銳分析了湖北省糧食生產效率研究及影響因素[12]。李旻晶分析了中部地區糧食生產研究及影響因素[13]。馬天祥分析了黑龍江省糧食生產研究及影響因素[14]。
4 我國糧食貿易與糧食安全的關系研究
不少學者認為糧食貿易對一個國家的糧食安全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如楊濤研究了WTO體制下的中國糧食貿易地位與糧食安全,引用FAO標準數據庫數據,運用RCA指數方法,對中國各品種糧食貿易的競爭地位做出實證分析,明確中國各品種糧食貿易的比較優勢變化情況,得出中國出口玉米和大米,進口大豆和小麥的貿易格局是符合中國糧食比較優勢狀況的結論[15]。Brown Lester R發表的2030年誰來養活中國?認為中國不斷激增的糧食進口量,會引發世界糧食價格大幅上漲,從而會對廣大缺糧國家造成重大的安全威脅,由此引發了世界對中國糧食安全問題的關注和討論[16]。吳佩福研究了糧食安全視角下我國糧食貿易,從糧食貿易的影響因素入手,建立經濟計量模型分析得出我國糧食貿易量與糧食貿易額。最后,提出來增強我國糧食安全的糧食貿易策略:重視糧食貿易與轉變糧食貿易觀念;穩定國內糧食生產,優化進出口結構;發揮大國優勢與合理控制糧價;建立農業保險與糧食安全預警制度[17]。李曉俐認為確保糧食安全是一個戰略性的任務。必須堅持自力更生,大力發展生產。在利用國際資源的補充過程中,適當的進口糧食,這樣可以調節品種優劣,化解貿易沖突,實現區域穩定,從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18]。何友、曾福生通過長江流域糧食大省對糧食安全的貢獻度特征進行分析,以長江流域糧食大省為研究范圍,從產量的角度,測算了1997-2014年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蘇對中國糧食安全的貢獻率,研究得出了稻谷、玉米和小麥不同糧食品種對中國糧食安全的貢獻率特征[19]。毛學峰、劉靖、朱信凱研究中國糧食結構與糧食安全:基于糧食流通貿易的視角得出未來糧食不安全更多表現為糧食流通與貿易問題[20]。
5 我國糧食安全政策的研究
霍增輝、吳海濤、丁士軍從理論上分析糧食補貼政策的影響機制,然后利用2006-2010年湖北農戶面板數據實證檢驗糧食補貼政策效果。結果表明,補貼政策具有顯著的增收效應,戶均補貼每增加293元,農業收入增加548元,非農收入減少250元,農戶總收入增加469元,純收入增加268元;2008年補貼額度大幅增加后,補貼政策對水稻有顯著增產效應。其影響機制表現為,糧食補貼顯著增加糧食生產的土地與流動資金投入,而對固定資產投資、農業勞動時間投入的影響不顯著或較弱;耕地面積及固定資產等物質資本多、地理位置偏遠的農戶,其畝均糧食產量、糧食播種面積、生產資金投入及農業勞動投入越多[21]。胡恒洋認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是“能力安全”,包括國內的生產能力、市場調控能力和利用國際市場的資源能力[22]。王香花對老人農業時代中國糧食安全問題進行探討研究,研究表明只有積極地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土地的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根據國民食品消費結構、人口結構的變化優化耕地資源的配置,合理提高糧食價格,調整農業補貼政策等。才能提高年青人務農的積極性,穩定骨干農民,緩解中國后老人農業時代的糧食安全危機[23]。
6 文獻述評
綜合以上文獻,給出如下評價:
第一,有關我國糧食生產貿易格局下的糧食安全問題的研究內容還比較有限,主要包括我國糧食作物的生產現狀、我國糧食貿易的現狀與糧食貿易的地理格局關系、我國糧食生產的影響因素、我國糧食貿易與糧食安全的關系、我國糧食安全政策,還有些內容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比如:國內外糧食貿易的競爭力和比較研究,我國糧食貿易所存在的影響,我國糧食貿易與國內外糧價及相關價格的關系,我國糧食貿易政策,我國糧食安全與耕地數量和質量關系等等。
第二,研究我國糧食生產貿易與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的關系有著重要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糧食安全在我國處于一個不穩定發展的概念,需要把國內外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所結合,最重要的是把國內經濟在新常態背景下作為研究,通過理論分析,實證分析,數據分析,統計分析,回歸分析,其他的定量研究方法如多元統計分析等方法,從貿易角度探究湖北省當前糧食安全遇到的問題,并尋求解決策略。
第三,據我國的傳統認知,糧食從狹義來講,糧食是指谷類等作物,包括玉米、麥類、稻谷類和高粱等。從廣義來講,糧食是谷類、豆類和馬鈴薯類等,即農業生產的全部糧食作物的集合,而且國內大多數學者在進行糧食研究和分析中也使用的這一概念。
第四,大部分研究糧食安全的文獻的研究視角還比較單一,所以應該建立在一個多維的視角下進行分析糧食安全問題,從而有了我國糧食生產貿易格局下的糧食安全問題的研究。
參考文獻:
[1]詹杰,魏樹和,牛榮成.我國稻田土壤鎘污染現狀及安全生產新措施[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2(7):1257-1263.
[2]王琛.中國糧食生產率增長與技術選擇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博士論文,2015:6.
[3]王新華,周聰.我國糧食進出口貿易對國內糧食價格的影響——基于糧食整體和糧食分作物視角的實證分析[J].江蘇農業科學,2017.endprint
[4]劉曉娟.國際農產品貿易自由化背景下發展東北地區糧食貿易的對策[J].對外經貿,2016(9):17-19.
[5]石雨婷.我國糧食貿易格局的主要影響因素及未來發展方向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4(22):278-279.
[6]任曉娜,孫東升.氣候變化對中國糧食貿易的影響研究[J].生態經濟,2012(3):99-101.
[7]杜朝正.基于GIS的中國水稻產量時空格局變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6-7.
[8]楊春.中國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布局變遷及區位優化研究[D].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9:2-3.
[9]董瑩,穆月英.基于能源視角的我國糧食生產效率變化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103-111.
[10]黃臻.我國糧食生產影響因素分析——基于C-D生產函數的嶺回歸分析[J].稅務與經濟,2014(5):50-54.
[11]李光泗,李全根,曹寶明.我國糧食生產波動影響因素分析——基于供給反應模型[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10(5):31-37.
[12]閔銳.湖北省糧食生產效率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博士論文,2012:10-13.
[13]李旻晶.中部地區糧食生產研究[D].武漢大學博士論文,2012:6-8.
[14]馬天祥.黑龍江省糧食生產影響因素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14:10-11.
[15]楊濤.WTO體制下的中國糧食貿易地位與糧食安全[D].天津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08:4.
[16]Brown Lester R.Who Will Feed China? Wake up Call for a Small Planet [M].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1995.
[17]吳佩福.糧食安全視角下我國糧食貿易研究[D].河北工業大學碩士論文,2014:4.
[18]李曉俐.糧食進出口與糧食安全[J].前沿,2007(5):20-22.
[19]何友,曾福生.長江流域糧食大省對糧食安全的貢獻度特征分析[J].糧食科技與經濟,2016(3):14-18.
[20]毛學峰,劉靖,朱信凱.中國糧食結構與糧食安全:基于糧食流通貿易的視角[J].管理世界,2015(3):76-85.
[21]霍增輝,吳海濤,丁士軍.中部地區糧食補貼政策效應及其機制研究——來自湖北農戶面板數據的經驗證據[J].農業經濟問題,2015(6):20-29.
[22]胡恒洋.提升三大能力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J].中國糧食經濟,2017(2):26-29.
[23]王香花.后老人農業時代中國糧食安全問題探討[J].理論探討,2015(6):77-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