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四川 成都 6005;.四川華勝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四川 綿竹 6800)
紅肉獼猴桃新品種適時采收指標研究
王瑞玲1,李明章1,王永志1,莊啟國1,劉 鑫1,樊 敏1,周 丹2
(1.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15;2.四川華勝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四川 綿竹 618200)
以紅肉獼猴桃新品種“紅實2號”為材料,分別在盛花期后152d、156d、161d、171d、181d這5個時期進行采摘,在常溫(20±1℃)和低溫(1±0.5℃)下檢測其品質指標變化,研究四川綿竹地區紅肉獼猴桃最佳采收指標。結果表明:“紅實2號”最佳采收期為盛花后156—171d,此時果實干物質17.9%—20.2%,可溶性固形物7.4%—9.0%,果肉硬度5.0—6.0kgf,果肉紅色等級得分3.5—5分。該期采收的果實常溫下軟熟后平均糖度15.3%—17.1%,果柄出水率顯著降低,好果率高。低溫(1±0.5℃)下貯藏期60d,果肉硬度0.9kgf,好果率大于95%。
獼猴桃;紅實2號;采收期;中華獼猴桃;四川綿竹
“紅什2號”獼猴桃是由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獼猴桃研究所從“紅陽”דSF0612M”雜交后代中選育的紅肉新品種,經農業部植物新品種保護辦公室批準,2015年3月1日正式更名為“紅實2號”。該品種于2016年1月獲得國家農業部植物新品種權(品種權號:CAN20130213.4)。
與當前四川省主栽品種“紅陽”相比,“紅實2號”的樹勢更強旺,在自然生長下平均單果重更大、果肉紅色更深、分布面積更大、果形更端正,且抗病性更強,極具商業化推廣潛質[1]。
適時采收對獼猴桃的果實風味、貯藏壽命和貯藏品質都具有重要的影響。早采果實風味差,易發生冷害,晚采果實則極易軟化、不耐貯藏[2]。由于獼猴桃成熟時外觀、顏色沒有明顯的變化,因此肉眼判斷成熟度存在困難[3]。不同品種、不同國家、不同氣候條件和栽培技術下,獼猴桃采收指標存在差異[4,5]。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世界以“海沃德”獼猴桃為主栽品種,以可溶性固形物 (Soluble Solid Content,SSC)作為采收指標,如新西蘭以SSCgt;6.2%作為采收依據。當前,我國獼猴桃產業也以SSC作為單一的采收指標。Burdon J等[6]研究表明,獼猴桃采收時干物質越高,消費者的感官評價越高;采收時干物質(DM)和軟熟時的SSC(r SSC)含量被用于評價獼猴桃成熟度、確定采收時間和消費者的喜好度。
本文以采收時干物質(DM)、可溶性固形物(SSC)、果肉紅色得分、果肉硬度為綜合指標,研究了不同采收期的“紅實2號”獼猴桃的后熟品質和貨架期,并結合低溫下貯藏期的品質變化,確定其采收指標與最佳采收期。
2.1 材料和處理
“紅實2號”獼猴桃采自四川華勝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在綿竹遵九、什邡湔氐兩個商業化栽培基地,樹齡5年以上。實驗設盛花期后152d、156d、161d、171d、181d 5個采收期,分別以H1、H2、H3、H4、H5表示,采收時間從2015年9月14日至10月9日。
果實采收后立即轉運到實驗室,選取單果重70g左右的健康、無病蟲害、無機械傷果實,采用單層托盤紙箱包裝,并蓋上厚度為10μm的低壓塑料保鮮薄膜。包裝后一部分置于常溫下(20±1℃),每隔3d對果肉硬度、SSC進行檢測,統計果柄出水率和好果率;低溫下(1±0.5℃)每15d檢測各項品質指標,每30d統計腐爛率和冷害發生率。
2.2 方法
每次隨機取果40個用于品質指標檢測(每個果園分別取20個),每次隨機取果200個(每果園100個)用于統計腐爛率、冷害發生率。干物質采用烘干法;可溶性固形物取果柄和花萼端果肉擠汁混合,用Antago數顯糖度計檢測;在果實赤道部位90°方向兩側削去1mm果皮,用GUSS FTA硬度計檢測果肉硬度,結果取兩面平均值;紅色等級得分參照李明章[7]的獼猴桃果實果心紅色等級標準,從果實赤道部位切開,肉眼觀察果肉紅色等級,紅色等級1—5級分別得1—5分。好果率(%)=(好果數/總果數)×100%;腐爛率腐(%)=(爛果數/總果數)×100%;冷害發生率(%)=(發生冷害的果實數/總果數)×100%;常溫貨架期:果實采摘后至果肉硬度降至1kgf所需要的天數。數據采用Excel 2010和Origin8.5軟件進行處理。
3.1 不同采收期對果實品質影響
各采收期果實品質指標見表1。

表1 不同時期采收紅實2號品質指標
注:表中字母不同表示差異顯著性,n≥20,P=0.05。
盛花期后的152d,獼猴桃的平均干物質含量為18.3%,可溶性固形物為6.8%,果肉硬度為5.1kgf。隨采收期推遲,干物質逐漸升高,至盛花181d時開始下降,但總體變化不大。各采收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差異顯著,從6.8%快速上升至10.6%;9月14日前,果肉硬度gt;5.0kgf,之后開始緩慢下降;H4—H5以后采收的果實,其果肉硬度顯著低于前三個采收期,且果肉紅色更加鮮艷,紅色等級得分顯著高于前兩個采收期,達到4.1分以上。
3.2 常溫下品質變化
果肉硬度:隨著采收期推遲,常溫貯藏條件下,果肉軟化速率加快。從圖1可見,常溫(20±1℃)下,9月10—19日的果實采收后硬度保持較好,7d內硬度下降速率為0.15kgf/d;7d后,果肉硬度快速降低,開始快速軟化,軟化速率為0.32—0.45kgf/d;到采后14d,果肉硬度才降至1kgf以下;9月29日采收的果實較前三個采收期果實硬度下降更快,7d內果實硬度降至1.2kgf,軟化速率達0.48kgf/d;10月9日采收果實,采收時硬度顯著低于其他采收期,采后果肉軟化速率為0.53kgf/d,6d內果肉硬度降至1kgf以下。

圖1 不同采收期“紅實2號”采后常溫下果肉硬度變化
軟熟時糖度:獼猴桃以果肉硬度0.4—0.5kgf時為最佳可食狀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越高,口感越甜,故可食狀態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獼猴桃風味。本實驗將不同采收期的果實放在常溫(20±1℃)下貯藏,至果肉硬度0.5kgf時,取30個果實檢測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結果見表2。各采收期果實軟化后可溶性固形物都在16%以上,口感較好。但盛花后152d采收的果實軟化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平均值為16.5%,顯著低于其他采收期。

表2 不同時期采收紅實2號常溫(20℃±1℃)軟熟后品質指標
注:表中字母不同表示差異顯著,P=0.05。
貨架期與好果率:各采收期果實貨架期和好果率見表3。盛花期152—161d果實貨架期為14d,9月29日采收果實貨架期為8d,10月9日采收果實貨架期僅6d。隨著采收時間的推遲,5個采收期的“紅實2號”在常溫下好果率總體呈上升的趨勢。盛花后152d采收的果實好果率僅為50.0%;盛花后156d采收的果實好果率提高了21.1%;盛花后161d采收的果實好果率達到93.3%。

表3 不同時期采收“紅實2號”常溫(20℃±1℃)貨架期和好果率
實驗過程中發現,采收后果柄出現汁液流出現象(圖2、3,彩圖見封二),持續3—7d。流出的汁液較粘稠,粘在果實表面,風干后留下黑色斑痕,極易滋生腐生菌。從圖4可見,盛花后152d采收果實果柄出水率高達44.4%,4d后下降1/2,盛花后171d采收果實果柄出水率降至4.4%,191d最低,僅為2.2%。采收越早,果柄的出水率越高,好果率越低。

圖2 “紅實2號”果柄出水癥狀

圖3 “紅實2號”果柄出水后留下的斑痕

圖4 常溫(20±1℃)下不同采收期“紅實2號”果柄出水率(%)
3.3 低溫貯藏表現
雖然低溫可延長獼猴桃的貯藏期,提高經濟效益,但早采獼猴桃果實冷敏性高,在低溫下長期貯藏有可能發生代謝失調或冷害,出現木栓化、白點、果皮變黑等癥狀,果實品質劣變,降低經濟效益[4]。因此,要確定適宜的采收期,必須結合獼猴桃在常溫和低溫下的貯藏表現。我們將5個采收期的獼猴桃果實放在低溫(1±0.5℃)下進行貯藏,定期檢測果肉硬度、可溶性固形物、腐爛率和冷害率。
果肉硬度:各采收期紅實2號在低溫(1±0.5℃)下的硬度變化見圖5。從圖5可見,H1—H3的果實硬度保持較好,貯藏45d后硬度仍然在4kgf以上;緊接著果肉硬度開始快速下降,到60d時降至1kgf左右,60—120d果肉硬度金保持在0.5kgf左右。H4采收的果實的硬度保持能力較差,30d左右開始快速下降,45d左右硬度接近1kgf;H5采收批次的硬度保持能力最差,下降速度最快,且軟熟后的果肉硬度比其他批次更低。

圖5 不同采收期“紅實2號”低溫(1±0.5℃)下果肉硬度變化
可溶性固形物:從圖6可見,各采收期的紅實2號在低溫下均能正常軟熟,軟熟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14%—16%之間。H1—H3采收批次的可溶性固形物在貯藏60d左右達到峰值,晚采批次45d左右達到峰值。

圖6 不同采收期“紅實2號”低溫(1±0.5℃)下可溶性固形物變化
好果率和冷害發生率:從圖7可見,在低溫情況下(1±0.5℃)各采收期果實好果率隨貯藏天數增加而降低。貯藏30d,H5的好果率(81.0%)顯著低于H1—H4(gt;93%)。貯藏60d,各采收期r 好果率變化不大,仍然有60%以上的好果;貯藏90d以后,各采收期好果率急劇下降,但H3和H4好果率仍高于其他采收期。貯藏120d,H3的好果率最高(63.2%),H2和H4次之(分別為36%和35%),H1和H2的好果率低于15%。各采收期在低溫下貯藏30d、60d、90d、120d的品質指標見表4。在1±0.5℃下,各采收期“紅實2號”的果實均未發生冷害。

圖7 不同采收期“紅實2號”低溫(1±0.5℃)下貯藏30d、60d、90d、120d好果率變化
4.1 結論
不同品種的獼猴桃采收期不同。四川蒲江“金艷”采收期在10月中旬[9],陜西“海沃德”采收期為10月中旬[2],陜西“徐香”獼猴桃采收期為9月中旬到10月上旬[10],四川“紅陽”采收期為8月下旬[11]。本研究表明,四川綿竹地區紅實2號最佳采收期為9月下旬(盛花后156—171d),此時果實干物質17.9%—20.2%,可溶性固形物7.4%—9.0%,果肉硬度5.0—6.0kgf,果肉紅色等級得分3.5—5分,軟熟后色澤鮮艷,口感良好。早采果實(H1)在常溫下軟熟后可溶性固形物已很高(16.5%±1.3),風味較好,但只適合鮮銷,不可長期貯藏。晚采果實(H5)貨架期短,軟化速率快,常溫和低溫下貯藏期好果率低,品質劣變快,建議在實際生產中應盡量在此前完成采收。

表4 不同采收期“紅實2號”在低溫(1±0.5℃)下貯藏不同天數的品質指標
獼猴桃是四川省的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其中又以紅肉獼猴桃----“紅陽”為主栽品種,栽培面積占比達60%以上,產值高達30萬/hm2,但其貯藏性能較差[12],目前市場上11月基本就沒有紅肉獼猴桃銷售。如果“紅實2號”能適時采收并進行科學合理的貯藏,可延長至11月中旬—12月中旬上市,此時市場上紅肉品種價格較高,效益就更好。
4.2 討論
本文初步明確了四川綿竹地區“紅實2號”的適宜采收期與采收的指標范圍,為形成包括采后商品化技術、冷藏和氣調技術在內的一整套貯藏保鮮技術奠定了基礎,也為“紅實2號”的進一步商業化提供了相關的數據支撐。研究結論可為中國及至世界其他紅肉獼猴桃栽培地區提供參考借鑒。
[1]李明章,董官勇,鄭曉琴,等.紅肉獼猴桃新品種“紅什2號”[J].園藝學報,2014,(10)∶2153-2154.
[2]吳彬彬,饒景萍,李百云,等.采收期對獼猴桃果實品質及其耐貯性的影響[J].西北植物學報,2008,28(4)∶788-792.
[3]楊青珍.獼猴桃果實采后冷害發生生理機制及調控作用[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論文,2013.
[4]Burdon J,Pidakala P,Martin P,etal.Fruit Maturation and the Soluble Solids Harvest Index for “Hayward”Kiwifruit[J].Scientia Horticulturae,2016,(213)∶193-198.
[5]劉旭峰,樊秀芳,張清明,等.獼猴桃采收適期研究[J].西北農業學報,2002,11(1)∶72-74.
[6]Burdon J,McLeod D,Lallu N,etal.Consumer Evaluation of “Hayward” Kiwifruit of Different At-harvest Dry Matter Contents[J].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2004,34(3)∶245-255.
[7]李明章,邱利娜,王麗華,等.紅陽獼猴桃雜交F1代果實主要經濟性狀遺傳傾向分析[J].果樹學報,2011,28(1)∶51-54.
[8]Burdon J,Lallu N,Francis K,etal.The Susceptibility of Kiwifruit to Low Temperature Breakdown is Associated with Pre-harvest Temperatures and At-harvest Soluble Solids Content[J].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2007,43(3)∶283-290.
[9]錢政江,劉亭,王慧,等.采收期和貯藏溫度對金艷獼猴桃品質的影晌[J].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2011,19(2)∶127-134.
[10]姚春潮,劉占德,龍周俠.采收期對徐香獼猴桃果實品質的影響[J].北方園藝,2013,(8)∶36-38.
[11]葉昕,李昆同.“紅陽”獼猴桃采收成熟度及1-MCP對果實保鮮的效果[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11,29(3)∶374-377.
[12]涂美艷,江國良,陳棟,等.四川省獼猴桃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湖北農業學報,2012,51(10)∶1945-1949.
HarvestIndexofaNewRed-fleshKiwifruitClutivar
WANG Rui-ling1,LI Ming-zhang1,WANG Yong-zhi1,ZHUANG Qi-guo1,LIU Xin1,FAN Min1,ZHOU Dan2
(1.Sichuan Provincial Academy of Natural Resource Sciences,Chengdu 610041,China;2.Sichuan Huasheng Agricultural Ltd.,Mianzhu 618200,China)
A new kiwifruit cultivar,Hongshi 2(Actinidia Chinesis) was used to study the optimal harvest index.Hongshi 2 were harvested at five different time,namely 152,156,161,171 and 181 days after full bloom(DAFB,H1—H5).The fruit quality of each harvest were investigated at 20±1℃ and 1±0.5℃.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est harvest time was from 156 to 171 DAFB,with the average dry matter of 17.9%—20.2%,soluble solid content of 7.4%—9.0%,fruit firmness of 5.0—6.0kgf and red color score of 3.5—5.The ripening soluble solid content of the fruit which were harvested during this time were 15.3%—17.1%,with a good taste and flavor and high good quality rate.The average fruit firmness was 0.9kgf after 60 days at 1±0.5℃,with 95% good quality fruit rate.
kiwifruit;Hongshi 2;harvest;Actinidia Chinesis;Sichuan Mianzhu
10.3969/j.issn.1005-8141.2017.12.019
Q949.758.2
A
1005-8141(2017)12-1510-04
2017-10-11;
2017-11-25
四川省科技廳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獼猴桃新品種采后生理與冷鏈物流技術研究”;四川省科技廳國際合作項目“中國—新西蘭合作獼猴桃產業鏈關鍵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編號2016HH0003);四川省科技廳科技支撐項目“獼猴桃生物技術育種平臺”(編號:2016NZ0105);四川省科技廳“十三五”育種攻關項目“獼猴桃育種新材料創制與新品種選育”(編號:2016NYZ0034);四川省科技廳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項目“中國—新西蘭獼猴桃聯合實驗室(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編號:2016TZYD0001)。
王瑞玲(1986-),女,四川省巴中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農產品采后貯藏與加工。
李明章(1963-),男,四川省新都人,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果樹育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