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璇 天涯歌女
向左走
傳統文學意味深長
碰撞是這個時代的特色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個不夜城,華燈起,樂聲響,歌舞升平。”
她與林徽因、阮玲玉、陸小曼同被稱為民國四大美女。她是中國最早的兩棲明星,在近20年的演藝生涯中,拍攝了43部影片,演唱了200多首歌曲,成為演藝界的一顆耀眼之星。隨著綿綿軟軟的《夜上海》傳唱至今,周璇成為中國人心中老上海的音符。
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傅紅星評論:周璇已經成為中國民族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她主演的經典電影以及演唱的眾多膾炙人口的歌曲已經成為聯系中國大陸和海外華人的紐帶。
在20世紀30年代,周璇的名字是電影界里的一張金字招牌,她被一些專家評價為典型的感覺派演員。17歲那年,周璇在《馬路天使》出演歌女小紅。其實在使用周璇這個名字之前,她就叫周小紅,那個美麗、單純、纖細的天涯歌女的角色,她是名副其實的本色出演。只是,她的生活比電影還“不真實”。
十幾歲之前生活波折清苦,有好心人介紹周璇去明月歌舞團,她知道機會來之不易,勤奮刻苦地識譜彈琴、學說普通話,她很有音樂天分,進步飛快,幾個月后開始登臺演出。當時,上海響應全國抗日熱潮,抗日歌舞劇《野玫瑰》作為最后一場戲的壓臺表演,上臺領唱《民族之光》,最后一句是:“團結起來抗日救亡,要與敵人周旋于沙場之上。”唱畢,臺下一片沸騰,演員們前后謝幕了三回,周小紅也從此改名周璇。
1936年的時候,周璇已經紅遍上海,人們形容她的聲音“如金笛沁入人心”。其實周璇音域不寬,她唱歌時聲音極小又極為細致甜潤,因此總是嘴唇緊挨麥克風,傳出的聲音既有“如金笛鳴”的質感,又能細膩傳達唱歌時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