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三天1600億銷售額!儼然,“雙11”成為消費者一個特殊“節日”,一場全民購物狂歡。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今年“雙11”期間全國快件量超15億件。“剁手一時爽,買完垃圾場”。買買買的背后,是百年難以降解的包裝材料堆積成山。
僅2016年,中國扔掉的快遞垃圾可鋪滿40萬個足球場,使用的膠帶能繞地球赤道425圈。減少快遞垃圾可以做些什么?長遠看,怎么保護我們的家園、給子孫留下一份遺產?
前不久,國家郵政局、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環保部等十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協同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十三五”期間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要實現的目標——到2020年,可降解的綠色包裝材料應用比例將提高到50%,基本建成專門的快遞包裝物回收體系。其中提出,明確鼓勵快遞企業使用可降解、可重復利用的環保包裝材料;鼓勵開展“快遞業+回收業”的定向合作試點。
年超400萬噸的快遞包裝垃圾,推進綠色物流的理想也必須落實為一項項具體措施。比如,一些電商試水共享快遞盒、循環包裝袋等綠色包裝,就是可行的辦法,既壓縮了成本,也節約了資源,是企業用市場化手段探索綠色物流的新模式。
但目前看來,這一新模式的實行效果不盡人意?!靶攀挚捎?,用完即扔”的使用習慣短時間難以改變。快遞企業為順應客戶需求,也難以完全推行這一新模式。雖然近期紙箱原材料價格上漲,已讓電商、快遞企業和消費者感覺到了壓力,但要讓各方面都有動力采用新的共享模式,還要在自覺自愿上下功夫。
如何在一個電商被提升為“新四大發明”的國家推行快遞包裝的綠色化、環?;??
首先,必須認識到,只有從源頭上減少垃圾的產生才是最好的環保方式。
先進環保國家或地區都鼓勵盡量少產生垃圾、不亂丟垃圾。比如,在社區設置垃圾分類并安排固定投放時間,在街頭則較少設置垃圾筒,在一些博物館等公共場所甚至不設垃圾筒,行人產生垃圾必須先放置自己背包中。這些設計都是在提醒人們,盡量不產生垃圾,產生后自己妥善處理垃圾。這是一種強制推廣環保理念的有效方式,首先你得減少垃圾,再談妥善處理垃圾。
第二,必須有讓垃圾再回收利用的好模式。
垃圾再回收利用的前提是垃圾分類。這方面中國也宣傳多年,但實施的效果并不佳。一些城市開始實行強制分類措施,效果如何,有待觀察。
近年來,一個新興的行業即互聯網再生資源回收行業興起,企業提供上門回收可再生資源(包括快遞垃圾)的服務,居民通過手機APP或微信下單,預約好時間,只等著回收員上門即可。然而,這些互聯網再生資源回收項目失敗較多,讓人不禁思考,怎樣的互聯網回收模式才能夠持續下去?
萌芽中的“互聯網+”回收企業規模較小,導致他們回收成本高,產業鏈短,向再生利用環節滲透不夠。而生活類再生資源除電腦、二手手機等電器電子和廢金屬外,大多是低價值生活廢品,再加上居民和回收者在再生資源價格、回收成本等關鍵問題上存在較大分歧。所以,“互聯網+”回收企業盈利模式,有待摸索出一條光明的路徑。
目前更現實的運營模式,是對資源回收項目給予政府補貼,對參與這一行業的企業提供低價甚至免費土地,減免稅收,并給予適當的運營費用補償。但只有完全市場化的經驗才是可持續的方向,我們還沒有找到一條機制創新的道路。
第三,必須有強有力的立法、執法,才能讓綠色消費成為主流。
針對國內電商和快遞企業,必須有相應的法規約束以減少包裝垃圾。一個顯著的例子,是“限塑令”實施近十年來,效果不佳。事實證明,只有生產、流通、消費三方共同推動,才能讓政策落到實處,即生產企業使用環保材料,商場拒絕非環保包裝,消費者自覺選擇環境友善產品。目前來看,僅嚴格立法是不夠的,還要嚴格執法,才能達到“限塑令”的制度初衷。
治理一次性筷子、泡沫飯盒、超市塑料袋的經驗告訴我們,企業要有公約,公民要有公德,法律強制是最后的底線。同理,治理快遞垃圾,需要法規,更需要企業的自律、消費者的自覺。
試想,若干年后,子孫后來看到今日“雙11”狂歡后垃圾遍地的場景,將怎么評價我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