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陽
“沒有軍民融合就沒有我們這家企業。”航天星圖總裁邵宗有在接受《英才》記者采訪時開玩笑說。雖是玩笑,但足以說明軍民融合對于這家潛在遙感龍頭企業的重要意義。
遙感行業是地理信息行業的重要組成。一般而言,地理信息行業分為三大技術方向,一是GIS(地理信息系統);二是GNNS衛星導航技術;最后一類便是以衛星、航測等空天數據采集平臺為基礎的遙感技術。遙感技術、數據在軍事領域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軍事機構、科研院所手中擁有大量高質稀缺的數據資源和儲備。
航天星圖的兩大股東——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和中科曙光——決定了這家公司在“遙感+人工智能”領域的優勢。據邵宗有介紹,中科院電子所旗下并無上市公司,但在科研技術產業化加速的今天,航天星圖將成為產業化的“先鋒”,目前處在努力上市的過程中。更為重要的是,電子所擁有強大的技術儲備,遙感“軍口”業務已服務多年,擁有大量高質量遙感數據的使用權。
隨著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航天星圖及中科院電子所迎來了新機遇。“軍民融合大多是‘民參軍,我們有些‘軍轉民的意味。”邵宗有說。
航天星圖另一家股東中科曙光則是國內高性能計算機的代表企業,邵宗有之前在曙光擔任多年高管,感情頗深。“我是曙光的學生。”他說,曙光帶給航天星圖的是一整套深度學習的計算機平臺,研發針對“遙感數據—算法—深度學習”的一整套技術體系。邵宗有認為,這才是遙感行業的未來。
“遙感乃至整個地理信息系統行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往都是需要大量人工來完成繪圖等基礎工作。”邵宗有說,“而人工智能的核心能力就是取代人。”
航天星圖在去年一年員工總數翻了近4倍,但這與同類規模營業收入的企業人數比,還不到一半。其中,管理層占員工總數僅為7%。
目前,除了電子所、中科曙光兩大股東之外,航天星圖的管理層通過自己花錢購買股份的方式,成為這家公司的第三大“股東”,航天星圖的高管有從電子所來到這家公司的,也都全部放棄了自身的體制內身份,這足以證明其對這家公司發展的信心。而站在資本市場角度來看,管理層的加入也意味著公司的治理結構更加合理,“利益綁定”有利于公司的長期穩定成長。
面向未來,邵宗有希望將航天星圖打造成一家生態型公司,把航天星圖的遙感平臺開放,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做大遙感產業是最終目的。
“靠壟斷是做不起來的,大家一起把遙感的人工智能(平臺)做大、做成熟。”邵宗有告訴《英才》記者,“我們能站在龍頭地位,享有一塊市場份額就夠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