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言生
茶道起源于中國,傳入日本后,隨著禪宗的發展,茶道也隨之興盛。日本茶道史上關于茶道精神有非常著名的四個字:“和”“敬”“清”“寂”。
首先來講“和”。
在泡功夫茶的器具里面,有一個公道杯。把茶水沏好之后,先倒進公道杯里面,再用公道杯來分給每一個人。為什么呢?因為如果直接從茶壺倒進每個人的茶杯里,第一杯茶因為時間短,沒什么味道,越到后面茶味就越濃,到最后一杯,味道一定是苦的。同樣一壺茶,如果不用公道杯來均勻,那么每個人喝的茶的味道就不一樣,這樣就失去了公道。所以茶道中的公道杯,體現了“和”這樣一種精神。
禪學的修行,就是為了達到“和”的境界。禪學認為,人生之所以有那么多煩惱和痛苦,是因為無明,也就是癡迷糊涂。煩惱的生起,是因為有各種對立的觀念在人的心里面斗爭。這就是不和諧。通過禪的修煉,超越對立的觀念,我們就可以達到心靈的和諧,即大徹大悟的境界。
第二是“敬”。
在茶道里面,不但對人尊敬,對泡茶的器具也是非常尊敬的。古時候的杯子有正面和反面。做茶的人在洗茶具的時候一定要把正面朝上,表示對器具的尊敬之心。洗好了之后,會雙手捧杯把茶呈給客人,這時茶杯的正面一定要對著客人。客人拿到茶之后,要首先把正面轉過來對著主人,然后道謝,在這之后再把茶杯轉過來,正面對著自己,這時候才把這杯茶喝下去。
繁復而熟練的禮法是為了使人超然物外,濃如苦藥的茶湯正如人生。茶道是用一種儀式來向人講述禪的思想,正如參禪需要頓悟一樣,其中蘊含的那些人生經驗,需要飲茶者用生命的一段時光來領悟。
第三是“清”。
飲茶需要一個非常好的外部環境,內部環境也要非常清凈。所以古代的飲茶高手特別講究飲茶的水質。
蘇東坡有次出差公干,做宰相的王安石托他帶一罐三峽中峽的水回來。但是蘇東坡把這事給忘了。他想起這件事的時候,船已經到了下峽了。他就干脆取一罐下峽的水。
王安石看到蘇東坡帶了水回來,馬上拿出最好的茶來招待他。結果煮了半天,茶也煮不出顏色來。王安石當下就把臉一沉,說:“好一個蘇東坡,你在蒙我!這明明是下峽的水。”
蘇東坡辯解:“長江三峽峽峽相連,它們有什么不同呢?”
王安石說:“水流有緩有急。上峽的水高江急峽雷霆斗,水勢非常猛,你用它泡茶的話,性子也急,一煮顏色馬上就出來了;而下峽的水非常平緩,你用它來泡茶,因為它的性子太平緩了,所以半天茶色都出不來。中峽的水介乎上峽和下峽之間,剛柔相濟,正好可以用來治老夫的胃病!”
禪學中所要求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凈,要達到的也正是茶道所追求的“清”的境界。在紛擾的生活中,我們眼睛看到的色,耳朵聽到的聲,鼻子聞到的香,舌頭嘗到的味,身體觸到的環境,意念想到的東西,會像灰塵一樣污染我們的心靈。而借助茶道,我們的六根都能進入一個“清”的境界。
第四是“寂”。
在禪學里面,“寂”是指熄滅了“煩惱”之火后,達到的清凈覺悟那樣一種喜樂安寧的境界。這種至深至厚的情感,在茶道中,表現為“一期一會”的心境。
“一期一會”本來是日本戰國時代流傳下來的一句話,意思是用全部的身心來喝眼前的這碗茶。“一期”表示人的一生;“一會”意味著唯一的一次聚會。人的一生有無數的聚會,但是每一次相會都不可能重復。
所以,茶道里面的“一期一會”是在提醒我們珍惜生命中的每個瞬間、每一次相會,并且對這可能是我們人生中僅有的一次的相會,付出全部的心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