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心悅
蘇轍為北宋著名文學家,不但在文壇上享有盛名,在用中藥養生方面也頗有造詣。
據說蘇轍由于體質因素,少時多病,加之少年、青年時期為考科舉苦讀,雖然學業優異,但健康狀況欠佳。32歲那年,蘇轍在調養治病過程中接觸到茯苓,食用一年舊疾竟愈,此后,他便研究藥物養生。
蘇轍認為,茯苓乃補腎脾之養生珍品,可“解急難于俄頃,破奇邪于邂逅”,遂創作《服茯苓賦》。序言中寫道“余少而多病,夏則脾不勝食,秋則肺不勝寒”“平居良藥,殆不復能愈”。茯苓“春而榮,夏而茂,憔悴乎風霜之前,摧折乎冰雪之后。閱寒暑以同化,委糞壤而兼朽。滋固百草之微細,與眾木之凡陋……若夫南澗之松,拔地千尺,皮厚犀兕,心堅鐵石,須發不改,蒼然獨立,流膏液于黃泉,乘陰陽而固結,象鳥獸之蹲伏,類黽黿之閉蟄,外黝黑以鱗皴,中結白而純密……故能安魂魄而定心志,卻五味而谷粒。追赤松于上古,以百歲為一息……”“服茯苓可以固形養氣,延年而卻老者,若久服則能安魂魄而定心志,顏如處子,綠發方目;神止氣定,浮游自得。然后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以游乎無窮”。可見詩人對茯苓的喜愛和重視。
茯苓有塊狀、球形等形狀,大小不一,表皮淡灰棕色或黑褐色,內部白色稍帶粉紅。味甘、淡,性平,有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之功效,臨床上可以用來治療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等病癥。因入藥部位不同,白茯苓為菌核內部的白色部分,赤茯苓為皮層下的赤色部分,治療病癥的重點也有所區別。
白茯苓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常用治心脾兩虛,氣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多與黃芪、當歸、遠志同用。因其味甘而淡,甘則能補,淡則能滲,藥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傷正氣,實為利水消腫主要藥,可用治寒熱虛實、各種水腫。治療水濕內停所致之水腫、小便不利,常將白茯苓與澤瀉、豬苓、白術、桂枝等同用。而赤茯苓,具有行水、利濕熱、破結血的功效,專除濕熱,治小便不利效果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