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經鋒
論《伯夷列傳》的史料來源為口述史料
何經鋒
雖然《伯夷列傳》取材于戰國諸子著述之說由來已久,但仍然是一種并不符合實際的觀點?!恫牧袀鳌返娜宋镄蜗笈c《論語》有著密切的聯系,孔子又聲稱伯夷的故事流傳在民間,因此《伯夷列傳》的史料最有可能來源于西漢民間的口述史料。
孔子 《莊子》 圣賢形象 口述史料
欲探尋《伯夷列傳》的含義,應先澄清該傳的史料來源。過去最為流行的觀點就是太史公取材于戰國諸子的著作,創作了這一篇。司馬貞《史記索引》按:“「其傳」蓋《韓詩外傳》及《呂氏春秋》也?!蓖跏遽骸妒酚浶WC》云:“蓋史公雜采《莊子·讓王篇》、《呂氏春秋》、《韓詩外傳》及其他雜記而成?!睍r至今日,還有學者認為《伯夷列傳》是司馬遷取材諸子之說、編造敷衍的傳記,甚至以為司馬遷僅僅是為了抒發自己的怨氣而作此傳。因此本文不得不考察《伯夷列傳》的種種細節,從而證明《伯夷列傳》并非取材于戰國諸子甚至是漢代的《韓詩外傳》,而是來自更為可靠的民間口述史料。
史料取材于戰國諸子著作之說雖然由來已久,但是并沒有堅實的證據,而且存在三處疑點。
第一,在選擇立傳人物時,司馬遷確定了“考信于六藝,折中于夫子”的治史標準,也就不會輕易使用戰國諸子的記載。伯夷、叔齊盡管不見于《尚書》,卻為孔子稱贊不怨。因此單獨立傳,而且位于列傳之首。許由、務光記載在戰國諸子的典籍中,德行極高,卻只能附傳于伯夷。司馬遷見到了許由之冢,卻稱“其文辭不稍概見”,正是在懷疑戰國諸子描述的人物。
第二,戰國諸子的記載互相矛盾,各有其敘述之目的,史料可信度較低?!肚f子》與《呂氏春秋》在伯夷與周朝盟誓的具體細節、盟約內容都是不同的,此外,兩書與《韓非子》在伯夷是否埋葬的問題上也有沖突。這些記載明顯是不可能同時發生的。
第三,司馬遷描述的伯夷形象為儒家處士形象,戰國諸子多描述為隱士形象,重要事件的記載也有明顯的不同。伯夷身為孤竹國國君的兒子,所以才會有讓國出奔的故事,才稱得上“孝”?!肚f子》卻說“昔周之興,有士二人處于孤竹,曰伯夷、叔齊”,說明伯夷只是孤竹國的士人。此外,伯夷面對血流漂櫓的戰爭,不顧生命危險去阻止武王,因此稱得上“仁”?!肚f子》中伯夷預測到商朝的危險,馬上離開周室,前往首陽山隱居,這是典型的隱士做法。司馬遷描述的又“仁”又“孝”的儒家處士,莊子描述的是不愛爵祿的隱士。
《韓詩外傳》為漢代人韓嬰所寫,今本《韓詩外傳》有關伯夷事跡的部分已經佚失,因此無法進行全面的考證。但是今本《韓詩外傳》所引用的詩歌都是《詩經》的內容,《伯夷列傳》所引用的軼詩是沒有收錄進《詩經》的詩歌。
司馬遷引入了一個前所未見的伯夷形象,這個形象顯得極為怨憤,特別是針對武王伐紂和采薇餓死怨氣很大。實際上,這個看起來前所未有的伯夷形象與《論語》中的伯夷形象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甚至補充了伯夷作為儒家圣賢的形象。
有兩種理解方式都能合理地解釋孔子記載和這一形象的不同。第一,孔子論述的“不怨”與軼詩表達的“怨”針對的內容不同,俞正燮曰:“孔子言夷、齊不怨者,兄弟間事也。不怨者,仁也;其傳言伯夷怨者,君臣間事也。怨,亦仁也。”也即是說,從內容上講,孔子針對衛國父子相爭的局面,有感而發,更側重于伯夷兄弟禪讓的事情。第二,孔子論述的“不怨”與軼詩表達的“怨”的境界不同。孔子強調伯夷“無怨”是強調伯夷不會為自己的苦難而怨,軼詩強調伯夷“有怨”是強調伯夷為虞夏之世不能再現而怨。這種怨氣是來自于悲天憫人的圣賢之心。
民間的口述史料應該是《史記·伯夷列傳》史料的主要來源。司馬遷云:“余悲伯夷之意,睹軼詩可異焉”,所謂“軼詩”就是指流散于民間的詩歌。司馬遷怎么知道軼詩為伯夷所作呢? “軼詩”與用于敘事的史料應同出一處,本身就是同一個故事。軼詩來自民間流傳的詩篇,敘事部分的史料來源也應該是民間的口述史料。
口述史料既然是佚失的“詩”,與《詩經》有一定的聯系,并不違背“考信于六藝”的治史標準。另外根據孔子的記載,《論語》云“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說明在春秋時代流傳著關于伯夷的口述史料,那么也不違背“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的原則。而戰國諸子講述伯夷的事跡,大多是為了闡發自己的主張,而民間的口述史料很少有政治目的,反而更加可信。本傳之中,他既然能登箕山見許由之冢,就說明他曾為本傳進行過田野調查工作。同時,這一篇由于流傳于民間,民眾容易將自己的情緒帶到口述史料的講述中,因此這個伯夷形象當然寄托著老百姓的怨憤之情。
綜上所述,《伯夷列傳》出自戰國諸子之說并不可信,只能稱得上是一部分學者的“一家之言”?!俄n詩外傳》盡管存在佚失的部分,但也不太可能引用《詩經》之外的詩歌。根據本傳司馬遷對孔子的推重之心與司馬遷比附孔子作《史記》的行為,司馬遷極有可能在民間尋找到了符合孔子記載的口述史料。由于這一口述史料來自民間而司馬遷沒有進行過度的創作,因此產生了與《論語》差別稍大的怨憤形象。近來學人僅以司馬遷的遭遇就認為司馬遷會為抒怨而采信戰國諸子之說,或者敷衍編排一個故事,這未免論據不足。
[1]司馬遷.史記(第61卷)[M].北京:中華書局,2016:2122.
[2]王叔岷.史記校證(第61卷)[M].北京:中華書局,2007:1989.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