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立蘭
節前采訪
★文/王立蘭
國慶節前夕,縣電視臺人手緊張,新聞部臨時把我這個優秀基層通訊員借去做一期專訪。
臺長對組長、我和攝像員小郝交代道,為使采訪有代表性,要隨機抽取一名普通市民、郊區菜農和個體工商戶做典型。如現場說感言不流暢,像往常一樣,可在鏡頭外舉牌作“提示”。另外,為提高其積極性,臺里準備拿出少量購物券、農用物資和優惠場租費作獎勵。
領旨后,組長分了工:他親自舉話筒提問;我負責錄音,必要時舉牌提示;小郝調鏡頭。我們準備了三塊牌子,根據采訪內容分別寫就“物質匱乏,買東西要票,超市貨架上琳瑯滿目;挑菜進城,土地承包,支農惠農;下崗職工,自主創業,買車買房”等關鍵詞。
那天,陽光明媚,金風送爽,街頭到處張燈結彩,洋溢著濃郁的節日氣氛。我拿牌,小郝扛著攝像機,組長舉著話筒四處張望,捕捉受訪對象。
這時,從縣城最大的超市門口,款款走出來一位精神抖擻、慈眉善目的大媽。她悠閑地推著裝滿大包小袋的購貨車。組長見了,趕緊上前,說想對她進行采訪,并表明,如說不好,我們會在旁邊作提示。受訪完后,當場發給她100元的購貨券。
大媽樂壞了,爽快地當著圍觀的人說:“還要啥暗示呀!張口就來。開始吧!”
隨著鏡頭的拉近,大媽侃侃道:“好多年前,這兒是一家國營商店,里面東西不僅少,緊俏商品得開后門。現在的變化真是天翻地覆,高歌猛進。舊店拆了,大超市建起來了。只要有錢,啥都買得到。咱老百姓的日子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啦!”
隨后,我們馬不停蹄地采訪了一戶菜農。因為見得多,他那致富詞一套一套的。我們當場向他兌現了500斤化肥。那位個體工商戶也表現不俗,談了他下崗后艱難的創業經歷。現在,他經營的板栗都賣到國外去了,日子很滋潤。訪談比我們想象的還要發揮得好。
看了攝像,聽完錄音,臺長神情大悅,說照原話“實播”,不用剪輯。臺長意味深長地嘆道:我們低估了群眾的配合力。可能是電視新聞看多了,他們對其中的套路都了然于心啊!
(摘自《雜文選刊》)
編輯/劉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