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帥
淺析提升高校學生黨員發展質量的路徑選擇
陳 帥
高校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發展的希望,積極發展優秀學生入黨是高校教學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高等院校應該站在加強黨的建設的思想高度上,積極構建高校學生黨員發展質量保障體系,不斷的提高大學生的黨員質量。
高校學生 黨員 質量保障
伴隨著社會的改革和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在社會經濟進入了轉型的發展階段,一些社會矛盾也開始凸顯起來,尤其是在高校,學生畢業后成為了社會建設的主要力量,大學生為了自身更好的發展,積極的投入到入黨體系當中,所以大學生黨員的發展工作也休出現了不少新情況、新問題,必須從根本上加以重視[1]。
(一)高校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
(1)入黨動機不純,趨于功利化;隨著高校擴招,學生在人數規模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時學生畢業之后,社會和用人單位對學生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不僅注重的是學生自身能力,對學生的紙政治素養也提出看很高的要求,正是在這種用人單位的要求下,許多學生為了能夠在就業上增加自身的分量,找到理想的工作,繼而把入黨是用來定位于展示自我的機會和提高自我地位的一種手段,把入黨轉化為個人追求發展和參加工作的一種社會競爭手段。
(2)入黨的立場不堅定;學生在進入學校以后,滿懷熱情和希望,非常的想要成為黨組織的一份子,出現了紛紛投遞入黨申請書的現象。然而,經過了一段時間以后,便出現些許問題。如有的學生認為入黨要求高,自身狀況難以達到,有的大學生在面對社會上一些不和諧現象深感厭惡,簡單認為奉獻社會精神沒有多大作用,也有的大學生在社會的發展中更加追求實現自我的價值,對入黨的積極性不高。種種這些原因,使得大學生在自我成長價值觀念出現了很大偏差,入黨的熱情也大大降低。
(二)高校黨組織工作方面問題
(1)黨建政工隊伍力量稀少,工作沒有深度;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使得在校學生人數也急劇增加。學校黨政工作人員在面對龐大的學生入黨人數上,往往表現的力不從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發展黨員的工作質量。同時,學生入黨的的人數增多,培養和發展學生入黨必須經過相應的教育、考察等按部就班的工作,現有的專門工作人員,由于每天忙于日常事務,很難再抽出時間和精力提升自我的業務技能,從而造成了發展學生入黨的工作隊伍中出現工作浮于表面,沒有真正的從根本上把關落實[2]。
(2)教育培養工作粗略,組織考察流于形式;由于高校學生入黨人數龐大與學生黨建工作隊伍人數比例低的客觀矛盾,有的黨員自身政治理論素養低,加上入黨時間較短,在對入黨積極分子的教育和培訓過程中,就缺乏相關的工作經驗,使得入黨培訓工作流于形式,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入黨分子政治素養的成熟。同時,在入黨組織考察方面,往往只是簡單的看思想匯報的材料數量,或者是簡單的開個座談會,這些都沒有從根本上落實發展黨員的程序和要求。
(一)抓好黨員發展的關口,強化工作監督管理
在高校學生黨員發展的過程當中,把好發展學生黨員的關口,對學生進行分層次的理論培訓和考核。不但是提高入黨學生的理論水平和思想政治覺悟,同時也是對高校黨建工作的一種負責任的表現。當前社會,受經濟開放和西方外來文化的影響,高校學生在多元化的經濟文化沖擊下,很容易受外來思想觀念的影響。所以,必須對學生入黨分子進行相應的培訓,端正其入黨的動機,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其頭腦,積極的樹立入黨學生的法治觀念,成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接班人。
(二)強化隊伍建設,為黨建組織提供有效的人力保障
由于高校學生的增長,使得學生入黨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高校黨建工作的任務也日益加重,所以充實黨建工作隊伍建設就得非常必要。一是選撥配備專職的學生黨員干部,依據黨委的相關工作要求和崗位的職責規定,探討組織推薦、個人自薦等辦法,選擇工作能力強,政治素養高的學生充實到高校黨建工作體系當中。二是對工作職責要有明確的認知,在工作要強化專職干部的工作狀況和責任意識,對專職學生黨務工作實行主要負責人管理,有效形成政、團、學整體合力的工作體系。
(三)健全黨務培訓機制
對黨員黨務和政治素養的培訓,關鍵是需要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一是要建立培養工作制度,培養入黨積極分子是一項經常性、大量性的復雜工作,因此在工作中就需選擇黨性強、工作責任心重的專門工作人員進行擔任。二是要建立入黨積極分子的數據檔案,做到及時、實事求是的記錄入黨學生的政治表現,保證入黨學生的情況能夠綜合有效的反映,便于日后對其進一步考察。
高校學生入黨是是高校黨政工作的重要工作內容,是一項長期的、不能松懈的工作任務。伴隨著當前高校學生入黨存在的相關問題,高校黨建工作人員必須力求基于學校實際工作,在堅持標準、保證工作質量的前提下,穩步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創新,創造性的發展高校學生入黨工作。
[1]孔朝霞,安國城.以“述責答辯制”創新高校學生黨員質量保障機制問題研究[J].理論導刊,2013(11):45~48.
[2]陳瓊秋.如何保障高校學生黨員質量[J].文教資料,2010(11):209~211.
(作者單位:福建農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