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杰
損傷控制外科技術在嚴重腹部創傷救治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陳偉杰
目的分析損傷控制外科技術在嚴重腹部創傷救治中的應用效果.方法104例嚴重腹部創傷患者為研究對象, 根據入院時間不同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 各52例.對照組患者根據腹部損傷具體情況及時選擇適宜手術方案治療, 觀察組給予損傷控制外科技術治療.比較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及住院時間.結果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治療時間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15.322、34.877、6.071, P<0.05).觀察組最高溫度、乳酸消除時間、凝血酶恢復時間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9.140、31.097、22.087, P<0.05).結論損傷控制外科技術可有效縮短嚴重腹部創傷救治時間, 降低術中出血量, 有效阻斷低體溫、酸中毒及凝血障礙三者間的惡性循環, 利于促進患者康復.
嚴重腹部創傷;救治;損傷控制外科技術
嚴重腹部創傷是外科急危重癥, 大多患者處于休克、昏迷、呼吸困難等狀態, 生理功能出現紊亂導致機體正常代謝功能失調[1,2].但患者處于酸中毒、低溫及凝血功能障礙惡性循環這一狀態時, 應及時采取對癥手術治療, 不合理的治療方案會使患者出現繼發性的損傷, 加重病情, 危害患者生命安全.臨床中針對嚴重創傷的急救關鍵在于原發傷的控制,并在手術中盡量減少對原發傷的損害, 以更好的穩定患者基本生命體征, 提高臨床急救成功率[3].因此損傷控制外科技術應運而生, 其主要通過穩定患者生命體征, 為患者爭取更多的復蘇時間[4].目前臨床中損傷控制外科技術已經在嚴重腹部創傷治療中廣泛應用.故本研究將進一步探究損傷控制外科技術在嚴重腹部創傷救治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104例嚴重腹部創傷患者為研究對象, 根據入院時間不同分為兩組, 每組52例.即將2015年2月~2016年1月收治患者作為對照組, 將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患者作為觀察組.對照組男30例, 女22例;年齡18~68歲, 平均年齡(36.54±10.53)歲.觀察組男32例, 女20例;年齡20~69歲,平均年齡(37.54±10.6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根據腹部損傷具體情況及時選擇適宜手術方案進行治療.
1.2.2 觀察組 患者給予損傷控制外科技術治療, 方法如下:①患者入院后第一時間對其進行腹部探查, 并填塞壓迫腹腔進行止血處理, 采取結扎、修補、鉗夾已斷裂的血管繼而控制出血量, 并對腹腔易出現污染部分進行處理.②待患者轉入重癥監護室后, 開始進行補液、供氧、輸血等術后復蘇處理手段, 以維持患者機體各項生命體征的穩定.③并發癥預防.密切監測患者可能存在的潛在并發癥情況, 有酸中毒、感染、凝血障礙等, 如發現征兆出現及時進行對癥處理,以終止并發癥的影響.待患者身體逐漸恢復后, 再次進行二次手術治療.④患者進入急診1~3 d后, 可根據患者臨床實際復蘇情況, 對是否進行二次手術進行有效評估.針對進行二次手術治療患者, 在手術過程中需將填充物取出, 并將在救治過程中可能出現遺漏損傷的部位進行仔細檢查, 以及時修復或重建受損的腹部臟器.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術中指標, 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治療時間.②比較兩組術后相關指標, 包括最高溫度、乳酸消除時間、凝血酶恢復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治療時間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15.322、34.877、6.071, 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相關指標對比 觀察組最高溫度、乳酸消除時間、凝血酶恢復時間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9.140、31.097、22.087, 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 aP<0.05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治療時間(d)對照組 52 89.86±9.02 586.37±49.24 18.97±2.67觀察組 52 64.73±7.65a 295.36±34.58a 15.67±2.87a t 15.322 34.877 6.071 P<0.05 <0.05 <0.05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相關指標對比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相關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 aP<0.05
組別 例數 最高溫度(℃) 乳酸消除時間(h) 凝血酶恢復時間(h)對照組 52 37.16±0.26 31.25±3.84 33.15±5.16觀察組 52 36.72±0.23a 11.13±2.65a 12.26±4.46a t 9.140 31.097 22.087 P<0.05 <0.05 <0.05
嚴重腹部創傷多指患者腹腔內臟器或腹部出現損傷, 易病發休克、感染、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等疾病.因傷情具有反復的特性、病情變化較快, 早期具有較高死亡率且術后也會伴隨感染及并發癥的發生, 而此時進行長時間的手術治療會加重患者病情, 造成嚴重不良后果, 因此應在適當的時間選擇合理的手術[5-8].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治療時間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15.322、34.877、6.071, P<0.05).觀察組最高溫度、乳酸消除時間、凝血酶恢復時間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9.140、31.097、22.087, P<0.05).表明損傷控制外科治療效果明顯, 其原因為損傷控制外科治療是一種全新的治療方法, 其主要強調救治創傷嚴重、失血量過多而手術耐受力較差患者, 其通過先對患者進行簡單的止血治療, 而后進行復蘇相關治療及生命體征的監測, 待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基本恢復及機體內部功能紊亂消失時, 根據患者具體病情決定是否進行手術治療, 進而降低手術對患者的二次損傷, 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 避免低體溫、酸中毒及凝血障礙三者間惡性循環的出現, 提高臨床救治率[9-13].
綜上所述, 損傷控制外科技術可有效縮短嚴重腹部創傷救治時間, 降低術中出血量, 利于促進患者康復.
[1] 尤建權, 錢海鑫, 戴佳文, 等. 損傷控制外科在嚴重腹部創傷中的應用.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14, 23(4):443-445.
[2] 王振華. 損傷控制外科技術對嚴重腹部創傷急救患者應激反應及治療效果的影響.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5, 19(19):112-113.
[3] 馬躍, 康新, 常學峰, 等. 損傷控制外科理念在嚴重腹部創傷中的應用.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16, 25(5):560-562.
[4] 李小冬, 桂得春. 損傷控制性外科技術在腹部嚴重創傷及急腹癥救治中的應用價值. 新鄉醫學院學報, 2017, 34(8):748-750.
[5] 孫凌江, 王振杰. 損傷控制外科策略在以腹部損傷為主的嚴重多發傷救治中的應用.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16, 25(2):233-235.
[6] 楊鶴鳴, 吳航濱, 張長春, 等. 損害控制外科在嚴重腹部創傷休克救治的分階段應用. 創傷外科雜志, 2017, 19(2):138-141.
[7] 周正武, 韓圣瑾, 丁銳, 等. 損傷控制手術在以腹部損傷為主的嚴重胸腹聯合傷中的應用.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2013, 22(1):79-82.
[8] 謝玉宏. 損傷控制性外科理論在合并腹部創傷的嚴重多發傷的應用分析.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4, 18(5):45-47.
[9] 劉慶文, 周賓徑, 秦宏興, 等. 損傷控制外科理念在嚴重腹部創傷中的應用價值. 中華胃腸外科雜志, 2011, 14(7):506-508.
[10] 陳仿, 陳寧波. 損傷控制外科技術在嚴重腹部創傷急救中的臨床應用分析.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10, 20(15):2376-2378.
[11] 黨偉. 損傷控制外科技術在開放性腹部外傷救治中的應用. 中國基層醫藥, 2010, 17(2):189-190.
[12] 閆春風, 吳剛, 孫培春. 損傷控制外科技術在嚴重腹部創傷急救中的臨床分析. 河南外科學雜志, 2014, 20(3):98-99.
[13] 黃小蘭, 陳仿. 損傷控制外科技術在嚴重腹部創傷急救中的應用及護理.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1, 4(4):26-28.
Observation on effect of injury control surgical technique applied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abdominal trauma
CHEN Wei-jie.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Yingde City Hanguang Town Health Center, Yingde 513036, China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injury control surgical technique applied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abdominal trauma.MethodsA total of 104 patients with severe abdominal trauma as study subjects were divided by different admission order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52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appropriate surgical regimen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abdominal trauma,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injury control surgical technique.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surgical related indicators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in two groups.Results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better operation time,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15.322, 34.877, 6.071,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better highest temperature,lactate elimination time and thrombin recovery tim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9.140, 31.097, 22.087, P<0.05).ConclusionInjury control surgical technique can effectively shorten the treatment time of severe abdominal trauma, reduce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 and effectively block the vicious circle of low temperature, acidosis and coagulation disorders, which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Severe abdominal trauma; Treatment; Injury control surgical technique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2.012
513036 廣東省英德市浛洸鎮中心衛生院普外科
2017-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