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劍 高福洪 圖/文
洋水仙栽培品種
——‘荷蘭船長’的自然復花表現觀察
竇劍 高福洪 圖/文

洋水仙栽培品種——‘荷蘭船長’(Narcissus‘Dutch Master’),為喇叭水仙類群中的經典品種,花色亮黃、花朵碩大(圖1)。有資料稱:‘荷蘭船長’的栽培歷史至少可追溯至1938年之前,但其親緣關系已無從追溯。‘荷蘭船長’性狀表現優良,曾獲得英國皇家園藝學會1995年度花園優勝獎之殊榮,它還是水仙(Narcissus)主產國——荷蘭的主要種植品種之一。

圖1 ‘荷蘭船長’碩大亮麗的花兒
‘荷蘭船長’在我國的栽培和應用廣泛,南京中山植物園在歷年春季舉辦的歐洲花卉展中多次引種栽培該品種(圖2)。在2015年度的花展布置中,園區內兩塊‘荷蘭船長’的種植片區被保留作為自然景觀,并采取粗放式管理,我們針對它們至2017年3月間自然復花的花量、花徑大小等表現進行了觀察。

圖2‘荷蘭船長’在南京中山植物園2016年度春季花展中的應用實景
生境一:水杉林生境2015年11月,南京中山植物園于水杉林下種植了一片‘荷蘭船長’,水杉林周邊部分區域種植有喬灌木,光照條件存在差異。種球來源于荷蘭進口,規格為16/18,種植密度為40厘米×40厘米。2016年3月下旬,水杉林下的‘荷蘭船長’進入盛花期,花期表現為(圖3):(1) 幾乎100%的鱗莖現花,其中約80%的植株花量為2~3枝花/鱗莖,約20%的植株花量為4~5枝花/鱗莖。經測量,花徑的平均值為11.5厘米。(2)至末花期時,我們觀察到,喬灌木遮蔽區域內的花朵于花后迅速枯萎,而光照充足區域內的果實發育飽滿(圖4)。2016年該片水杉林下的水仙景觀繁盛優美。2017年3月上旬,該區域內的‘荷蘭船長’首次復花并進入盛花期,花期表現為:(1)復花植株約占植株總數的10%,多集中分布于光照良好的林緣、林窗區域,花量為1~2枝花/鱗莖,花徑的平均值為9.0厘米,較首次開花時顯著變小。(2)區域內約90%的植株產生盲花現象。(3)喬灌木遮蔽區域突出表現為盲花植株集中分布區域,該區域內的植株葉片較林緣、林窗區域提前枯萎。(4)人為踩踏嚴重的區域內,植株死亡現象顯著。總之,2017年該區域已不具備植物景觀價值。

圖3 ‘荷蘭船長’2016年及2017年的兩季花期對比

圖4 2016年‘荷蘭船長’在不同光照條件下的結實表現對比
生境二:湖心小島生境2015年11月,南京中山植物園同時還在湖心小島上種植了一片‘荷蘭船長’,與水杉林下種植的種球來源一致。小島四周臨水,土質肥沃,稀疏種植了少量觀賞灌木以及小喬木,人為干擾較小。2016年3月,小島生境中‘荷蘭船長’的出花量及花徑大小與水杉林生境中的表現較為類似。2017年3月,小島上的‘荷蘭船長’復花(圖5),約80%的復花植株花量為2~3枝花/鱗莖,其余植株的花量多表現為1枝花/鱗莖或4枝花/鱗莖,盲花植株在全區域內僅零星分布。小島上的植株長勢健壯,花徑的平均值為9.3厘米。總體而言,2017年湖心小島上‘荷蘭船長’的復花景觀優美。

圖5 2017年湖中小島上‘荷蘭船長’的復花景觀
結合‘荷蘭船長’在南京中山植物園的多年引種栽培表現,我們觀察到在粗放式管理的模式下,定植于疏林生境‘荷蘭船長’的自然觀賞年限多為一至兩季,至第三季時整體長勢及景觀效果顯著下降(圖6)。同時,二個生境中的自然復花植株不同程度表現出花量變少、花徑變小的退化趨勢。
同時,‘荷蘭船長’還表現出對光照較為敏感。在土壤肥力相近、管理養護水平一致的同一種植區域內,因光照差異對植株是否復花、復花花量等表現影響顯著(圖7)。我們在水杉林生境中觀察到‘荷蘭船長’的復花植株趨向分布于光照良好處(A區)、盲花植株多集中分布于郁閉度較高區域(B區)的規律,在植株花量方面也體現出光照良好處較遮蔭處出花量更多的現象。分析水杉林下‘荷蘭船長’的觀賞年限僅有一季的原因與光照因素密切相關。
其次,‘荷蘭船長’的復花表現還反映出受環境綜合因素影響顯著的特征。同一來源的種球在湖心小島上的復花表現顯著優于水杉林下的復花表現。除小島上的光照條件優于水杉林下的光照條件之外,小島上土質肥沃、環境濕度大、溫度低、無人為踩踏,推測這些環境綜合因素有利于促使水仙地下鱗莖的生長、復壯,從而表現為復花狀況良好。

圖6 種植于疏林林緣生境的‘荷蘭船長’2015-2017年的花期景觀對比

圖7 2017年水杉林下不同小生境中的‘荷蘭船長’復花表現對比
‘荷蘭船長’的自然復花表現也反映出地下鱗莖的生長狀態。我們于2017年5月下旬在水杉林下的林窗小生境和喬灌木遮蔽的郁閉小生境中分別隨機挖掘出了幾個‘荷蘭船長’的鱗莖,觀察到它們在經過約19個月的生長之后已發生顯著的變化(圖8),作參照的‘荷蘭船長’鱗莖規格為14/16。兩個生境下的鱗莖均已分化為數量不等的小鱗莖。其中,林窗生境中分化出來的小鱗莖更為獨立、更易分離,葉片枯萎期較為推后。生產繁殖中為促進這些小鱗莖的營養生長,通常將它們逐個分離后分別栽種,待鱗莖的營養生長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可再次開花。需要說明的是,因氣候緣故,我國很多地區并不適合洋水仙鱗莖的復壯,建議購買高品質商業球用于園藝展示等用途。

圖8‘荷蘭船長’地下生長約19個月的鱗莖
通過對‘荷蘭船長’自然復花表現的初步觀察與分析總結,建議栽培管理中首要選擇光照充足的地點作為‘荷蘭船長’的種植區,避免將‘荷蘭船長’栽種于郁閉度過高的常綠林下。其次,做好鱗莖更新周期的設計與安排。洋水仙品種在花展的栽培管理中通常采取輪作方式,結合植物造景于每年秋季進行鱗莖的更新。有關洋水仙花后植株的處理,部分區域春末夏初之季重新翻種后播種草花,部分區域保留自然景觀。保留自然景觀的種植范圍建議種植前進行基質改良、下足基肥,以有利于花后鱗莖的生長復壯。為避免人為踩踏造成的植株死亡,還需對種植區域進行全程圍擋。此外,洋水仙品種花后葉片松散、易倒伏并產生零亂之感,此間切勿使用打草機進行重度修整。其原因在于,去除葉片將嚴重影響生長期鱗莖的養分積累,對洋水仙的翌年復花尤為不利。建議花后及時剪除花葶、松土并補充追肥,待到5月中下旬葉片自然枯萎之后進行地上部分的全面清理。通過合理的種植設計以及管理養護的‘荷蘭船長’,盡管也難以達到“一次種植、多年開花”的期許,卻可將繁盛優美的花期景觀保持2至3季,從而更為經濟高效地應用觀賞植物資源。
竇劍,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園)園藝與科普中心實驗師,從事草本花卉的研究與管理工作。高福洪,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資深技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