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曙霞
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不僅要符合高標準國際投資貿易規則,還要創造出最開放的中國特色新規則。
經歷改革開放近40年的探索實踐,我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迎來新的歷史起點。
十九大報告對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作出了全方位部署,并提出一系列具體舉措,包括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等等。
如何理解十九大報告關于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部署?新形勢下,在推進擴大開放、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方面應該把握哪些關鍵環節和要點?《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就此專訪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
《財經國家周刊》:對于“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要求,如何理解?
魏建國:首先,從世界范圍看,當前主要經濟體“逆全球化”思潮涌動,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而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這釋放一個非常重要的積極信號,中國將推動構建人類開放共同體,成為經濟全球化“引領者”。
“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有兩個關鍵詞:一是全面,二是新。
“全面”意味著中國將擴大國際經濟合作的領域。如果說此前的開放主要集中在貿易和投資方面,此次十九大報告中提到的全面開放,則包含貿易、投資、金融、服務、文教科研、衛生等方方面面。全面開放,也意味著中國將打造全球最為開放的、營商環境最好的高地。
“新”,是指開放的舉措需要創新。例如,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等。而且,“新”意味著,中國將在全球治理等問題上發出更多聲音、提出更多中國方案、提供更多中國智慧。比如,中國正在加快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談判節奏,推進中美雙邊投資協定談判(BIT),推進中歐雙邊投資協定談判(BIT)等。
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我們不僅要打造符合高標準國際投資貿易規則,還要創造出最開放、最具吸引力的中國特色新規則。這需要我們開啟史無前例的改革。
《財經國家周刊》:在眾多對外開放舉措中,“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的提法備受關注。自由貿易港和之前的自貿區有何區別,又將發揮何種作用?
魏建國:自由貿易試驗區,是中國提升對外開放水平的試驗田,旨在通過試驗區內先行先試服務業開放和政府管理體制改革,逐步與國際規則、制度、條例、模式等接軌,形成一批在全國范圍內可以推廣的經驗,從而促進我國市場和政府體制改革及進一步對外開放。
自由貿易港不是試驗田,而是我們自主創造的最為公平、透明、開放度最高的區域,更多瞄準、追趕世界最高、最先進的開放經濟體。
簡單地說,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多是對標國際對中國開放的要求,做的是國外要求我們開放的東西,復制推廣性比較高。但自由貿易港不需要全國復制,因此它的目標更高,要符合競爭要求,可嘗試的范圍更廣,并旨在向全球提供中國模式。
兩者初衷和目的不同,實現路徑和要求也不同。
在十九大報告中,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是對改革開放試驗田的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我們對標更高的標準,推動更全面、更深入的開放格局。今后,自貿區核心任務依然是制度創新,在投資、貿易、海關監管乃至政府自身改革等方面,都應該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
自由貿易港則是對標國際最高水平,往往能成為一個地區乃至全球開放高地、貿易樞紐中心和經濟增長極。目前,自由貿易港還在初步研究規劃階段,我們要研究出最高標準和最佳方案,從而以自由貿易港為抓手,協同“一帶一路”建設,最終實現經濟大融合、發展大聯動、成果大共享,讓全球發展通過這一經濟增長極得到實惠。
《財經國家周刊》: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這些舉措對于國內企業生存發展及產業轉型升級意味著什么?
魏建國:從國內企業角度看,可以分成三種心情:最多的還是怕,怕自己的份額被外企占據,民營國企都有這種情況;第二就是迷茫,市場份額遭到搶占,到底是消極等待還是奮發圖強?要提升競爭力,就需要投入資金、加強技術創新,但具體怎么做,國內大部分企業都沒有清晰的頭緒;第三種是極少數企業能夠化被動為主動,化挑戰為機遇。
全面改革開放,就是在倒逼國內企業自身轉型創新發展,通過不斷修煉內功,固本強基,提高市場反應靈敏度,鍛造核心競爭力。
《財經國家周刊》:在十九大報告關于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部署中,“一帶一路”被定位為建設重點。如何理解“一帶一路”建設在全面開放新格局中的意義?
魏建國:以開放促改革、以開放促發展,“一帶一路”是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理念新實踐,堪稱中國的第三次改革開放。
第一次改革開放是深圳特區的批建,打開了中國的窗口,這個窗口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了解世界。第二次是2001年中國加入WTO,這次改革開放廢除了壓在中國紡織品服裝身上的《多種纖維協定》。我國在世界貿易體系框架下,依靠全球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紡織品服裝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出口規模及速度明顯加大,成為“世界工廠”。
“一帶一路”是一次全方位、高層次的改革開放。與前兩次相比,“一帶一路”有三大特點:一是從單向變為雙向。前兩次改革開放是外國的資本、技術、設備、管理等進入中國。這次是中國的技術、設備、標準、管理“走出去”。二是從“多層次、高水平、寬領域”的經貿合作到“共商共建共享”做好經貿、投資、金融、服務、農業、文化、教育、醫療等工程。與此同時,中國的發展模式、改革經驗等都在往外輸出,惠及全球。三是“一帶一路”建設將持續50-100年,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建設,通過共商共建共享,通過利益共同體打造成命運共同體,通過命運共同體再打造成責任共同體。
《財經國家周刊》:下一步如何把握機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取得新突破?
魏建國:自提出以來,“一帶一路”建設成果超出預期。經濟走廊建設穩步推進,互聯互通網絡逐步成型,貿易投資大幅增長,重要項目合作穩步實施。
從總體上來說,“一帶一路”沿線項目很多,僅基礎建設項目就有4000多項。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要實施好一批示范性項目,多搞一點早期收獲,讓有關國家不斷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例如,雅萬、亞吉、蒙內等鐵路項目,希臘比雷埃夫斯港、斯里蘭卡漢班托塔港等港口項目,中白工業園、青山工業園、孟加拉國帕德瑪大橋等項目,都屬于早期工程,我們先把這些做好,再逐個攻破其他項目,讓“一帶一路”建設不斷取得新突破。
《財經國家周刊》:從貿易大國到貿易強國,中國需要補齊哪些短板?
魏建國:當前,中國已經成為國際經濟貿易大國。在深化開放過程中,中國從貿易大國轉變為貿易強國,有人說關鍵短板在于技術、資金、人才、區域經濟規則等方面,我認為都不是。
在我看來,中國的貿易強國之路一定要解決幾大軟肋。第一,掌握標準。可以說,誰掌握了標準,誰就掌握了市場。高鐵就是一例,從產品設備到全套技術乃至微笑服務,都是中國標準、中國創造,其“走出去”的步伐也在不斷加快。
第二,解決誠信和服務問題。貿易大國到貿易強國,不僅是產品和服務量的增加,更需要質的飛躍。而且,我們提倡售后服務,其實售前、售后、售中都要服務。
第三,加大進口的力度。近年來,我國從財稅、金融、優化管理、提高便利化水平等方面提出了多項實質性舉措,加強進口、促進對外貿易平衡。下一步,還應繼續完善擴大進口的財稅政策和金融政策,改善供求關系和貿易便利化條件,同時優化進口管理和服務,從而擴大進口,尤其是開展進口消費品國際采購,擴大高品質商品供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財經國家周刊》:2018年11月,上海將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這會為各方開辟中國市場搭建合作新平臺。未來中國進口貿易將會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
魏建國:可以肯定,明年將是中國進口大年,中國將增加全球各國的商品進口,更多的產品將會進入中國。
未來五年,中國的進口增長率將達到5-6%,高于出口增長率。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講求“出口為自己,進口為別人”。通過“一帶一路”,通過粵港澳大灣區,通過京津冀,通過長江經濟帶等戰略,中國整體進口會持續提高。
《財經國家周刊》:日前,美國總統特朗普訪問中國,中美雙方達成的雙向貿易投資協議超過2500億美元。如何預判中美兩國經貿關系發展趨勢?
魏建國:特朗普總統訪華以后,中美的新興大國關系將會加速進程。當前,全球不確定因素增加,經濟復蘇緩慢,中國的聲音、中國的方案和中國的智慧逐漸增多,中美關系會有一個很大的變化。
在經貿方面,中美未來五年將實現從量到質的變化。中國現在每年不僅要進口美國的大豆3360萬噸,進口美國的波音飛機255架,還包括進口美國的牛肉、燕麥、豬肉等。中國可能還會在質方面增加進口,比如生命科學、新材料、新工藝、創新藥以及健康養生產品。
在投資方面,中國也不會只做蘋果手機加工這類貿易,而是會強化雙方共同的研究與創新,如航天航空、新能源、智慧城市、城市可持續發展等。更重要的是,中國將會以創新理念跟美國同行共同研究未來科學。
中美要共同開辟第三方市場。比如說,中電投跟美國的美鋁公司在幾內亞合作,已經投資了400億。相同的模式還會持續開展,中美有很多的合作機會。
《財經國家周刊》:根據世行《2017年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16年全球190個經濟體營商效率排名,中國排第78位,開辦企業便利度排名前移31位。中國營商效率和便利化水平與國際高標準的營商環境相比,仍有差距。在提升營商環境方面,有哪些建議?
魏建國:今年1-9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3541家,同比增長10.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185.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6%。大量外商投資企業涌入中國,是對中國營商環境和經濟發展前景的認可。
據我的觀察,中國現在的投資環境、營商環境,客戶反應較之前都有進步,在華的美國企業有60%愿意重新投資、追加投資,原因便在于看到中國好的前途。
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改善營商環境,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第一,十九大報告里講,倡導創新文化,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在我看來,保護知識產權是當前中國市場開放的第一要務,要讓中國成為全球知識產權保護的旗手。目前,我們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偏弱,知識產權侵權成本較低,體現在知識產權維權舉證難、周期長、成本高、賠償低、效果差的現象普遍存在。我們要提高違法成本,加大執法力度,構建與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相匹配、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的知識產權綜合管理體系。
第二,長期以來,歐美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一直維持著高科技產品的對華出口禁令。我在商務部主管中美貿易,現在美國對中國的高科技出口所依據的法則,其實還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的法則,即冷戰思維的法則,是用最終用戶調查的法則,即我給你一個產品以后,我隨時會調查你這個產品技術用在什么地方,是不是用在了軍工,我認為這樣是不利于長期合作發展的。對此,從保護知識產權的角度講,對于國內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我們一定程度上也應通過限制出口來保護知識產權。
第三,我們還要堅定地走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引領中國從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和世界創新中心轉變。
此外,我們要切實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通過營造更加公開、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從政策和制度上保障內外資企業公平競爭,真正實現對外資和民營企業的權利平等、規則平等和機會平等。展開來講,權利公平就好像考大學,每個人都有考學的權利,不管你是城市人還是鄉村人,健康人還是殘疾人全都有機會;規則平等,即不管是外商還是中國企業,只要在中國經營,我們都把它看作是中國的企業;機會平等,要給它機會。
所以我覺得未來的五年,中國將會成為全球經商環境中最好的、全球知識產權保護最好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