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構成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諸多要素中,現代化的制造業產業體系形同骨架,具有支撐作用。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這一明確定調,切中此前飽受詬病的“脫實向虛”問題,契合實體經濟本身“大而待強”的發展現狀。
振興實體經濟,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在制造業。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振興實體經濟的主戰場。改革開放近40年,中國經濟奇跡中最亮眼的名片正是中國制造。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更離不開制造強國戰略的強力推進。
在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構成要素中,一個現代化的制造業產業體系,無疑形同骨架,具有強大支撐作用。沒有現代化制造業硬實力提供的基本保障,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等其他構成要素,都將失去用武之地,成為空中樓閣。
當前,中國制造業歷經艱苦,已經在全球產業分工格局中奪得一席之地。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制造業的創新發展趨勢愈發明顯,產業結構優化成效顯著,高端和先進制造水平穩步提高,在全球的競爭力和影響力與日俱增。
同時也需看到,雖然一些領軍企業、一些產業領域取得突破,但中國制造業整體的優勢還是以數量和成本計,中國制造業的整體素質、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尤其是高端和先進制造業的研發能力、生產效率、品牌建設等,與現代化的制造業要求相比,還有相當差距,仍需要不斷學習、追趕、超越。
要彌補這些差距,本質上還是要依靠創新。在繼續降低制造業制度成本、減輕各類政策性負擔、減少低端無效產能供給、處理“僵尸企業”的同時,依靠創新驅動制造業轉型升級,推動傳統制造業的技術改造和先進制造業的發展。
傳統制造業技術改造的關鍵詞是信息化、智能化、綠色化、個性化、高端化,這是新一輪智能制造浪潮下制造業發展的重要趨勢。由此催生出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等等,都是傳統制造業煥發新活力的機遇和方向。
先進制造業的發展更應聚焦于國家和地方的統籌協調,集中資源攻關突破,掌握一批核心技術、核心裝備、核心零部件,組織一批重大專項,建設一批高標準的制造業創新中心,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集群。
需要注意的是,在制造業的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仍應遵循并提升制造業自身的兩個核心指標。
一是質量?,F代化的制造強國首先是現代化的質量強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成效如何,體現在終端,無疑應當是產品與服務的質量提升。
中國制造要堅持質量第一,苦修內功,提高質量標準,強化質量管理,不斷進行管理創新和工藝創新,錘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讓自己的產品和服務為“中國制造”正名。
二是品牌。中國制造要從大國走向強國,需要打造一批能傳播中國工匠精神、體現中國國家軟實力、展示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有世界級影響力的民族品牌。
品牌建設以質量為基礎,不僅需要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還有賴于政府部門的支持、公眾的參與以及媒體的傳播,共同為民族品牌走向世界出謀劃策,讓更多人認知、認可、認定的中國制造民族品牌,在國際市場上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