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君
豐碑:原來是下葬工具
“豐碑”最初并不是用來歌功頌德的高大石碑,而是古人用來將棺材下放到墓穴的大木!東漢的鄭玄老師這樣解釋:豐碑,斫大木為之,形如石碑,于槨前后四角樹之,穿中于間,為鹿盧,下棺以纖繞。天子六纖四碑,前后各重鹿盧也。
小編畫重點:“豐碑”說到底其實是下葬的工具啊!
烈士:本來還活著
曹操的《龜雖壽》里有一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烈士如果已經犧牲了,又何來“暮年”?原來在魏晉之前,做“烈士”其實是不用犧牲的,只要你重名節有抱負,就足以稱得上是烈士了!
小編畫重點:你也知道的,氣節有時候是要以死來捍衛的!所以近代以后,“烈士”的標準也就提高了——非犧牲不能成烈士。
尋常:其實是長度單位
納蘭性德有句“當時只道是尋常”,一度成為文青們炫才的金句。不過,如果你知道“尋常”在古代還是長度單位,那是不是有點意外?古人以八尺為“尋”,以一丈六尺為“常”。可見,“尋常”不僅不長,還很短或者小。
小編畫重點:雖然長度上沒什么優勢,但“尋”和“常”在古代卻是最普遍使用的度量單位,所以“尋常”才引申出了平常、普通的意思。
火箭熊摘自微信公眾號“字媒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