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叫絕的要數晚上。皓月高懸中天,大地一片靜謐。夜色朦朧。我們幾個小伙伴溜出來一嘰咕,便帶了心愛的風箏到村頭田邊。風箏紙是涂了閃金光的東西,還要想辦法把一段蠟頭或一捻蘸了油的棉絮系在尾巴上,放飛時一點燃便像飛機尾翼上的信號燈。這通常極難放,因野外有風,蠟燭又不頂風,所以總是熄滅。但偶有做成功的,那風箏放起來就別有情趣,“信號燈”明滅閃爍,隨風箏飄飄灑灑,也把一顆顆童心送上神秘的高空,如醉如癡。
風箏也有賭氣的時候,任你如何擺布,它總要往地上栽。這時的小伙伴決不會張飛似的環眼圓睜,一腳踏翻它的,而總是小心翼翼地檢查一番,找出毛病,對癥下藥。隨著歡呼聲,風箏重又飄然升起。當放到得意處,猛不防風箏也會斷線,搖頭晃腦地越飄越遠。我們拉著斷了的風箏線,不勝惋惜……
(節選自周巖壁《系在風箏線上的……》,題目為編者加)
寫法點撥
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恰當運用,讓孩子眼中的風箏洋溢著盎然的童趣。“風箏也有賭氣的時候”,這風箏活脫脫就和“我們”一樣,是一個個頑皮的孩子啊!而把點著的油棉絮或蠟頭比作“信號燈”,又是多么形象生動。這風箏載著孩子的童心,也放飛著孩子們的希望,怎能不讓“我們”的童年充滿趣味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