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初期,曾有一項重要的工業建設項目名為“156工程”。她是共和國建設的起點,是我國工業化發展的起點,也是我國改革開放的背景。雖然“156工程”建設,在“一五”期間投入施工的只有146項,但這仍是中國近代以來規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工業化時期,這些項目遍布國防工業、機械工業、電子工業、化學工業和能源工業等各個方面,搭起了我國整個工業化的骨架。因此,國人也稱之為“工業化奠基之役”,為我國的經濟建設開辟了廣闊前途。
如今,“156項目”已成為一個時代的縮影,成為一代人珍貴的記憶。遺憾的是許多項目成果都已被現代繁華的都市所淹沒,或被廢棄或被遺忘,成為了“工業遺產”。作為一種新型文化遺產,近年來,工業遺產保護在全國引起了廣泛關注。大量傳統工業時代的工業設備、生產車間、礦業場地是廢棄夷平還是更新再利用?如何保護這些承載著時代與城市記憶的工業遺產,已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而陜西作為西部工業重地,“156”正業遺產最多的省份,至今仍保留大量蘇聯援建的工業建筑,又該如何借鑒更多城市的經驗,來做好工業遺產的意義再升級,本期一起來關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