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提起“156工程”,對于上世紀7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來講,可能比較陌生。但對于新中國建設者們卻是記憶猶新。她是上個世紀50年代蘇聯援助中國項目的數目,也成為這批工程項目的簡稱,分布于全國17個省區,56個市縣。
據了解,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工業基礎極為薄弱,技術力量、管理水平都極其低下。如何在最短時間內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跨越式發展,毛澤東、周恩來、陳云等老一輩革命家高瞻遠矚,決定在蘇聯援助下,建設“一五”計劃的156個重點工業項目。新中國第一架飛機、第一輛汽車、第一輛拖拉機、第一枚導彈都是在這個時期誕生的。就是在這個時期內,在中國大地上史無前例地形成了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雛形,建立了一批門類比較全、工業化亟需的現代化基礎工業,工業生產技術水平跨越了近半個世紀。為此有人說,“156工程”是共和國建設的起點,也是改革開放的背景。
具體來講,“156項工程”主要配置在東北地區、中部和西部地區。其中的106個民用工業企業,布置在東北的有50個,中部32個;44個國防企業,布置在中部和西部的有35個。通過這156個項目及其配套項目的建設,對整個社會的發展起到很了好的發展帶動作用:
區域均衡發展。經過“一五”時期以“156工程”為核心的工業化建設,中西部地區崛起一批經濟重鎮,改變了舊中國工業過度集中在沿海地區的弊端,推動了全國各個區域的均衡發展和中國城市體系的更新。
建立國際友誼。“156工程”承載著中蘇合作的歷史記憶,已經引起國家社會的重視。早在2014年10月10日,中國俄羅斯友好協會、中國開發性金融促進會、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共同聯合在北京召開“156工程”工業遺產保護工作座談會并發布《“156”工業遺產保護倡議書》。目前,在我國“一帶一路”的國際戰略格局下,“156T程”的保護與更新,可以成為新的國際化合作窗口,重塑友誼的橋梁。
城市規劃事業的助推劑。為了順利推進“156項工程”等重大項目的建設,多個城市先后編制了城市總體規劃及部分詳細規劃。從項目的選址到廠區生活區的規劃建設,“156項工程”代表了當時最高的規劃、建設和配套標準,探索了不同于舊中國傳統城市的新方式。
當然“156工程”所體現的價值和意義及其影響價值遠不只于此。
“156項工程”是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里程碑,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戰略工程,記載著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實踐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偉大探索,彰顯了中國人民克難奮進、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精神;而這種中國精神的歷史體現為后期所形成的那難能可貴的工業歷史遺存,更應該長久保護并傳承下去。
工業遺產保護被開啟
說起工業遺產保護,北京的798可謂最早的成功典范。2002年,一個美院教授無意中走進了北京798的老廠區,結果卻是誰都沒有想到的。他用藝術家的獨特眼光。發現了這里原有廠房的高大空間,少有的德國包豪斯建筑風格,經過富有創意的改造和裝修,可以變成富有特色的展示和創作空間。自從他人駐后,藝術家們開始大批進駐798。原來被閑置的老廠房變成了藝術家們的工作室、畫廊等,極大地推動了798藝術區在短時間內的迅速形成。從此798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的國際窗口,成為北京時尚文化的新地標。
而說起北京798藝術區的歷史,其之前的所在地是新中國“一五”期間建設的“北京華北五線點聯合器材廠”,即718聯合廠。1954年開始土建施工,1957年開工生產。其速度之快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是罕見的。1964年4月,四機部撤銷718聯合廠建制,成立部直屬的706廠、707廠、718廠、797廠。及751廠。2000年12月,原來的這六家單位整合重組為北京七星華電科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由于對原六廠資產進行了重新整合,一部分房產被閑置了下來,七星集團將這些廠房陸續進行了出租。現在的798藝術區也稱大山子藝術區。但在2002年,工業遺產對于藝術家們來說還是個陌生的詞匯,他們感興趣的是798低廉的房租、高大的空間、冷酷的氛圍,以及可以隨心所欲大膽改造的寬松環境。他們對798Z業建筑改造的理由是無心插柳,但卻開啟了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大門。
此后的十多年,從北京798發軔,國內城市紛紛在利用工業遺產和煥發城市記憶中闊步前進。上海、天津、重慶、沈陽、西安、武漢等城市已經開展了工業遺產保護的探索,也產生了一批影響較大的工業景觀。北京798無疑是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第一樣本。
陜西:工業遺產該如何保存
“156工程”是我國工業化的珍貴文物載體,是城市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歷史、文化、科學技術、美學及生態科學價值,在中國工業發展史和社會發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對其保護和利用符合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需要,是尊重和善待社會歷史資源,保護城市生機魅力與原真印記的文明之舉。應對“156工程”系列工業遺產進行整體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與城市文物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相結合,使“156工程”工業遺產發揮出應有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北京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與建筑生態設計研究所所長栗德祥教授曾這樣說道。
陜西工業在新中國成立后得到飛速發展。在156個項目中,陜西分配到的項目在全國最多,其中西安17項,成為接受項目最多的城市;寶雞有10項。此外,還有西安高壓電瓷廠、西安立井、陜西開關整流器廠、西安絕緣材料廠、西安熱電站、銅川玉石凹立井等等,使西安產業格局和城市布局初步形成。之后便有了老西安人口中常說的西郊的電工城,東郊的紡織城。而寶雞儀表廠、寶雞石油鋼管廠、烽火無線電廠、陜西機床廠、寶光電工廠、寶雞橋梁廠的崛起,促使寶雞成為西部工業重鎮。
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陜西的部分傳統工業逐漸衰退,許多有價值的工業遺產面臨著在企業停產關閉中被拆毀,大量珍貴的企業檔案信息流失。2008年的時候,陜西列入國家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工業遺產僅有位于延長縣的“中國大陸第一口油井”。endprint
值得慶幸的是,在全國保護利用工業遺產的熱潮中,陜西從2008年開展全省工業遺產普查以來,工業遺產保護取得初步成效。除延長石油延一井舊址外,西北一印舊址也被列入了國家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在建設性的保護利用工業遺產上,陜西也建成了幾個樣本:
西安大華·1935
大華紗廠始建于1935年,是西北地區建立最早、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現代棉紡織企業。70多年來,大華紗廠以其對中國民族工業的特殊貢獻,在近代中國工業文明史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成為西安乃至陜西近代工業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2012年,因政策性破產的大華紗廠華麗轉身,在承襲近代工業文明遺存的基礎上,原紗廠舊廠房被保護性改造成集工業遺產、歷史文化、現代商業為一體的大型文化商業項目——大華·1935,成為涵蓋文化藝術中心、工業遺產博物館、小劇場集群、購物街區等多種功能、多樣文化、多元消費的歷史文化街區。其中最具特色的大華工業遺產博物館,運用原大華紗廠大量珍貴的歷史實物和生動翔實的歷史資料,展現了陜西乃至西北地區近代民族工業從萌芽到發展壯大的整個過程,被譽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史的“活化石”。
銅川王石凹煤礦工業遺址公園
地處銅川東區的王石凹礦,是國家“一五”計劃期間全國156個重點工程項目之一,由蘇聯列寧格勒設計院提出初步設計。1961年11月20日建成移交,最高年份原煤生產為167萬噸,截至2015年9月共生產原煤5000余萬噸。
2014年10月20日,陜西煤業化工集團公司出臺十項改革措施,王石凹煤礦被列為停產關閉礦井。2015年10月,在煤炭行業“需求增速放緩、過剩產能與庫存消化、環境制約強化和結構調整攻堅”的“四期并存”大形勢下,王石凹煤礦按照陜煤化集團加快企業改革的十項措施要求正式關停。陜西煤業化工集團經多方考察、優勢評估、科學論證,依托王石凹煤礦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與銅川市政府共同開發建設王石凹煤礦工業遺址公園,并被確定為銅川市“十三五”重點旅游建設項目,得到了陜西省政府的大力支持,順利通過了國家“ppp”項目專家組論證。2016年10月11日,國家財政部正式發文,將王石凹礦工業遺址公園項目列入全國“PPP”示范項目。
據了解,王石凹礦工業遺址公園項目總規劃占地面積32.1萬平方米,一期預投資3.4億元,初步計劃建設期限為2年。該項目不僅能夠解決富余人員安置壓力,推動企業轉型發展,有效盤活固定資產,最大化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和增值,而且能填補陜西區域工業旅游產品的空白,成為銅川全域旅游環線上的新亮點和探索資源枯竭型礦區產業轉型的典型實例,也將是西北地區第一座集生態旅游、鄉村旅游、文化體驗、運動體驗、休閑度假、教育感受等多功能于一體的“PPP”模式新型復合工業型遺址公園。
西安紡織城藝術區
藝術區是在西安灞橋區紡織城原有老工業建筑空間內,由藝術家聚集形成的西北最大的藝術家創作群落,已經形成的藝術區面積約1.7萬平方米。其中云集了諸如藝術展示機構、藝術家創造LOFT、設計、攝影、論壇機構等一批初具規模的創意空間,涵蓋了繪畫、陶藝、雕塑、攝影、服裝設計等多種形態的藝術門類。運作方式主要以個體工作室為單位進行獨立的創作及對外交流。
此外,軍工企業聚集地——西安幸福路地區正在進行改造,是建設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重要板塊,是主城區東部集總部經濟、商貿、生態、居住等功能為一體的城市綜合區。
《國家記憶·回眸156陜西篇》開始尋訪之路
為了更好地回顧156項建設給新中國帶來的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國家記憶·回眸156陜西篇》應運而生。紀錄片的攝制組精心籌劃,將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真實地記錄、反映這一歷史,以這種方式來保護和保存156項建設相關工業文化遺產。片子將系統地展現新中國“一五”期間國內工業大發展的歷史,揭示了“156”工程在中國工業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分析其對社會、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方面的深遠影響,并通過對代表性重點企業發展歷程的詮釋,忠實記錄一個個真實的故事,為中國記錄、保存下這一段珍貴的歷史。讓更多的國民了解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56項建設,認識到其對中國社會發展產生的深遠影響,促進對當代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思考,促進對更加深入的改革開放的思考。
在客觀、全面地記敘156項建設的前提下,《國家記憶·回眸156陜西篇》通過歷史的書寫、故事的述說、今夕企業相異的比照形成幾條線索鮮明的主題式的記錄格局。目的是用影像客觀、公正的態度,敘述中國當時所面臨的國內國際環境,真實地向觀眾展示156項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156項建設中重點企業的發展歷程,特別是對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及歷史產生的深遠、重大的影響。
在該紀錄片的開機儀式上,作為新中國陜西工業建設的參與者,陜西省委原書記張勃興講道:“15631程”是我國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蘇聯援助建設的重點項目。他回憶說:在156個項目中,陜西獲得了24項,西安就有17項,成為接受項目最多的城市(其中東郊韓森寨工業區6個,灞橋工業區2個,西郊電工城4個,航工城2個,北郊1個,南郊1個)。這些項目的建設,使我國、使西部、使陜西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雛形,工業生產技術水平跨越了近半個世紀,徹底改變了工業基礎極為薄弱的落后面貌,為實現從貧窮落后的農業大國向工業大國轉變奠定了重要基礎,成為新中國工業發展的搖籃,具有劃時代里程碑意義。
陜西省政府參事、西北大學中國西部發展研究中心理事長桂維民在致辭中說:目前陜西的工業遺產主要分兩大塊,一塊是以大華紗廠為代表的近代輕工業,是陜西工業史的開端,濃縮了陜西近代化的歷程。另一塊則是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在陜西布局的以“156工程”為主的紡織工業、軍事工業和電氣工業,凝結了無數西安人的回憶。
他說:作為獨特的歷史遺存,“156工程”已成為艱苦創業精神的記憶載體與中蘇友好的歷史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教育意義。為科學保護這些珍貴項目風貌,傳承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奮斗精神,西北大學中國西部發展研究中心作為著名的西部智庫,主動開展了保護開發陜西工業遺產這一重要研究課題,《國家記憶回眸156陜西篇》作為課題的一項重點工程,受到各方面的關注。該專題片的開拍,將成為陜西保護開發利用工業遺產的一個重要節點,為構建陜西工業記憶的宏偉格局作出貢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