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葉煒小說創作研討會發言實錄

2017-12-06 13:22:58黃發有劉大先叢治辰舒晉瑜顧廣梅趙月斌劉傳霞劉永春張建波張清芳李盛濤劉新鎖陳夫龍康長福朱獻貞盧衍鵬楊新剛張文娟
雨花 2017年24期
關鍵詞:小說

■ 黃發有 劉大先 叢治辰 舒晉瑜 馬 兵 顧廣梅 趙月斌 劉傳霞 劉永春 張建波 張清芳 李盛濤 劉新鎖 陳夫龍康長?!≈飓I貞 張 梅 盧衍鵬 楊新剛 張文娟 葉 煒

編者按:10月22日,“中華傳統文化(齊魯文化)與當代文學創作學術論壇暨葉煒小說創作研討會”在山東曲阜師范大學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黨校、山東省作家協會、山東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和作協系統的40余位評論家、作家齊聚孔子故里,從中華傳統文化(齊魯文化)與當代文學創作的關系這一視角,對青年作家葉煒的創作尤其是他的“鄉土中國三部曲”《福地》《富礦》《后土》(青島出版社出版)進行了充分研討。本刊刊發本次研討會發言實錄,以饗讀者。

黃發有(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尊敬的各位專家、朋友們,大家上午好!很高興來到曲阜,因為我也曾在曲阜師范大學讀過碩士,可謂是重游故地,所以心情非常激動。今天主要圍繞從曲阜師范大學走出去的作家葉煒,圍繞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鄉土中國三部曲”《福地》《富礦》《后土》來討論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學創作的關系。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討論的空間也非常大。

這個會議在曲阜開,應該說是結合得更加巧妙。我們知道曲阜是孔子的故鄉,在儒家文化發展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相信大家也有很多想法進行討論。

我認識葉煒很早,因我在南大任教十年,他又在江蘇,所以有著地緣之誼。我喜歡逛書店,最初看到他的隨筆集,李新宇老師給他寫過一些相關文字,我就特別關注了一下。后來聽到他有作品不斷發表,尤其是小說《后土》,我在江蘇參加紫金山文學評獎的時候看到過,印象深刻。趁這個機會,我學習了各位專家寫的對葉煒作品的評論,然后結合自己的記憶談幾點看法。

“鄉土中國三部曲”,比較熟的是前兩部,并且看得非常仔細,后面一部看得沒那么仔細,因為書出得也比較晚。他的作品非常有特點。這是結合他自己特殊的生命體驗,寄托了他的鄉愁,寫的魯南麻莊的故事,非常具有符號性色彩:作品一方面通過麻莊為縮影對現當代歷史上的一種轉變進行一種概貌式、象征式的挖掘與表現;另外一方面作品塑造的人物有非常鮮明的個性,有他自己的一些想法。如麻姑、萬仁義等等這些人物都是非常立體的。在表現的手法上有創新。圍繞這些方方面面我們都可以展開討論。

80年代以來,鄉土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學互動確實非常密切,雖然說都市文學發展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力量,確實也越來越壯大,但是當代文學創作還是以鄉土題材作為基礎。從山東文學創作來講,這種創作尤其明顯。如最早的王潤之,他的《魯班的子孫》等等,都反應了山東的傳統文化及區域色彩,對于山東本土特色文化和區域文學空間的構建有著一定意義。再比如張煒的《古船》,現代轉型當中的文化滲透,以及現代人在傳統的影響之下如何突破原來的模式等,都給山東鄉土文學注入了力量,并且有著現代性色彩。還有日照的作家趙德發的“農民三部曲”等,在保持了鄉土文學的品格的同時,為整個中國了解山東的農村生活提供了不同的窗口和視角。從這個角度來看葉煒“鄉土中國三部曲”,也能看出一種文脈的傳承。這應該也是葉煒作為山東籍作家對土地有非常深入的了解的表現,對于這樣一種題材創作的了然于心。在這樣一種基礎上,他找到了自己新的突破口。

另外,關于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學創作的關系,有一些作品我們也是繞不過去的。比如陳忠實的《白鹿原》,比如儒家文化與當代中國的關系。在《白鹿原》里都是有深刻的詮釋。我們可以欣喜地發現,不同省份、不同籍貫的作家雖然在構建自己的文學空間的過程中,利用了不同的自然景觀、不同的文化傳統,但是其所抒寫的傳統與現代的文明沖突、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相互參證,在某種程度上都是不謀而合的。這可以說是文學家創作的一種普遍規律,也是當代文學作品的一種可貴品格。季紅真有一部文學批評專著《文明與愚昧的沖突》,雖然她的研究有具體對象,但是我認為文明與愚昧的沖突在現代性文學作品中已經是一個普遍的主題,這一點值得我們去深思。

談到儒家文化與當代文學的關系,我還想到格非。格非先生的《江南三部曲》中有一個意象叫做“風雨長廊”,這是一部反烏托邦的三部曲。我們不由地想到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杜甫的一句詩:“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這是詩人熱切的期望,也反應在格非先生在《江南三部曲》中所構建的烏托邦空間之中。

傳統文化需要繼承,但應該辯證地繼承,甚至批判地繼承。我們發現,凡是涉及古典文學素材和意象的當代文學作品,尤其是質量較高的,都對傳統文化進行了解構。最典型的例子是余華的《古典愛情》,這部小說是對古典傳奇和戲劇中才子佳人故事模式的解構和反撥。中國古典小說和戲劇中,有著太多的大團圓結局,情郎落魄時遭遇富家小姐,得到資助進京趕考,高中狀元回來迎娶,已經成了一種經典而又俗套的模式。這其中,作家的思維構建肯定也受到了儒家入世思想的深刻影響。但是余華對《古典愛情》的處理很輕易地讓我聯想到魯迅所說的“娜拉走后怎樣”。魯迅的發問的本質在于,如果女性失去了經濟來源,那么會成為什么樣?我們可能會想到淪為娼妓,但是余華直接植入了“菜人”意象,告訴我們這種烏托邦的真實結果是讓鮮活的生命成為食物。

我們不由聯想到,娜拉出走后命運肯定不濟,但癡癡在家守候的富家小姐,一旦遇上天災人禍,也很可能無力維持自己的生命。在這種情況下,愛情與自由的沖突,就成了一個庸人自擾的問題。

因此,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相互參照就成了當代文學的一個重要命題。它們之間或許會有一個橋梁,但需要大量的作家、學者共同去探討和營建。當我們看古典文學中的那些寂寞深閨,和現代文學中由自由到頹廢的瘋狂吶喊的時候,我們再思考魯迅的話,就會發現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條路包含經濟、社會和傳統文化多重因素的鉗制在內。人的獨立品格需要在思考不同區域、不同時間、不同情境的情況下才能被真正的尊重。因此無論是區域文學空間的構建,還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繼續交鋒,都是大勢所趨。而我們所提及的上述作家,包括葉煒在內,所做的探索都是具體而可貴的。我們應該更耐心地去觀察,期待更多的后來人加入這一征程。

劉大先(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研究》副主編):葉煒的“鄉土中國三部曲”《福地》《富礦》《后土》我只看了前兩本,影響最大也是最厚的《福地》還沒有看完。就我目前看過的來講,我覺得葉煒的小說有自己的一個比較宏大的想法與構思。昨天我跟治辰聊到今天會議的主題“中華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學創作”的時候,就開玩笑地說我負責傳統文化,他負責當代文學。我想接著剛才文蘇占兵教授談的“當代文化中的傳統性”來先談談“傳統”。

葉煒“鄉土中國三部曲”有一個很明確的神話原型的結構,他幾乎在每部作品里面都設置了對現代理性來說不可理喻的神秘的現象,比如麻姑、土地神、托夢,諸如此類。這個現象非常有意思,因為我們知道,現代性世界是一個祛魅的世界,但祛魅得可能只是在“大傳統”上,或者說在世界的犄角旮旯和人心的幽微細處,總有那難以祛除的暗角。葉煒筆下著力書寫的蘇北魯南地域,屬于儒家思想為主導的齊魯文化,即便在那樣一個“子不語怪力亂神”的巨大傳統中,還隱隱約約有著一個不能被工具理性和科學話語所掃除的“小傳統”。這里顯示出傳統自身的多層面性,世界可能從來都不是語法單一的透明狀態,而是包含了無數種認識的角度,麻莊所顯示出來的只是傳統多維度的冰山一角。

傳統有其流動性。按照伽達默爾的說法,傳統始終是一個承傳流變的東西,不是某種抽象的、概念化的、本質主義的、有著明顯內涵和外延的東西。那我們談論傳統的時候,究竟在講什么?其實任何一種傳統都是一種所謂的“活魚要在水中看”。傳統總是因應社會的變遷做出自己的調適,經過大浪淘沙不斷流傳下來的東西。它是一個邊界相對模糊而核心比較穩定的東西,就像麻莊人的自然神學式的信仰,盡管經過了啟蒙理性、革命、經濟功利主義的持續性沖擊,依然一息尚存,這就是我們稱之為所謂的“傳統”。它是一個能夠活動在當下文化建設當中的存在,參與到當代文學與文化的這個對話當中,只有這樣,我們才說它是一個活著的傳統,而不是被博物館化的、供展示的存在。伽達默爾稱之為效果的歷史,這種歷史流傳下來的東西在現在發生了必然的轉變,同時也作用于當下。

一般我們在各種話語中說到的“傳統”,往往總是官方、精英的大傳統與底層、民間的小傳統彼此交相呼應、互相溝通,生發出文化活力的所在。葉煒的小說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其重要的價值,就是激活了那些曾經一度被主流話語壓抑了的那些小傳統。而“小傳統”實際上是一直像草蛇灰線一樣埋伏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面。

就閱讀葉煒小說中的人物與事件發生線索而言,我覺得葉煒“鄉土中國三部曲”的第一部應該是《福地》,因為從小說的時間線上來講,這是一個橫跨了整個二十世紀的籠罩性的時間,涵蓋了一種整體的觀察視角。第二部是《富礦》,表現的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鄉土社會大轉型,讀者能明顯地感到,在《富礦》中充滿著一種欲望的躁動,我不知道葉煒是有意還是無意,讓整個小說形成了一種氛圍,就像暴雨前的那種郁悶、壓抑、噴薄欲出的感覺。第三部才是《后土》,這個小說的時間涉及到新農村建設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農村的小人物、帶頭人,怎么開始搞新農村建設的故事,還涉及到他們的下一代想用新的理念來建設已經日益凋敝卻又充滿生機的鄉土。或許在三部曲的創作中,葉煒一開始沒有特別明確的想法,但是隨著寫作過程的深入,思路慢慢地明確起來,他意識到他有可能寫出在蘇北魯南的這個小地域的整體性,從而讓麻莊具有象征意味,進而希望以此來展現中國,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鄉土變遷。這個過程也就是所謂城鎮化的進程,鄉土中國的傳統發生巨大裂變,生發出種種前所未有,堪稱天翻地覆的新事物、新情感和新認識。

如果將葉煒放入到中國鄉土文學或者說農村題材小說的脈絡中看,他也有自己的獨特意義的。昨天我正好在北京的紫玉賓館參加“百年中國鄉土文學經驗:從魯迅到莫言國際學術研討會”,當時提交了一個關于高曉聲的論文,文章涉及到二十世紀下半葉尤其是關于鄉土中國的轉型的核心命題。我認為當代文學史上的一個根本性的思想命題,就是公與私的關系轉變問題。從解放區的趙樹理開始,到柳青的《創業史》等反映土改與合作化的小說,明確的有一個集體化的、組織化的、公有化的理念在背后。實際上是在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理念下,試圖對分散的小農經濟、小農文化進行整合,希望通過一種“天下為公”的社會主義理念來重新梳理界定國家與分散的小農之間的關系。但是這中間存在著一個缺陷,即“天下為公”的理念實際上是沒有個體的,就是說在集體當中,個人隨時可以退隱到集體背景當中去,個人和集體是融合在一起的。這必然帶來理論與現實之間銜接的困難,事實上“一大二公”也確實傷害了小農的積極性。當然,這些都是我們在各種教科書中都學到的東西,事實當然更復雜。比如,彼時對于農村、農業的損害,其實有著不得不為之的工業化和冷戰的歷史特定性。

新時期以來直到當下正在書寫的鄉土文學作品,一直在清算這筆歷史舊賬,并且掉轉了一個位置?!八健钡挠^念被重新提煉出來,一直延續到黃發有老師剛才講到的《白鹿原》這樣的歷史題材作品,實際上把民族國家這個集體理念放在一邊,或者將集體與個體對立起來,突出農民個體利益、家族本位或者鄉賢文化的重要性。我們看到,公私之間的交織在幾十年間發生的意味深長的變化,事實上晚近三十年代的農村與農民形象幾乎已經窄化和固化,反倒喪失了現實感。葉煒的“鄉土中國三部曲”我覺得是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他筆下的新一代農民子弟,大學畢業之后或者外出打工歸來,再次投身到鄉土建設當中,公與私連在了一起。這可能在他那里是不自覺的顯現,人物刻畫也許有某些粗疏和生硬的地方,卻意味著一種新的可能性,即我們還有沒有可能在文學中重新彌合那已經在現代商業化進程中日益四分五裂的共同利益。因為只有將新文學、社會主義文學、改革開放以來的不同文學傳統中對于鄉土中國的不同書寫重新加以整合、提煉,才有可能形成我們時代的鄉土中國形象,這才是生生不息的“傳統”的題中應有之義。我準備把這三部曲好好讀完之后再做思考,同時也期望葉煒在未來的寫作中能進一步超越晚近鄉土題材文學書寫中的慣性觀念。我就先做這樣一個簡單的引言,各位請繼續。

黃發有:大先的發言觸及到幾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我也聽出來他有一些話可能也沒有說得很透,其實我也是這個感受。因為葉煒他有很大的一個雄心,但是可能有一些后面的寫法,尤其是第三部那個是很不好寫。還有就是,我對葉煒也是抱有這種很高的一個期待,就是說因為他現在這幾年,確實是勢頭非常好,我也是希望他的新作能夠在這個三部曲的基礎上有一個大的提升。那下面就請叢治辰老師來講一講。

叢治辰(中央黨校文史部):在“中國傳統文化(齊魯文化)與當代文學創作”的題目下討論葉煒的“鄉土中國三部曲”,我覺得極為合適。何況我們還身在曲阜。如果要在先秦諸子里找一個人最近于“小說”這一現代文體,我覺得就是孔子了。當然是《論語》里那個孔子,不是后來吃冷豬肉的萬代文宗。他不寫章法嚴整、邏輯森然的文章,而是帶著一幫學生東奔西跑,是個可愛的小老頭。他的道理不是刻在木簡上,而是在身體力行的生活當中。他有時候也說一些名言,但這些名言沒那么堅固,往往隨風飄散,換一個場合面對同一個話題,他可能說出的又是另外一套名言了??鬃拥恼胬砼c教訓都是活生生的,隨物遷移,深諳道理的脆弱,和世界的復雜幽微。我以為這就是小說的精神。

也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葉煒的小說的確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體現。這里的中華傳統文化也和孔子的真理與教訓一樣,都不是鏗鏘有力的訓誡甚或不可更改一字的訓令,而是以小說的方式呈現,是彌散在生活的豐富性中,彌散在小說的細節中的。我們在葉煒小說的幾乎每一個細節里,都看到傳統文化的流風余韻,正是這些彌散在生活細節中的傳統文化,構成我們所說的地域文化(齊魯文化)。費振鐘先生寫過一篇文章,就談什么是活的文化,什么是死的文化。他說有些江南的古鎮,把原來的居民都搬出去,弄一些做買賣的人進來,盡管房子還是原來的樣子,但是這個文化是死的。真正的文化是在人的日常生活里,不是用來表演的,而是用來過的日子,離開了那樣一種活生生的生態系統,文化就不成其為文化了。我們今天說齊魯是孔孟之鄉,文化薈萃之地,不僅僅是因為兩千多年前出過圣人,而是因為圣人的教訓還以相當鮮活的方式留存在我們的生活細節當中,構成齊魯地域獨特的風貌。這個風貌,這個還在生生不息繼續向前走的活的文化,平時我們生在其中毫無所感,也不覺得咱們的生活和別的地方的人有啥不同,但是葉煒把他凝聚起來,提煉出來,表現得深沉而飽滿,這就是葉煒的小說和中華傳統文化的關系。所以我們討論文化的時候,未必一定要談《論語》,更不一定要提《弟子規》這種東西了,文化是如葉煒所寫,體現在每個人的生活軌跡和生活秩序里的。而前面已經說過,小說這種東西是很豐富的,不能用單一的規范去約束,尤其那些細節,難免歧義迭出。所以盡管我們身在曲阜,但也不可以簡單就認為葉煒小說里的那種文化就是儒家。從生活和細節里來的文化是很駁雜的,有不語怪力亂神的儒家,也有齊地自古就有的巫祝方士的傳統,極為豐富,不單是印證了,而且是補充了我們關于齊魯文化甚或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

以上是葉煒的小說與“傳統”的第一重關系,葉煒的“鄉土中國三部曲”還呈現出第二種傳統,那就是文學史的傳統。正如黃發有老師此前談到的,陳忠實、張煒都寫過和《福地》類似的故事,這是向文學史的傳統致敬,但這種致敬也讓人心里非常緊張,有一種影響的焦慮:既然這樣用個人小歷史寫國族大歷史的故事已經被講了那么多次,葉煒干嘛還要再寫一個?那還有意義嗎?在讀《福地》的過程中,這種質疑和焦慮慢慢平復了,我以為葉煒還是寫出了新東西的,他的新意很有趣,是用前面所說的那種地域文化傳統,和文學史的敘事傳統形成了某種抗衡。在前輩作家的類似書寫如《古船》《家族》里,地域和鄉土的傳統在宏大歷史的進程中是完全被現代國族敘事碾壓粉碎的,傳統的溫情必然在現代的進程中消散,成為這些小說中基本的悲劇元素。但葉煒這樣的七○后作者或許并不這么認識歷史,他有一種前輩所不具有的信心?!陡5亍防镉袀€細節,要批斗老萬了,但是老萬站在批斗臺子上站得非常有尊嚴。面對那個顯然組織得不太成功的農抗會時,老萬說好哇,既然你們這么牛,下次鬼子來了的時候你們上?這一句話非常有力量,一下子就把大家都鎮住了,這是一個傳統鄉紳固有的對于鄉土的責任,責任落實為行動,做出了業績,他不是依靠財富和勢力,而是依靠這個業績受到當地的認可,從而具有力量。這種傳統的力量足以抗衡來自現代的壓力。

葉煒的三部曲里當然還有別的文學史傳統,比如《后土》里其實有共和國文學的傳統,準確地說,是改革文學的傳統。改革文學盡管是新時期的一股文學潮流,但根子上是共和國文學脈絡里的。再比如《富礦》,我以為那里面有中國傳統小說里世情小說的傳統:大量的細節,建構出一個完整細膩的日常生活場景,小說的目的不在于推動敘事,而在于描繪一幅完整的風俗畫卷。但恰恰在這里,我想提出點我的困惑,和葉煒商榷:小說是需要細節的,但是小說也需要推動力,而在某種程度上,小說的細節和動力是存在矛盾的。《富礦》的細節確實非常飽滿、結實、漂亮,但細節可能恰恰壓過了敘述的力量,使得小說缺乏必要的爆破力。

不過從我這一點不滿足的地方出發,再看葉煒的這三部小說,又能發現葉煒小說的第三個傳統,就是葉煒自己的傳統。葉煒的三部曲,按照小說里的時間排序,應該是《福地》《后土》《富礦》,但是按照寫作的順序卻恰恰相反,是《富礦》《后土》《福地》?!陡坏V》如我剛才所說,細節過于飽滿,而敘事動力不足;到了《后土》里,葉煒已經找到了推動小說的辦法,看上去小說的敘事仍然是不徐不疾,但是兩個年輕干部對舊秩序的不滿和對于新秩序的渴望,構成一種內在的暗力,推動著小說的速度;而在《福地》里,葉煒的敘述動力就相當強勁了。從另外一個角度也能看到葉煒三部小說當中的變化,那就是“情欲”?!陡坏V》中大量的細節都是情欲描寫,當然《后土》和《福地》里也有大量的情欲,但是不一樣,《富礦》中很多情欲是不必要的。我們當然知道葉煒是希望通過寫這個,來表現鄉土的頹廢和傳統的衰敗,但是不需要這么多,細節多得有點不節制。而到了后兩部,對“情欲”細節的使用就控制得越來越好了。所以葉煒的第三個傳統,就是他個人寫作技藝的進步過程,這是他個人的小傳統,卻也預示著他未來光明的寫作前景。葉煒是一個起點很高,但還能夠不斷進步的作家,這就讓人對他格外充滿期待。

黃發有:叢治辰討論得非常細致深入,另外他也把自己對作品的感受說得非常真實。下面就請舒晉瑜來講一講。

舒晉瑜(《中華讀書報》總編輯助理):作為關注文學領域的媒體人,多年來我一直關注葉煒的創作,也更深切地體會到近幾年葉煒作品在中國文壇形成的一波又一波的沖擊。這種沖擊不僅僅是因為他的“鄉土中國三部曲”等厚重的作品,也不只是他從魯院到棗莊到曲阜一輪又一輪的研討在文壇形成的影響,更重要的,葉煒的創作有一種自覺性,這種自覺性體現在他的小說從小我不斷地走向大我。

葉煒的《后土》出版后,曾提出大小說(人類學小說)的概念。這一概念的提出,實際上是對自己創作的一種總結,也為他今后的創作指明了方向。

葉煒的小說起步自校園小說,他寫過“校園系列”《大學.COM.羊》,也寫過都市言情小說《糖果美不美》。從純情小說到“鄉土中國三部曲”,這個跨度不可謂不大,但在葉煒,卻是一種必然。

在閱讀葉煒小說的同時,我也在不斷回望,試圖找到葉煒由小我至大我的變化軌跡和個中原因。他的“鄉土中國三部曲”其實寫了中國鄉村的很多小人物,但是這些小人物身上,有一種不可撼動的正能量。比如在《富礦》中,哪怕是被迫賣身的村姑,都在努力盡著供養家庭的責任;在《后土》中,即便是小小的村干部,也有著很大的抱負和理想;在《福地》中,雖說不過是小小的鄉村知識分子,老萬仍舊以仁義守護麻莊一輩子,保護村莊免受各種侵害。這些小人物建構起的故事,折射了整個國家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

葉煒小說中的“大”,不僅是小說的題材和創作手法,更主要的是指小說所展現出來的氣象和社會作用。它反映的是大時代,大政治,大命運。在“鄉土中國三部曲”,尤其是長篇小說《后土》創作過程中,葉煒有意識地讓這部新鄉土小說帶上“大小說”的色彩?!陡5亍返膭撟髦校岢霾L試了超現實主義寫作,進一步加強了對現實的批判,在先鋒文學和現實主義文學之間走出一條新路子。這是對中國鄉土文學的繼承,更是超越。

葉煒為什么能有這樣的一種自覺意識和踐行能力?追溯他的這種創作源頭,實際上能夠發現,他是把這種蘇北和魯南作為自己的文學地標。老家棗莊和他目前生活的徐州,共同構建起葉煒藝術創作的思想支撐,是葉煒創作資源的寶庫和厚土,他的文學之根正是深扎于這方厚土地。有“根”的文學從來都善于從傳統中汲取力量,《富礦》的藝術資源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中國古典小說,一個是中國民間文化——不僅僅是《富礦》,包括《后土》和《福地》,葉煒都是在有意識地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向中國偉大的白話小說傳統致敬。

葉煒小說之大,還來自于他的視野開闊。他是中國首位創意寫作學博士,曾到愛荷華國際寫作營交流,這種多向的交流與學習,使葉煒具有開闊多維的創作視野和非同一般的創作格局。

無論如何,寫作者終究要回到故鄉,回到內心,孤獨地面對自己的靈魂,面對人類的大悲憫、大感動、大氣象。中國的鄉土底色孕育了鄉土文學的成熟和成就,產生了很多偉大的鄉土文學作家。我曾經問過葉煒,面對那么多優秀的作家和作品,你的寫作,是否會有壓力?葉煒說,盡管中國鄉土文學已經達到了頂峰,但是這個頂峰不是不可逾越。閱讀葉煒作品之后,能夠感覺到,他是有底氣說這番話的。期待葉煒重新出發,不斷抵達“大小說”的境界,期待他在今后的創作中有更多的超越。

黃發有:舒晉瑜是記者出身,她對于當代文學做了很多工作。尤其跟很多作家的對話,應該說提供了很多第一手的資料,提供了一些非常有價值的信息。因為她也在山東,所以對于山東文學她也是有這種莫大的一種支持。

馬兵(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剛才晉瑜老師也談到了,就是葉煒在創作的文體上有相當自覺的追求,尤其是對長篇小說的文體,他有很多思考,比如他提出來的所謂“大小說”的概念,隱含著對“小說”和“大說”之間的辯證思考,這是很有啟發的一個維度?!多l土三部曲》其實是葉煒的“大小說”的自覺實踐。

我先說點不足吧。剛才治辰說到《白鹿原》,說到《古船》,我有同感,因為這些作品涉及的歷史投影和細節在葉煒的小說里面都有呈現。我粗讀的感覺是,三部曲里面的干貨特別多,但干貨特別多,有時就會成為一個平均的用力,小說表述的重心就有點含混。葉煒兄在接受訪談的時候,說他個人是比較喜歡《福地》的,而我個人更喜歡《富礦》一些。因為,我覺得《福地》有特別清晰的追求和抱負,但也給自己出了一個難題,即如何在理念的框架之下展開,而又不落入觀念先行的刻板。小說開始,老萬的四個孩子出生,他們的命運被青皮道士點出。從那一刻起我們都會有一個隱約的判斷,而且小說接下來的走向也基本符合這個判斷,他沒有給讀者的閱讀期待提供太多的抗拒。這是我覺得有些遺憾的地方。

再來看葉煒兄文體實踐的地方。我覺得首先一點就是,他實際上是試圖致力于復活中國小說的某種秩序,而這個秩序也是近些年來我們討論中國故事或者討論傳統小說詩學意義時會談到的。古典小說的楔子部分,那些與主干無關的神性故事,不但是一個引子,還提供小說根本的內在的秩序。在葉煒的小說里邊,大家也看到這種努力。在《后土》里邊,它用的是二十四節氣,在《福地》里邊用的是天干地支,在《富礦》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從無到無的敘事循環。當然,這個秩序它也會帶來另外一個小問題,比如《福地》它是用所謂紀年的方式去寫,因為是紀年的寫作,就會讓故事的這種起承轉合分攤到每一個紀年的段落里面,它就會造成我們前面討論過的平均用力的問題。但總體上,葉煒的實踐很有意義,這是創造性的轉化工作,是激活傳統的工作。秩序和結構是長篇小說的關節性的問題,它們是小說托底的那個“底”。

還有一點就是葉煒兄還觸及了一個很重要的書寫方向,就是民俗。其實這也是我們討論鄉土小說里邊繞不開去的一個問題。很多民俗的寫作,我們會覺得隔靴撓癢,民俗好像成為鑲嵌在小說中的裝點性的裝置,強制提醒人們注意其鄉土的風味。但在葉煒的《鄉土三部曲》里不是這樣的,民俗通過鄉諺、童謠、民歌和節慶風俗的形式點染在小說之中,它們有時是一種儀式化情感的表征,有時是人物心理外化的某種延伸,有時提供一種特別傷悼和悲情的氣氛,有時在小說的關節之外構成一種別有風致的補充,它們不是為了民俗而民俗,而是活的,是與小說須臾不可分離的東西。當然,我想比如《后土》里的關于節氣的民俗可以再豐富一點。

黃發有:謝謝馬兵,他也是對這個作品讀得很細,他說的那幾點,其實我也是這樣的一個想法。還有葉煒還處在上升期,像馬兵還有剛才治辰他們講的這些,我就覺得對話確實很有價值。不像有一些研討會純粹就是在表揚,我想葉煒,因為他也是有更高的追求,所以說他也需要這樣的對話空間的。

顧廣梅(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非常有幸來參加葉煒作品的討論。這三部作品我也是因為時間的原因,看得還比較倉促。對于他寫作的難度首先表達敬意,每一部的難度我覺得都很大,他在寫作上不斷給自己設置難題,給自己挖的“坑”,然后自己要去克服,不斷進行藝術攀援。拿《富礦》來講,很顯然它主要是女性視角,就是兩個女性人物作為視點人物。作家把女性心理和女性命運連在一起寫,并且把它和麻莊這樣一個寓言性空間的歷史發展聯系在一起了?!逗笸痢冯y度在于什么呢?它是用兩個人物,一個是曹東風,一個是劉青松來作為視點去寫麻莊的,這個難度就是如何直面現實層面?他們的命運出路最終成為麻莊社會的藍圖。而到了《福地》,他放棄掉了女性視點,已經完全不作為主體視野在小說里呈現,建構起神秘的、超驗的文學世界,比前兩部更強,它的寓言性是這三部中最強的。

還有就是三部作品特點鮮明?!陡坏V》的命運感是我要強調的地方,《后土》是現實感特別強,《福地》是寓言感特別強。我覺得和剛才學者們有很多共同的感受,就是文本細讀里面呈現出來某些共同的質素,比如劉大先君講到的神話,在文本當中是一個重要原型、重要結構。我覺得這非常有創意,但是神話結構在三個文本中貫穿下來,能否比較好的支撐起“鄉土中國三部曲”,能不能成立,我覺得有“感嘆號”也有“問號”。為什么有“問號”,是說神話在文本的展開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我覺得最好的地方和馬兵兄剛才談到的一樣,是作家自覺性很強,但恰恰是因為作家思考的理性較強,比如四個孩子四種命運的預先設計和預先給出,這種來自作家的預言,雖然給了讀者們啟發性,但也制約了讀者對文本內容的想象和審美意蘊的體悟。還有關于“民間”的部分表達,我覺得它會損傷文字審美的飽滿、鮮活,會被壓抑住。那么“感嘆號”在于文本所傳達出來的力量感,神話結構的力量性表現在每一部。像《富礦》和《福地》中官婆、老槐樹都有鮮明深刻的隱喻意義??梢哉f神話結構在文本中是有某種藝術“公式”可循的,都指向現實的災難,并能找到消解災難的人。官婆的后世形象麻姑,是一位在現實苦難中掙扎、成長的女性,文學的力量感就此傳達出來。葉煒擅長把歷史的苦難和現實的苦難,也就是中國鄉土故事的苦難性在三部曲中貫穿起來。我覺得葉煒作為一個創作經驗豐富并且非常注重文本經營的作家,沒有規避這些苦難,這也是他的作品能夠打動人的地方?!叭壳崩锩嬗鞋F代性的方案設計,也有作家依托的自由自在的民間文化的力量,能看出來作家思考的復雜性和深度。這是第二次見葉煒兄,感覺很親切。還有一個建議,就是敘述語言能否再精細一些,避免一些表達上的粗糙。我覺得人物的語言還是好的語言,但敘述語言感覺來得太順暢了,就寫下來了,也就是語言的難度還不夠,文本整體的難度還不夠。是否能把更具審美感、文學性的語言帶給我們。最后對葉煒兄的下一部大作非常期待。

黃發有:在葉煒的創作上面,剛才顧老師提了關于寫作難度的問題。下面請趙月斌來講一下,而且月斌跟葉煒是老鄉,就請老鄉給老鄉提一下意見。

趙月斌(山東省作家協會文學研究所):這里只就長篇小說《后土》談點感受。葉煒和我同是棗莊老鄉,他寫的有些地方我也曾去過,像小說里寫到的西集羊肉湯我就喝過,所以讀他的作品很感親切。因為我也寫小說,讀他的小說時就常常會想,他為什么寫這個,為什么要這樣寫?他寫這些要傳遞給我們什么?葉煒有個“大小說”的觀點,他提出所謂“大小說”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命名為“人類學小說”,它“涵蓋了一個無盡的可能性系統”,“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開放體系”?!逗笸痢反蟾啪褪撬饨洜I的一部“大小說”,他借助了一個小小村莊承載了一種以小搏大的藝術野心??傮w來看,《后土》著力寫了一個“變”字,寫出了鄉土社會由表及里的巨大變遷、變異。一是物質世界的變化。這是我們每一個人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的人,都能體會到這種所謂的時代之變。葉煒在這里寫出了民生之變,寫出了鄉村的生活方式、生存狀態的變化。再就是精神世界的變化。葉煒不僅寫到了民風之變,人心之變,更寫出了“神變”。村里的保護神土地爺不再是唯一的主神,有些人“在了主”,外來的神上帝成了他們的來神主宰,這是一種深層次的精神之變。由此我們也能看出葉煒的用心,他要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表現這個時代的巨大問題。當然我們對他的期待還是要看他到底是怎么去寫這個變化的。這種變化是不是在表面貼一個標簽就能搞定?所以我們更想看到《后土》是怎么寫那種隱藏在種種變相之中的內在肌理,我們更想觸及到那種實實在在的神經末梢。小說的形式別出心裁,用二十四節氣作為章名稱結構全書確是讓人耳目一新。這個結構的運用是一種創意,但是讀過之后又感到它還只是一種技術性的創意。這個節氣到底怎樣?與生活有什么具體聯系?與人物、故事情節有何關系?節氣的元素似乎并沒有真正融入到小說的肌體中,好像只是引用了一些關于節氣的諺語、描述,并沒有和小說情節形成互動,沒有起到推動敘事的作用,只是在章節形式上起到了結構小說的作用。如果讓小說更具有質感的話,節氣本身就該用用足,讓它成為一個重要的敘事線索。葉煒的“大小說”很值得我們大加期待,希望他今后創作能夠大處著眼,小處用力,把“大小說”寫得更加勁道有味。

劉永春(魯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各位老師大家上午好!去年我跟葉煒做過一個訪談,后來寫過一篇關于《鄉土中國三部曲》的評論文章。我覺得三部曲總體上寫的就是“鄉土”這個總主題,對這三部曲的總體感覺是存在一個外在的評判者。三部曲縱橫結合,形成正四面體的史詩結構。《福地》是一種家族的敘事角度,《富礦》從城鄉的角度,《后土》是從鄉村內部的政治關系展示鄉土的文化精神。所以它其實是由城鄉關系、鄉村政治、家族歷史三個維度組成的正四面體,是一個高度文體自覺的三部曲結構。但是這種結構是存在問題的,最大的問題,我覺得是敘述者,三部曲的敘述者始終是一個外在的歷史證言人或者判斷者。整個的三部曲里面恰恰沒有第一人稱,這可能是巧合,但作者沒有利用第一人稱進入人物形象的內心世界。我在讀這個三部曲的時候有很多折頁,折出來的這些頁有兩種情況,一種可能是豐富的細節,另外一種是對主題起提示作用的敘述或者議論。《富礦》,是三部曲里面我最喜歡的。我覺得麻姑(大洋馬)是整個三部曲里面最生動的人物,作者真正進入到人物的人性深度去塑造。但葉煒在塑造這個人物形象時也使用了很多議論性的語言,比如:“大家都會卷入這場制造城鎮的運動,樓房越蓋越高,做生意是越來越多,礦工們努力工作,然后到娛樂場所進行揮霍,而附近為他們提供揮霍資源?!苯酉聛砭蛷穆楣玫慕嵌汝U述麻姑自己的看法。這樣的議論與主題闡釋我覺得屬于作者,不屬于人物。在閱讀的實際過程當中,這些語言都顯得較為粗疏,使得讀者很快就從故事情節里面跳出來了,從而造成對人物塑造的詩學損傷。三部曲帶領我們站在外在的視角來審視家族歷史、城鄉關系、政治生態所共同建構起來的鄉土中國,卻沒有真正為我們提供一個能夠進入到這個正四面體的孔道。人物實際上也是在不斷地進進出出,特別是敘事當中的被敘述的人,有時候反而變成一個敘述的人。它的工具作用遠遠大于敘事作用??赡堋逗笸痢防锩孢@種特點相對少一點,其他兩部相對的要多一些。就是通過這樣的視角、語言、結構,作者完成了對這個小說主題的預先設定,即表現百年鄉土中國的發展過程。我個人對長篇小說的判斷標準之一是人物與歷史的關系,即看看是歷史淹沒人物,還是人物掩蓋歷史。最好的、最理想的狀態是兩者平衡。鄉土中國三部曲本身縱向的時間跨度很大,但是葉煒把縱向時間轉換成橫向的文化空間,通過三個角度最終完成建構,總體上完成了作者的寫作設想,使得歷史與人物取得了微妙的平衡。三部曲在敘事上的成功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存在藝術上的小小遺憾。這是我對這三部曲的看法,請葉煒兄進行批評,請各位老師指正,謝謝!

黃發有:謝謝劉永春,通過劉永春的討論我們也可以看出他非常扎實,一方面通過這個作品談中國當代傳統文化跟當代文學傳統之間的歷史互動,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對于葉煒這個三部曲的解讀特別細致,我覺得這樣的一種態度是很難得的。事實上我們看很多這種研討會專家會對作品解讀。上半場來看,這些發言的專家對作品的解讀非常具體,具體到一些細節和字眼,我覺得很感動,葉煒能夠在母校開一個這樣的研討會要很感謝師大能給我們一個暢談文學作品,進行深入交流的這樣一個機會和平臺。上半場就到這里結束,下面中場休息,謝謝大家。

劉傳霞:各位專家,下半場我們就開始吧。下半場時間比較短,我們要發言的專家比較多,每個人控制時間大概在五六分鐘左右吧,最后我們還要邀請劉老師再說幾句話,那按照上半場的慣例,讓不是本土但是比較近的老師先說吧,由建波老師先說。

張建波(山東政法學院教授):葉煒農村三部曲《福地》《富礦》《后土》情系鄉土民間,以小標本作大象征,以小故事牽大歷史,鉤沉歷史,直面現實,前瞻未來,力圖恢復被遮蔽被淡漠的鄉土本相,藉此引發對土地的依賴與眷戀,對人性精神的詰問與探索,對鄉土歷史的秉筆直書與文化重構。歷史風云際會,細節凸顯真實,蘇北魯南的麻莊中的小人物折射出鄉土中國的大命運。

葉煒以浸潤著體溫的文字,為鄉土中國作史,為底層農民立傳,為農村婦女畫像,從多元角色,多重視角,多層緯度立體化審視人倫精神的蛻變與信仰圖騰的變異,譜寫一曲道德救贖的詠嘆調。三部曲中諸多女性命運軌跡隱顯著鄉土中國的發展脈胳,其遭遇之凄涼、命運之凄慘,令人不忍卒讀。這與毀土掠地的生態惡化環境形成了互文關系。

《富礦》中麻姑無疑是官婆生命的順延,神秘籠罩的外衣逐漸被現實之手揭下。麻姑由較真認死理的性格漸變為有著心計的成熟女人,最終淪為破罐子破摔的人盡可夫的大洋馬,其人生遭際與肆意毀損的土地難道不是同一種命運?她與六小的麥秸垛的愛戀曇花一現,她與蔣飛通的婚姻麻木短暫,她與胡列的偷情放縱肉欲,她與陳爾多的茍合自甘墮落,這一人物悲情命運的展示更象是對農村婦女命運的無盡哀悼。另一女性人物笨妮為了到礦上娛樂廳而付出了代價,盡管這和即將開始的新生活的誘惑相比不算什么。知青花鼓成為瘋子永久滯留農村的命運,知青醫生肖芳因隱忍不幸遭遇最終自殺的結局,令人噓唏。盡管這一女性群體有著曇花一現的幸福,但在被動性的生活苦難面前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大道不彰,人命如蟻。

《福地》指向過去,《富礦》直面當下,《后土》牽向未來。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與命運何嘗不是土地象征與命運的縮影。土地以其貧瘠承載富饒,以其干涸呼喚豐饒,女性也以其苦難凸顯崇高,以其屈辱警醒尊嚴,以其低賤映襯神圣。諸多女性形象終被歷史風塵湮沒,她們與現實的妥協和解,更象是一種隱忍后的寬容,一種豁達后的從容,一道苦難中的金光。《后土》中鄉下進城的菊花,留守鄉間的如意,《福地》中的鄉紳女兒萬喜,日本女人……成為歷史褶皺處的鮮活的微觀景觀,在老槐樹的守望之下,隱喻歷史,昭示人性。

張清芳(魯東大學教授):這三部小說,我最喜歡《福地》。我感覺比如《富礦》中有很多地方屬于欲望化敘事,而《福地》就不是這個樣子,第一個它是用全知全能的視角,還有一個就是使用補充性視角。

我覺得萬仁義這個人物形象塑造得還是很生動的。我讀了這個小說之后還是挺感動的,作者對我們中華民族還有村民的熱愛是很多作家做不到的。

當然有一些缺點我們其他老師也提出來了,它有一種歷史演義小說的痕跡。例如有一些民族大義的話就有些刻意。

李盛濤(濱州學院中文系副教授):很高興讀到葉煒老師的作品,我讀過五部,之前看過他的《山西煤老板》《糖果美不美》和《貴人》,最近又看了《福地》和《富礦》。我認為葉煒老師對文學“野心勃勃”,有夢想,既有對文學的宏大想法,又在文學中有所表現,他的內心有一種激情和創造力,這是非常好的。優點大家都說了,那我就給一些建議吧。我認為他的創作太快,故事性太強,我讀作品的感覺是他的敘述節奏非??欤隈R不停蹄地書寫,該停的地方沒有停下來。我認為作品的魅力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要有大的框架,比如生活的廣度和歷史的深度;另一方面是對局部的重要節點的把握和刻畫。因為他的創作太快,所以未能很好地進行心理描寫。我舉個例子,《福地》中當萬祿得知青皮投靠日本后,決定要槍殺青皮,然后就急匆匆找到青皮把他給槍斃了。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但他處理簡單了。我們不妨設想這樣處理:在萬祿槍殺青皮之前,要讓萬祿有個內心的痛苦糾結過程,因為對萬祿而言,青皮既是師父,又是父親般的存在;青皮不是一般人物,要讓他預知萬祿的刺殺,青皮完全可以躲過萬祿的刺殺,并有可能反殺萬祿,但青皮因變節早生懺悔之意,他在萬祿面前是故意引頸就戮,他是借萬祿之手來懲罰自己,也是救贖自己;在萬祿成功刺殺青皮后,要讓萬祿知道青皮是有意死在自己槍下,讓萬祿再次處于痛苦的自責之中……這樣寫,故事就一波三折了,萬祿和青皮兩個形象也就有了復雜性,從而作品也就獲得了藝術魅力。其實作品中有很多地方都缺乏一種這樣的深度描寫,比如說作為國民黨的萬祿和作為共產黨的弟弟萬壽,前文埋下伏筆要讓兩人兄弟相殘,但在后面我們沒有看到;還有,萬喜她被迫嫁給了土匪劉老黑,也沒有寫出萬喜的內心痛苦。我認為《福地》這部作品寫得太快,雖然獲得了一定的歷史深度,但缺少了一種心理深度,或者說人性深度。此外我很贊同其他老師說到的神話意識,我叫做“通靈敘事”,作品中的“老槐樹”就是通靈敘述人。雖然通靈敘述體現了葉煒具有很好的敘述人意識,但也存在不完善之處,主要體現為:作品中葉煒的情感和價值判斷影響了通靈意識,即“老槐樹”的通靈意識并沒有貫穿始終。讀作品《福地》的時候我想到了賈平凹的《秦腔》《古爐》中的通靈敘述,在他的作品中,通靈敘述能夠到達任何一個細節和任何一個部分,但葉煒沒有,在創作當中,葉煒的理性意識太強了,理性意識淹沒了葉煒的通靈意識。我認為,像趙月斌老師說的,如果在《后土》中用“土地爺”做敘述人可能會更好一些。他在作品中植入了很多手法,像魔幻手法,但我認為這個手法有點做“過了”。在《福地》中,寫老萬和死去的妻子對話,而且不止一次地寫到他們的對話,這樣就缺乏了某種真實性。盡管魔幻性的事件具有非真實性,但它有著真實性的心理基礎,生活中的做夢、幻覺等手法可讓魔幻事件具有真實性的心理基礎,而葉煒讓活人和死人直接對話就不妥了。在《百年孤獨》中可以有,但在《福地》中有些不妥,因為它不符合中國特有的民俗文化心理。對于敘述語言方面,在這幾部作品中,我認為《貴人》是最好的,作品中的女子總有一個貴人在幫助她,葉煒將這個謎點貫穿始終,有點像驚險小說。這個作品中的敘述人有一種女性意識,細膩敏感,具有當代意識。當然,葉煒作為男性作家,這種女性意識可以說是一種偽女性意識,這非常好。我認為《福地》這部作品完全可以打磨成一個好的作品,整個故事架構有了,再打磨一下敘述語言就好了。小說中有一個細節讓我印象很深,如:雪“硬生生地砸在蘇北魯南廣袤的土地上,發出嘭嘭的聲響”,這句修辭很好,很有藝術魅力,但不妥的是他在作品開頭用過,在中間又用了一次。其實一個好的用詞,一個好的表達方式,在作品中不應該出現兩次,應該規避掉。這是我提的幾個建議??傊?,我認為作者的創作可以慢一些,多打磨、多思考、注重節點,可能以后的作品更精彩。

劉新鎖(濟南大學文學院教授):謝謝曲師大提供這次學習交流的機會。聽完大家的發言,我感覺自己想到的、想說的基本上都談到了,連沒想到的大家也都說過了,其中好多觀點對我啟發很大。這里只能簡單談一下臨時想到的一點粗淺的感受。因為時間關系,葉煒兄這厚重的三部曲,我只來得及讀完了一本《后土》,直觀感受就是可讀性非常強,很“抓人”,讓人讀起來就放不下,所以那天我一下讀到了凌晨三點。在我看來,自現代文學至今,中國鄉土文學始終存在著一個“由實到虛”的敘事傳統,具體來說就是:從寫實到寫意,從具象到抽象,從故事到寓言,沈從文、蕭紅、端木蕻良直到當代新時期以來的張煒、賈平凹以及閻連科等人均是如此,葉煒的小說也可以視為這個傳統的一環,葉煒小說的各個方面包括其題目都可以看出這一點,他在努力為魯西南鄉土生活一些活色生香的故事、人物賦予一種象征色彩,從歷史細節中抽象出一些隱喻性文化意義,這印證了葉煒所謂“小說大說”的自覺文學追求。但是就《厚土》的閱讀感受而言,小說情節性很強,包括一些“標志性事件”矛盾沖突也很尖銳集中,一些人物的塑造也較為充分地反映出了人性的明暗駁雜,這使得小說具有較強的戲劇性,甚至有“劇本”的感覺,非常適合拍攝成影視劇,估計作為電視劇來上演的話一定會比趙本山的《鄉村愛情》好玩得多。但我感覺葉煒的小說也有一些做得還不夠完美的地方:首先,整體而言,小說由寫實到寫意的提升不夠“天然”,甚至可以說有失生硬,換言之,就是一些象征性意義的賦予顯得有些刻意或者說過于用力了一些,而不是自然而然從中生發或者說是浸潤于其中而流露出來的;其次,有些地方出現了作者的一些議論比如“農民真苦”“我們農民如何如何”“我們底層人怎樣怎樣”等等,直接表達了作者的價值判斷或者感受,這使得作品的題旨顯豁了不少,但對小說的渾融一體多多少少造成了傷害;最后,小說有些人物的性格沒有能夠充分展開,轉變過于生硬了一些,尤其是小說中的“第二代”那兩位標志著鄉村未來的年輕人,他們的成長明顯被“略寫”了,造成小說“光明的尾巴”來得有些倉促和突然。我就談這么多,謝謝葉煒,謝謝大家。

陳夫龍(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二十二年前,我懷著崇敬的心情拜讀了路遙三卷本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去年為了完成國家項目又分別重讀了莫言的《紅高粱家族》和劉紹棠的大運河鄉土小說(尤其是其中的俠義題材作品,我稱之為“俠義鄉土小說”),今年九月份開始,我認真閱讀了“七○后”代表作家葉煒的鄉土中國三部曲,感慨良多,不忍釋卷。雖然這四位作家屬于不同的時代,個性不同,風格相異,但他們的作品都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豐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和悲天憫人的人道情懷,且給予我的感受也有著驚人的相似:親切、痛快、酣暢、深刻。如赤足走在開春時節的鄉間土地上,發自泥土的氣息和來自內心的悸動通過腳部傳遍全身。

在葉煒的鄉土中國三部曲中,似乎看不到刻意求新的沖動,也找不出花樣翻新的痕跡,他忠實于生他養他的熱土,尤其是那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村莊,那片熱土是魯南蘇北交界地帶的蘇魯平原,那個小村莊就是由他的家鄉置換出的“麻莊”。葉煒從他的精神原鄉“麻莊”出發,在歷史與現實交錯抑或對接的時空隧道中對故土鄉親作以深情的回眸,充盈其間的不乏刻骨銘心的大愛和植根于大地民間的俠義情懷。他在用心聆聽來自家鄉的呼喚,尤其是來自故土的那種親切的鄉音,赤腳走在溫潤的土地上,真誠面對和眷戀故土的歷史變遷、生存困境與人情世態,以原汁原味的來自故土民間的語言書寫著蕓蕓眾生的生老病死、愛恨情仇、人性嬗變與掙扎奮斗,試圖從歷史和現實交織的生存邏輯中尋繹生命的哲理與人生的經驗,文本深層散發出泥土的氣息、生命的活力、歷史的悲壯嘆息和現實的危機意識與擔當。歷史上魯南蘇北是近鄰,棗莊徐州是近親,是兄弟。葉煒筆下的蘇魯平原及鑲嵌其間的“麻莊”已經具有了某種象征的意義,如同福克納筆下的“約克納帕塔法縣”、馬爾克斯作品中的“馬孔多”小鎮和劉紹棠的精神原鄉“魚菱村”、莫言的“高密東北鄉”的一樣,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學空間。這預示著一種新的文學力量在崛起。葉煒正在以他的智慧和勤奮在努力建構起一座屬于他的文學地標,書寫著屬于他自己的獨特的文學地理圖景,并已經呈現出一種道路廣闊的大氣象。

我熱切地盼望葉煒能夠進一步動用其豐厚的歷史儲備和扎實的生活積累,寫一寫魯南蘇北大地上慷慨激昂、剛健勇武的歷史面相和現實場景;希望在今后的創作中繼續堅持原汁原味的本色創作,讓區域性語言、地域歷史、鄉土生活和本真人性自身說話;在西方文化及其理論話語的強勢迫壓面前,堅守自我,防止文化轉基因,真正發出山東聲音,發出中國聲音,走出一條輝映家鄉特色、燭照魯南蘇北、蜚聲中華大地的獨特道路,為當下國人營構開拓出一片靈魂的“福地”。

康長福(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簡單說兩句,葉煒不僅自己創作,而且還開設了“創意寫作”,創作與理論并舉。作為葉煒大學的老師,贊美的話就不說了,對于他的作品提一點希望,在讀了他的作品之后,我發現他在思想含量上更深刻一些,直觀一些來說我還是覺得有些不大一樣,因為你到三十歲寫這個三部曲,很多是人到老年,中年之后才寫的,所以生命體驗還是有些不夠。就像李老師說的,要慢,要認真地去深思熟慮,葉煒是給我們中文系爭了光的,給咱們母校爭了光的,我想他以后可以更好的作品繼續為我們爭光。

朱獻貞(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首先,作為一同畢業的校友,參加葉煒小說“鄉土中國三部曲”研討會,我感到非常榮幸,從《福地》《后土》《富礦》中學習了很多東西,看到了一個正在成長為優秀作家的年輕身影。另外,剛才也聆聽了各位學者的精彩發言,也深受啟發,每個人的分析都鞭辟入里,直指問題所在。正是基于此,我談兩點個人看法。一個就是“三部曲”在主題方面的創作表現,一個是他藝術上的一些追求,可能這兩點對當下文學創作啟發比較大的一些方面。

很多老師都提到了葉煒創作的野心,或者說他創作的視野,認為三部曲的歷史跨度大。我也認為三部曲的創作格局是相當開闊的,或者說帶理想主義的,從晚清一直到新世紀這么長的時間跨度,通過三部曲的方式來展示出來,展示不同時期的歷史人物或者是鄉土變革,這需要很大的氣魄和力度。當前,一些作家,特別是部分七○后八○后作家的創作視野更多局限于私人空間或者個體感情生活,當然這樣做有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但總是感覺格局小了些。一個作家能夠以一個較寬的歷史視野和格局來審視自己的創作或生活題材,這也需要一定的氣魄。葉煒就有一個像柳青寫《創業史》一樣的史詩追求。柳青寫作《創業史》就是為當代中國歷史轉折留下文學的記錄,這點也深刻地影響了《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遙。一個崇尚史詩品格的作家,一定有他或她自身獨特的經歷和追求,他們在文學史詩化的實現程度有多大,我們可以去評價,但能夠有這樣一個格局與追求,就很令人敬佩。葉煒的三部曲能夠通過展示近代中國一直到當代中國的這種轉變,這是需要氣魄的。我認為這對那些拘泥于身邊生活甚至私人生活把文學寫作日益往“小”里“推”的作家來說,應該是有驚醒意義的。

史詩格局和歷史大視野只是葉煒三部曲的一個方面,那么另一個就是他對歷史變革與鄉土命運糾葛的關注,體現著當代性和當擔意識。我認為不論是《福地》還是《后土》《富礦》歷史場景的展示都直擊了我們當下很多問題。像在《福地》里面除了大部分展示近現代中國歷史風云對鄉土中國衰敗的深刻影響,后半部分也直擊了當代中國政治變革對鄉村人倫和社會結構的沖擊與破壞,雖然寫得比較少,當也足見其銳利。對改革開放以后的農村變革,葉煒在《后土》和《富礦》中寫得更多,作品能夠直面歷史秉筆直書,這是對現實的關注,是對現實主義傳統批判性這一重要方面的傳承。葉煒沒有忘記歷史留給我們的“遺產”,作品中無論是齊魯文化還是傳統文化都得到較大幅度的透視和剖析。我們知道一個作家是通過人物來折射出他的一種情懷和對傳統的擔當意識,可以說葉煒是借助當下和歷史在思考,在《富礦》里直擊現實的這種力度是更強的,還有這里面涉及到農村的權力結構,其實就是當代中國權力結構的縮影。他寫出了欲望、女人和錢財之間的關系,他在作品中幾次提到,人在絕望和求生面前,道德的淪喪就會成為必然和自然。當然作品中很多情節也折射出人物文化性格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底蘊,在當下中國,作品對“人性善”的發掘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就自覺不自覺地存在一個“拯救”的主題。當然,這個拯救的主題有效性是值得懷疑的,作者似乎也看到了這點。

此外,他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貢獻”和寫作特點,就是作品對環境的細膩描摹和對生活場景生動展示。新時期小說尤其是新世紀以來的小說對環境細節刻畫和對生活場景描寫越來越淡,越來越沒有興致。我記得溫儒敏先生在一篇文章里也提到這個問題,這種寫作只重視人物心理剖析,或只是偏好故事情節的起伏跌宕、變化離奇,但是對環境藝術營造和描寫已沒有信心。這恐怕是當下文學創作一個弱項,也是文學場浮躁的一個表現。但在葉煒的“三部曲”里面,我讀到了很多久違了的浸潤著作者情感氣息的生活場景和自然環境的描寫段落,這是令人詫異和驚喜的,畢竟作者也是一個七○后作家,能有這樣的沉著心氣和耐心仔細凝視我們生活的時代和自然,實在少見?!班l土中國三部曲”中,不論是天氣變化還是生活場景這些細節寫得非常逼真,感覺非常生動,讓人在欣賞故事情節的同時可以停下腳步來看看這些花草的模樣,品味充滿人間煙火氣的生活細節。

另外,“三部曲”對民俗和民俗文化的大量展示,也讓人大開眼界,如歷其境。作者可能是有意識地把魯南或者蘇北的民俗大量的加入到作品里面去,因此作品中出現了數不勝數的歌謠、各色品味的飲食、濃濃鄉土生活印痕的節日等等,還有其他一些民俗傳統,都增強了作品的厚重與文化趣味,也使得作品敘述上搖曳多姿。葉煒寫作的語言也非常生活化,逼真地展示了魯南的語言,有鄉土的煙火氣。

當然,在彰顯肯定葉煒三部曲創作成就的同時,作為師兄,我給葉煒提出幾點批評。一個就是他作品中的“拯救意識”的弱化和失當。如《福地》中老萬顯然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化身,但萬家唯一留下的血脈卻流落臺灣,后來萬祿雖然回歸故里,但他帶來的不過是“紅色旅游資源”的大開發,這還被已成為老尼的萬喜稱贊為萬祿“做了一件大好事”。其次,作品對人物的塑造也有不夠成熟的地方,如《后土》中王東周沒有多少文化,卻成長為一個非常精通投資理財的行家,這期間的轉變,絕不是因為開了幾天煤窯就能說明的。人物性格形成和轉變必須有歷史邏輯和現實生活作支撐。同樣《后土》中的劉青松,性格也不完全符合一個農村干部的特點,更多帶有知識分子的氣質。另外,作品中的個別細節一定要注意斟酌,如《福地》中青皮道長口中不斷出現的“無量天尊”,這種稱呼在解放前是不存在的,顯然作者是受了流行文化的誤導。

張梅(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我接到這套書比較晚,看得比較粗疏,所以簡單地談一下自己的看法。我覺得最好的是《福地》這本書,主角萬仁義,名字的指向很清晰,就是用他的言行、他的一生來詮釋仁義。其實讀作品時我很擔心“仁義”這個觀念被架空。因為當下我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常常缺乏文化含量。背幾句論語就是向傳統文化致敬了。在很多情況下,以仁義為核心的儒家思想成為“思想的碎片”“漂浮的觀念”。如何用扎實的生活內容讓“仁義”落實到實處、如何讓萬仁義這個核心人物著陸非常重要。我認為《福地》的著陸點選得很好,就是土地,也就是“福地”。遠在臺灣的萬祿魂牽夢繞要回的是這片福地,在外做官的萬壽最終也明白麻莊才是他的福地。萬仁義守護著這片土地,因為摯愛這方水土,所以也愛著這方苦難土地上艱難生存的人們。土地和人民在某種程度上達成了同構性。我們都了解,仁義道德、三綱五常在五四時期都是被猛烈抨擊的觀念,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被“污名化”?!陡5亍啡绾伪憩F“仁義”呢?萬仁義仁義地對待有家族仇恨的陸小虎、有民族仇恨的香子,也仁義地對待自己的妻子和自己的兒子有不倫之戀。因為萬仁義摯愛這片土地,所以他摯愛這片土地上的人民。麻莊上逾越倫常的人們在經歷了精神世界的動蕩之后依然能有滋有味地活著。三綱五常不再是捆綁人們的精神枷鎖。要是再用過去那種刻板化的三綱五常來審視,這些人的行為很可能都放不進這個論述框架內。我認為小說里非常出色的一點,就是葉煒老師沒有把三綱五??贪寤徒┗?,其實好多老師在上面都提到了這一點。“仁義”在小說中是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根據具體情況來變通調節,那么怎么變通呢?發乎本心,也就是說王陽明的“致良知”,良知是著力點??鬃右舱f過“為仁由己”,“仁”不是由外人來決定的,而是自己,依著本性,“發乎情,止乎禮”來的。因而“仁義”沒有作為一個抽象的概念硬性縫合到萬仁義的行為中,而是自然地滲透到小說的肌理中,滲透到麻莊人的文化記憶中。我覺得這一點非常好。我認為對“仁義”的描寫是《福地》這本小說最有價值的地方。

盧衍鵬(曲阜師范大學孔子研究院教授):葉煒第一部長篇小說《五月的愛情》最火的時候,我正在曲師大文學院讀大一。下課的時候,我們這些文學青年就圍在西聯教室的大樹下讀葉煒的小說,記得當時余秋雨的散文也在流行。2014年,棗莊文聯給我寄了一部厚重的書,說是參評棗莊市首屆榴花文藝獎的作品,正是葉煒的小說《后土》,這部書最后斬獲了文學創作類的一等獎。我在棗莊工作十年,對葉煒寫的一切感到特別親切。鄉土文學是一個中國文學無法回避的話題,無論是作為一種創作主題,還是作為一種創作底色,中國文學無法離開鄉土這樣一個背景。所以說,很多作家都在追隨或想超越這個厚重的“鄉土”。葉煒擁有作家、大學老師的身份,尤其具有中國第一個創意寫作博士生的重要經歷,我感覺這種多重身份對葉煒影響很大。我們知道,中國當前博士生的學術訓練是非常殘酷的,一個作家經過博士研究生的理論學習和學術論文的訓練,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對作家的精神折磨,包括宏大敘事、符號化等。因為經過了這種訓練,作家對于文學創作的技巧太懂了,反而想表達的東西過多,想實現的目標過大。這容易導致葉煒的創作容量很大,內容太滿,尤其是在文學性、審美、語言等方面略顯粗糲。好像我們北方人都不太擅長“精細”,也許這種“粗”在文化層面講是種大氣,但從文學美感或者文學閱讀這個角度來說,可能不是那么容易被人接受。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消費的時代,作為一個消費者來講,我們常常喜歡閱讀一個比較好讀的、美感比較突出的文本。從另一個意義上來說,葉煒的小說非常適合被改編成電視、電影,因為葉煒對于時代的把握具有一種文化的自覺。但是單純從文學創作這個角度來講,我感覺葉煒可以更多地表現出“柔”的一面。中國文化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柔,不是強人所難,而是以一種韌性、人性的力量取勝,是一種柔性的魅力。如果想超越原有的鄉土文學,我認為應該提供一種獨特的地方性知識。地方性知識包括民族、風土、人情、方言、民俗等,這些要素能夠成就一種差異化寫作。曲阜師范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在研究儒學的時候有一個思路就是區域儒學,在學術資源等方面可能遠不如北大、山大,但在區域儒學上我們完全可以做得更好。因為,我們所謂“傳統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各種不同區域、千差萬別的“傳統文化”共同構成的。從這個意義上,我感覺葉煒可以給我們提供一種別樣的地方性知識,一種別樣的鄉土文學。

楊新剛(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我談一點兒粗淺的感受吧。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只來得及拜讀了葉煒先生創作的“鄉土中國三部曲”中的《福地》。在品讀《福地》的過程中,“喜憂參半”是我的直覺感受。在閱讀該作品的過程中就一直有一種驚喜,或者說有這樣一種似曾相識的一種感覺:《福地》的情節與敘事,與陳忠實的《白鹿原》、莫言的《豐乳肥臀》,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同時又有一種隱憂,我有這樣的一種憂慮,我在考慮是不是接受過系統的文學史教育的經歷,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葉煒先生的創作,即創作技巧的方面的借鑒與獨創關系的處理出現了值得注意的問題。直覺在借鑒的“度”的方面稍稍有點兒過。我一直有個評價敘事類文學作品的原則,就是在關注作品的立意的同時,亦關注其敘事技法的運用:有多少是借鑒繼承,又有哪些方面是創作主體的獨創。就魔幻現實主義手法的使用而言,莫言創作《紅高粱》等作品的時代,他可以充分使用之,因為使用該手法的作家還不是太多;到陳忠實創作《白鹿原》的時代,也還尚可。但隨著魔幻現實主義手法成為一種創作的“慣例”之后,后來者再用的話,一定得考慮使用的“度”。我之所以這樣的隱憂,是因為當批評者在談到敘事中的矛盾、問題與情節如何構思與解決的時候,經常會有這樣一個說法就是“戲不夠,鬼神湊”。換句話說,魔幻現實主義手法的運用要謹慎。否則會影響到對作家及作品的評價。當然,對《福地》這部作品,我也沒有來得及細讀,只是從頭到尾粗略地翻看了一下,所言或有不當之處,祈請原諒。瑕不掩瑜,相信葉煒先生的創作之路會越走越寬,步子越邁越堅實有力。因為他的文學的“根據地”“麻莊”王國已經初具規模,其文學王國兵強馬壯旌旗獵獵,葉煒先生開疆拓土之勢已蓄勢待發,期待葉煒先生有更大的收獲!

張文娟(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葉煒是從曲阜師大走出的學生,我作為在這里工作的老師,與有榮焉!閱讀這幾部作品的時候,我能感受到葉煒在創作上的一種勃勃的野心,以及巨大的創作潛力。我很看好他。前面很多同行已經從各個角度談了不少看法,因為時間關系,我再談一點。因為一直在做社會性別研究,那么我在看葉煒的這幾部作品的時候,更為關注他作為一個年輕的新銳作家對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呈現出的女性觀。葉煒在三部曲中塑造了不少女性形象,尤其是《富礦》更是將“麻姑”的命運作為觀察鄉土中國變遷的一個核心點。葉煒對女性的書寫還是很有特點的,在他的筆下鄉村女性擁有了對身體更多的支配權,很多時候能夠讓生命本能自然釋放,從而具有了更為蓬勃的生命力和更強烈的生命意識。當然,我們也能看到有時候這種欲望的釋放失去節制,使人成為了情欲的奴隸。一些學者認為這樣的書寫寫出了鄉村的真實,包括真實的丑陋,或者說寫出了鄉村的衰敗、失控、失序,我更關注他的這種書寫對解讀中國女性命運能提供什么樣的線索。我感覺目前葉煒對女性人物命運的展示更多地還是出于解讀鄉村權力和政治結構的考慮,那么我想表達的一個期待是,希望葉煒在未來的作品中可以對女性進行一種更為真實更為獨立的觀照和書寫。祝愿葉煒在創作上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葉煒:實話說,在母校開這個研討會一開始是非常忐忑的,我還沒有寫出非常滿意的作品,在母校開作品的研討批評,有風險,風險很大。我正在構思下一個作品,今后一定會拿出比這三部作品更有質地的作品,到時候希望再有機會開這個研討會。最后,我還是要表達一下感謝,感謝各位老師,各位好朋友,希望以后有更好的作品時,大家再聚。

劉傳霞:其實剛才有老師已經描述葉煒老師勃勃野心,其實這里頭感覺到葉煒老師作為一個七○后的年輕人,他對夢想的追求,尤其在今天這個消費主義時代,很多人把寫作當成一種商品來對待?,F在很多人用什么碼字啊,寫手啊來描述我們這樣一個時代。那么在這樣一個時代,七○后的年輕人有這樣一種擔當是讓我們很敬佩的,所以在這里對葉煒老師表示感謝,為我們帶來鄉土文學更多的了解。另外感謝曲阜師大,給我們這樣一個交流機會!

猜你喜歡
小說
叁見影(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2
遛彎兒(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0
勸生接力(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3期)2022-06-28 07:03:42
何為最好的小說開場白
英語文摘(2021年2期)2021-07-22 07:57:06
小說課
文苑(2020年11期)2020-11-19 11:45:11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我們曾經小說過(外一篇)
作品(2017年4期)2017-05-17 01:14:32
妙趣橫生的超短小說
中學語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29
明代圍棋與小說
西南學林(2014年0期)2014-11-12 13:09:28
閃小說二則
小說月刊(2014年8期)2014-04-19 02:39: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日韩| 在线a网站|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美女无遮挡免费网站|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 一级毛片不卡片免费观看| 人妻91无码色偷偷色噜噜噜| 国产视频你懂得| 女人18毛片久久|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不国产大片| 无码中文AⅤ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日韩国产欧美精品在线| 国产福利2021最新在线观看|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式| 欧美亚洲欧美区|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日韩少妇激情一区二区| 9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焦| 国产欧美日韩va|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久久五月视频|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 久久 午夜福利 张柏芝|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不卡| 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日韩不卡高清视频| 国产精品吹潮在线观看中文| 99re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国产91小视频|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 亚洲成网777777国产精品| 激情午夜婷婷| 嫩草影院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天堂va亚洲va欧美va国产|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m男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日韩精品伊甸| 三级毛片在线播放|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99热最新网址|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精品| 中文字幕首页系列人妻| 亚洲综合片| 麻豆精选在线| 日本色综合网|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无码2021|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国产无码制服丝袜|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欧美|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婷婷六月激情综合一区| 朝桐光一区二区|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道综合一本久久久88| 9丨情侣偷在线精品国产| 亚欧美国产综合| 久久免费成人|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不卡| 中日无码在线观看|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88av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调教在线视频| 红杏AV在线无码| 国产乱人免费视频| 四虎成人在线视频| 无码免费试看| 爱做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不卡| 欧美午夜在线视频| 国产美女91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国产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