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陳明禹
(昆明理工大學 管理與經濟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3)
我國石化行業環境績效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基于企業環境責任信息披露的分析框架
徐杰,陳明禹
(昆明理工大學 管理與經濟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3)
論文以我國石化行業上市公司的年報和社會責任報告為樣本,參照全球報告倡議組織發布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4.0版本》,采用指數法度量了我國石化行業的環境績效,并構建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對環境績效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研究表明:我國石化行業環境績效平均得分為0.37分,整體績效水平不高;將環境戰略納入企業的規制體制可以加強組織內部各層級的環保意識,從而促進環境績效水平的顯著提高,而研發強度與企業環境績效顯著負相關,這可能是因為過度的資金投入導致了管理者對環境管理的忽視。可見,為了提高環境績效水平,應該鼓勵企業環保技術的創新,通過“研發”與“環控”相結合的形式降低環境的影響程度,同時企業必須重視環保政策的落實,將環境戰略貫穿于環境管理的各個環節。
環境績效;石化行業;環境責任信息披露;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
石化行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型產業,該產業具有覆蓋面廣、產業鏈長、高污染、高能耗等特點。2012年,我國環境保護部對八家中央企業的主要污染物進行考核,其中就有兩家屬于石化行業,考核結果顯示:中央六家企業均實現了2012年度各項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目標,通過年度考核;而中石油未完成化學需氧量減排目標,中石化未完成氮氧化物減排目標,未通過年度考核。相關負責人表示,依有關規定,暫停審批中石油、中石化兩家集團公司除油品升級和節能減排項目之外的新、改、擴建煉化項目環評??梢姡袠I的環境問題已引起了國家相關部門的高度關注,與此同時,作為污染行業的主體,我國石化企業所形成的環境外部性也嚴重地影響了企業形象。2013年長慶油田公司的水污染事件,由于直接排污進湖導致大面積植被破壞;2017年東辰石化的“化工圍村”事件又一次引起了人們對環境問題的深思。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忽略了自身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導致其為后期的潛在成本付出巨大代價。環境績效(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不僅是一種環境成本與環境收益所形成的類似于利潤的概念,還強調了環境管理行為所形成的效果,即通過量化和非量化的形式披露出來的環境質量績效。因此,將現實與潛在的環境成本作為業績的考核維度有利于激勵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有助于認清我國石化行業發展中的資源環境代價,從而不斷完善環境的公示與監督體制,降低企業發展中環境的外部效應。
那么,如何評價我國石化行業的環境績效?哪些因素制約了環境績效水平的提升?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和解決均具有較強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鑒于此,本文依據《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最新版本(G4)所提供的指標體系,采用指數分析法對環境績效進行量化,為衡量企業環境績效提供了評價工具。同時,與現有的研究相比,G4作為國際認可的評判標準,在指標的設計上充分地考慮了利益相關者要素,評價更加全面、合理。其次,已有文獻對環境績效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公司結構、政府監督、媒體關注等方面,而本文考慮了科技創新的環保效應和企業績效管理的特點,探討了環保技術的研發以及環保戰略的實施對環境績效的影響,豐富了現有的理論。實踐上,通過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企業在環境績效管理中有效地控制環境成本并辨識關鍵控制點,有助于石化企業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決策,從而促進行業發展與資源環境的和諧統一。
目前,我國環境績效的評價體系尚未達成一致,依據的評估工具以ISO14031和《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為主。ISO14031評價體系雖然具有一定的指導性,但是可比性較弱,由于不能直接反映經濟效益,因而無法激勵環境管理者參與環保事業的積極性。C.Trumpp(2013)對近十年文獻中有關ISO14031環境績效評價體系進行總結,提出企業應該從EMP和EOP兩個維度綜合評價環境績效;李平等(2015)以我國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依據ISO14031環境績效評估標準,從績效管理和執行情況兩個維度建立了環境績效的評價指標體系;溫素彬等(2016)借鑒了ISO14031環境指標體系,結合石油化工行業的實際情況,建立了管理績效和經營績效兩類指標群并以此來衡量環境績效,研究表明中國石化行業上市公司在環境績效管理方面還有很多不足。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發布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包含了核心指標和輔助指標,其中核心指標與利益相關者密切相關而輔助指標則面向特定的需求者,充分考慮了環境成本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因此,該評價體系的指標設計要比ISO14031更加具有針對性。Clakson (2008)依據《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第二版,G2)對美國五個行業165家公司的環境績效指標進行了量化;何麗梅等(2011)以我國電力公司為研究樣本,依據《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G3)提供的指標體系對環境績效進行量化,結果表明該行業環境績效水平不高;唐久芳等(2008)采用相同的方法對中國化工行業的環境績效進行評價,得出我國化工行業環境績效水平不高的結論;溫素彬(2016)依據《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第四版)作為環境績效評價工具對我國兩家大型鋼鐵公司的環境績效情況進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寶鋼的環境績效在總體上優于武鋼。相較于G3版,G4版更加強調實質性原則,增加了供應商環境評估和環境問題申訴機制兩個內容,指標體系對環境所涉及的利益相關者有了更全面的覆蓋并且更加注重企業環境管理的執行效果。另外,參照新頒布的環保法,其相關的重點內容與《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第四版)所設立的核心指標相對應,見表1。故本文以G4版《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指標體系為標準對石化企業的環境績效進行評價,使評估結果更加合理和準確。
既有研究主要從公司治理、財務層面、企業規模和政府等外界關注度幾個方面對環境績效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LopeZ–Gamero等(2010)以西班牙208家受IPPC約束的公司為對象展開調查,研究發現領導人的環保意識、企業規模對環境管理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周閏臣(2015)以重污染行業企業為樣本進行實證性研究,結果表明:企業的盈利能力較強時可以為環境績效提供資金基礎,內部董事比例、股權集中程度與環境績效顯著負相關,政府等外界的關注可以促進環境管理;楊小科等(2015)探究了中國上市公司環境績效影響因素,研究發現:企業規模和企業盈利性與環境績效顯著正相關,資產負債比率、營業收入凈利率均對環境責任水平具有正向影響,獨立董事比例、兩職兼任、高管薪酬與環境責任水平顯著正相關;宴維莎(2015)對火電行業環境績效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公司規模、經營獲利水平、政府監管、監事會規模和獨立董事比例均與企業環境績效水平呈顯著性正相關,而股權集中度抑制環境績效。既有研究主要以企業的自身屬性、外界的關注作為重點研究對象,如盈利水平、營運規模、組織結構以及外部的利益相關者等,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然而,石化行業是重污染行業,僅憑財務績效、組織結構以及監督規制的控制來實現較高的環境績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這些因素并不能完全契合企業特點。高污染、高消耗、產業鏈長等特點使得石化行業必須從生產鏈上解決環境污染的問題,其中環保技術研發與環境戰略是改善環境績效的基礎。鑒于此,本文結合石化行業的特點,深入探討環境戰略和研發強度等驅動因素對環境績效的影響機制。
與既有研究文獻相比,本文在三個方面進行了拓展:一是本文以G4版《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指標體系為標準對石化企業的環境績效進行評價,使評估結果更加合理和準確;二是本文以企業環境政策的制定表示戰略的執行情況,考察了環保戰略與環境績效的關系;三是以波特(Porter)為代表的修正學派認為那些承擔高污染治理成本的企業更愿意去開發新技術和生產工藝。從長遠來看,創新和研發新型環保技術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環保競爭優勢,因此,本文對環保技術的研發強度對環境績效的影響機制進行研究。
本文以2010-2015年石化行業的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由于我國石化行業屬于化工行業的一個分支,根據行業范圍的界定,所劃分到該行業的上市公司的數目比較少,分別包括能源類、基礎化工、橡膠塑料以及合成纖維等基礎化工類企業等104家。本文在樣本的選取中,剔除了停牌、數據缺失嚴重和新進的上市公司,如*ST云維、石大勝華、博邁科、ST明科等。同時,考慮到剔除的樣本中缺失數據較多,故選取91家546個平衡面板數據進行研究。環境績效并沒有直接可獲得的數據,均是從91家石化企業2010-2015年的年報和單獨披露的社會責任報告手工收集,據披露的相關環境績效信息進行整理,并進行相關統計分析。樣本數據取自巨潮資訊網、中國證監會網站,而財務數據主要通過萬德數據庫獲取。本文的數據處理使用了Excel軟件,描述性統計分析和多元回歸統計分析使用了Stata統計軟件,論文使用不同年份的混合截面數據,通過擴大樣本提高估計的精確度,以消除殘差項與解釋變量相關的估計量有偏問題。
(一)編制方法
本文采用指數法對年報和社會責任報告披露的環境績效信息進行量化。具體打分標準如下(表2)。
我國的既有研究主要以G3版《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指標體系為評判依據進行打分(何麗梅等,2010;唐久芳等,2012),G3版的環境業績指標包括9個方面共計30項指標,經整改G4版將“三廢”排放這一項細分為廢氣和污水、廢棄物兩個方面,使得打分標準更精確,評分結果可信度更高。同時新版又增加了供應商環境評估和環境問題申訴機制兩個方面內容,不僅體現了供應鏈的重要性,對利益相關者進行了更充分的概括,還可以根據企業處理和解決環境申訴的數量等信息更好地檢驗企業環境績效的管理情況。因此,G4版作為評判依據要比G3版更科學更合理,評分更加準確。
(二)環境信息披露概況
1.環境信息披露載體
表3列示了環境信息的獲取途徑。六年數據顯示,披露的環境績效信息主要從年報的董事會報告、重要事項、附件等三個部分獲取,單獨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企業很少,但呈逐年緩慢遞增的趨勢。雖然年報中也有社會責任情況的專項披露,但大多是查看社會責任報告的索引或以定性披露為主,較少能夠進行詳細披露。一般情況下,單獨披露的社會責任報告,其環境保護章節總結了大部分年報中披露的環境績效內容,故將兩者結合起來可以獲取更全面的環境績效信息??傮w來看,石化行業企業越來越重視環境信息的披露,設置獨立社會責任報告的企業數不斷增加。
2.環境績效信息披露的內容分析
根據G4準則,表4對我國石化行業上市公司年報和單獨披露的社會責任報告所披露的環境信息進行總結,主要包括以下內容:ISO14001體系認證,環保維護支出,政府補助用于環保,企業設立相關的環保部門或機構以及環保政策,環境標準篩選供應商,節約耗能,廢氣減排達標,第三方審計,降低運輸過程環境影響,重大環境問題。其中供應商環境評估是G4《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新增內容,僅有樂通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和海南橡膠集團進行了披露,其他企業均未披露是否按環境標準篩選供應商以及供應鏈產生的環境影響?!叭龔U”減排包括廢氣、廢水及廢棄物,在選取的樣本中大多披露的是減排量,幾乎沒有披露排放總量。
3.信息定性披露與定量披露情況
據G4準則,共計12個方面(一級指標)的34項環境績效評價指標(二級指標)。我國石化行業上市公司披露的環境績效信息可分為定性和定量兩個部分。如表5,定量部分,大多企業主要披露的指標個數在1到3之間。定性部分,大多企業主要披露的指標個數在0到2之間。相對標準指標披露個數相差很大,表明我國石化行業環境績效水平整體不高。在實際評分過程,定量指標主要依據環保維護支出、節約耗能、“三廢”減排量、重大環境問題提??;定性指標主要根據報告中所表述的節能措施和降低環境影響的方式確定。

表3 環境信息披露載體情況統計表

表4 披露項目統計表

表5 信息定性披露與定量披露情況

(續表)
(三)環境績效指數測算結果分析
表6是利用Stata軟件得出的樣本數據的描述性統計結果。EPDI平均值為0.37,中位數為0.3455,表明我國石化行業的環境績效整體水平較低,這與唐久芳(2012)的結論一致。唐久芳(2012)依據G3版準則對我國化工行業企業環境績效進行量化,平均值為0.34分,同樣得出了環境績效水平不高的結論。然而,本文以G4作為環境績效評價標準更加科學合理。首先,G4版把原有的“三廢”指標細分為“廢氣排放”和“污水、廢棄物”兩個方面單獨列示,突出了環境績效評價的關鍵性指標,使評價結果更準確。另外,G4版新增了“供應商環境評估”和“環境問題申訴機制”兩個方面,關注了組織產業鏈的環境影響,從運行和服務角度來評價企業的環境績效,使分析結果更加全面合理。同時,污染的監測與處理是石化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通過申訴機制可以更好地檢驗企業環境管理的履行情況。

表6 樣本描述性統計表
(一)模型建立
本文依據年報和獨立社會責任報告披露的環境績效信息量化結果作為被解釋變量,將石化行業上市公司的負債水平、規模、盈利能力、環保研發強度和環保戰略作為解釋變量,構建多元回歸模型如下:

(二)研究假設
本文對企業環境績效的影響因素進行理論分析,并相應地做出兩個假設。假設1:企業的研發強度對石化行業的環境績效有正向影響
石化行業屬于重污染行業,隨著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以及環保法的不斷健全,產品的環保性能備受消費者的關注,并要求企業加強生產制造過程的環境控制。因此,企業通過研制環保性能的材料來滿足客戶需求,并通過對污染檢測和處置設備的不斷改進與更新實現節能減排的高效運作,進而減少環境問題的外部效應。因此,研發能力強的企業可以提高產出率和資源的利用效率。
假設2:企業的環境戰略對石化行業的環境績效有正向影響
環境戰略對環境管理的執行有重要的作用。制定積極的環境戰略有利于企業聚焦于“污染防治”而非“末端防治理”(張長江,2016)。除了環保理念的宣傳,企業往往通過設立環保部門、制定環保政策、主動達到環境體系標準以及嚴格執行環保法來執行環保管理。因此,環境管理體系越完善就越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環境績效。
(三)變量定義
1.被解釋變量
環境績效信息披露指數EPDIi,為第i家企業環境績效披露情況的實際得分與企業環境績效指標最佳得分比值。
2.解釋變量
借鑒國內外環境績效影響因素實證研究的文獻成果,選取以下指標作為解釋變量:
(1)企業的研發強度,本文選取研發支出成本與主營業務收入比率衡量企業的研發強度。對于石化行業,企業的研發集中于產品的研制、生產技術和工藝的的開發,以實現降耗減排高產的目的。研發支出作為一項支出,可直接從年報中獲取與環保相關的技術開發支出等數據。
(2)企業的環境戰略,本文以是否在企業內部制定相關的環境政策來衡量環境戰略的執行情況。企業內部制定健全的環境保護政策反映了上市公司執行環境管理的主動性。企業制定了相關政策,取值為1,未制定,取值為0。
3.控制變量
(1)企業的負債能力,本文選取期末資產負債率衡量企業的負債能力;
(2)企業的規模,本文選取期末總資產的自然對數衡量企業的規模;
(3)企業的盈利能力,本文選取收益凈利率衡量企業的盈利能力。
本章所涉及的變量及定義見表7。

表7 變量定義表
(四)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1.回歸結果分析
表9反映了回歸方程整體上的顯著性情況。F值為9.10,p=0.000<0.01,故整個回歸方程在1%的水平上整體顯著。上市公司的規模在5%的水平上與環境績效指數顯著正相關(與唐久芳結論相同);上市公司的研發能力與環境績效指數在10%的水平上顯著負相關;企業的環境戰略在1%水平上與環境績效指數顯著正相關。企業的負債能力和盈利水平與環境績效指數正相關,但未通過顯著性驗證。由此可得,環境戰略的完善對環境績效影響最大,其次是企業規模和研發強度。表8反映了各變量間的相關性,且通過VIF檢驗可知,解釋變量之間呈現弱相關性,故不存在共線性問題。
2.回歸結果解釋
(1)假設1未得到驗證,企業的研發強度與環境績效指數顯著負相關(p=0.054<0.1),在其他條件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每增加一個單位的研發強度就會使環境績效下降0.4%。環保技術的研發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故管理者很難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環境管理上,使“研發”與“環控”相脫節,從而降低了環境績效水平。同時,從研發投入到實現效果需要經歷一個過程,這種時間上的滯后性可能會在前期產生一些負面效應,最后導致企業的研發投入越大,其環境績效越差。
(2)假設2得到驗證,企業的環境戰略與企業績效指數顯著正相關(p=0.000<0.001),在其他條件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環境戰略每提高1個單位,環境績效就會提升10.2%。本文以是否在企業內部制定環保政策代表環境戰略的執行情況。企業如果有完善的環保政策,環境管理的執行就有方向可循。各項環保指標均達標后,其執行效果必然會積極地影響企業的環境績效指數。因此,環境戰略越完善,其環境績效水平越高。

表8 研究變量相關度檢驗

表9 多元線性回歸結果
(五)穩健性檢驗
在上述回歸分析中,驗證了研發強度與環境績效顯著負相關,而環境戰略與環境績效顯著正相關。為了保證研究結果的可靠性,本文以專業研發人員的占比表示研發強度對平衡面板數據進行穩健性檢驗,回歸結果沒有發生顯著性變化,F=8.7,P=0.000。同時,將模型中解釋變量是否在企業內部制定環境政策用是否在企業內部設立環境保護部門替代,回歸結果保持不變,F=11.57,P=0.000,以上檢驗結果表示模型具有穩健性。

表10 環境績效影響因素的穩健性檢驗
基于既有研究的缺陷與不足,本文參考G4版《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在構建環境績效指標的基礎上,研究了石化行業的環境績效影響因素結果表明:石化行業企業越來越重視環境信息的披露,設置獨立社會責任報告的企業數不斷增加,石化行業環境績效平均得分為0.37分,整體水平偏低;企業環境戰略對環境績效有正向促進作用,而企業的研發強度對環境績效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企業的規模越大,其環境績效越好,而企業的盈利能力和負債能力對環境績效的影響不顯著。因此,企業應提高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通過“研發”與“環控”相結合的形式降低整個生產供應鏈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同時,企業應重視環境保護戰略的制定,并通過政策的形式貫穿于環境績效管理的各個環節,以實現企業環境績效的長期目標。
[1] 何麗梅,李哲,朱紅.我國電力上市公司及環境信息績效披露研究[J].數理統計與管理,2011,(3):397-403.
[2] 黃進.國際標準中組織環境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J].標準科學,2015,(7):78-84.
[3] 何麗梅,侯濤.環境績效信息披露及影響因素實證研究——來自我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的經驗數據[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8):99-104.
[4] 李平,黃嘉慧,王玉乾.公司治理影響環境績效的實證研究[J].績效管理,2015,(2):81-83.
[5] 唐久芳,李鵬飛.環境信息披露的實證研究——來自中國證券市場化工行業的經驗數據[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5):112-117.
[6] 唐久芳,李鵬飛,林曉華.社會責任報告與環境績效信息披露的實證研究——來自中國證券市場化工行業的經驗數據[J].宏觀經濟研究,2012,(1):67-72.
[7] 溫素彬,張建霞.管理會計工具及應用案例——ISO14031環境績效評價工具及應用[J].會計之友,2016,(13):133-136.
[8] 溫素彬,曹歆辰.管理會計工具及應用案例——GRI 環境績效評價工具及應用[J].會計之友,2016,(17):132-136.
[9] 楊小科,石穎.企業環境績效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5,(2):39-44.
[10] 宴維莎.企業環境績效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火電行業上市公司的實證檢驗[D].湖南,長沙理工大學,2015.
[11] 周閏臣. 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環境績效影響因素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15.
[12] 張長江,溫作民,徐晴.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環境績效與財務績效互動關系實證研究[J].生態經濟,2016,(11):20-26.
[13]Marta D. López–Gamero, José F. Molina-Azorín, Enrique Claver-Cortés,2010, The Potential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to Change Managerial Perceptio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mpetitiveness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43(4),pp. 717-736.
[14] Peter M Clarkson, Yue Li, Gordon D Richardson, Florin P. Vasvari, 2008, Revisit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An Empirical Analysis[J],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33(4),pp. 303-327.
[15]Trumpp. C, Endrikat. J, Zopf .C et al, 2015, Def i nition,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 [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26, (2), pp.185-204.
Study on In fl uence Factors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Listed Companies in Petrochemical Industry——Based on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XU Jie, CHEN Ming-yu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50093)
This paper select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ing and the annual reporting of petrochemical industry’listed companies as samples, referring Th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Guidelines (G4) published by The 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measuring th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China's petrochemical industry by index method,and constructing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for empirical analysis to fi nd out what key factors can inf l uence th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score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s0.37 points, so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level is not high; In corporation, bringing the environment strategy into regulation system can strengthen the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all levels, which can promote the level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however, the intensity of R & D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it’s maybe so excessive funding put into that managers ignor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herefor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technology innovation should be encouraged by the enterprise and environment inf l uence should be reduced by the form of combin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control", at the same time, enterprises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ula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so that environmental strategy can throughout all aspects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ing Guidelines
F272
A
2095-7572(2017)06-0104-10
2017-9-26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資源環境約束下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增長效究”(14BTJ013);云南省應用基礎研究計劃項目“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補償的股權投資模式研究”(2017FB104)
徐杰(1978-),男,黑龍江佳木斯人,昆明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副教授,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后,
研究方向為公司金融、公司治理;
陳明禹(1991-),女,安徽淮南人,昆明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企業管理。
﹝執行編輯: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