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飛,胡光義,范廷恩,王暉,張宇焜,陸大文,范洪軍,王盤根
(中海油研究總院,北京 100028)

渤海Q油田前期研究階段河流相砂體表征
高玉飛,胡光義,范廷恩,王暉,張宇焜,陸大文,范洪軍,王盤根
(中海油研究總院,北京 100028)
在油田前期研究階段,由于井點資料比較少,往往很難從井點獲得河流相儲層的小層界面,相變程的大小也無法從統計規律中獲得,且由于河道的不斷擺動,在曲流河表征過程中主變程方向的設置也是難題。渤海海域Q油田河流相儲層受河流不斷擺動的影響,縱橫向變化快,砂體空間分布狀態比較復雜,砂體的表征難度大。為了更加合理的表征Q油田砂體在空間的分布狀態,該文提出一種基于井震結合的砂體表征方法,即:通過井震結合劃分小層界面,刻畫砂體邊界,以砂體邊界的方向表征主變程方向,在小層框架內,根據沉積規律的指導,結合現代沉積,設置相變程的大小,利用地震屬性的約束建立砂體模型。
井震結合;油田;砂體;地質模型;渤海
河流相儲層受河流不斷擺動的影響,縱橫向變化快,砂體空間分布狀態比較復雜[1-5],砂體的表征難度大,在油田開發的中、后期井點資料比較詳細,可以通過井點資料建立小層界面,從而形成精細的地層框架,在框架內根據地質認識建立砂體模型。但是前期研究階段,特別是海上油田的前期研究階段,井點資料匱乏,小層界面往往很難確定,相變程的大小也無法從統計規律中獲得,且由于河道的不斷擺動,在曲流河表征過程中主變程方向不能只設置單一方向。因此針對河流相砂體,目前常用的建模方法是:利用單砂體頂底面建立地質模型[6-7]。這種方法從砂體本身入手,滿足了前期研究階段時間條件的限制,但是沒有從地質本質入手,缺乏地質規律的指導,也沒有根本解決相變程方向和大小的確定問題。
該文根據渤海Q油田曲流河發育特點,提出一種基于井震結合的曲流河砂體表征方法,即通過井點資料與地震資料的結合,劃分小層界面,在小層內刻畫砂體邊界,以砂體邊界的方向表征主變程方向,在小層框架內,根據沉積規律的指導,結合現代沉積,設置相變程的大小,利用地震屬性的約束建立砂體模型。
Q油田位于萊北低凸起南界大斷層下降盤、萊州灣凹陷的北洼,是萊北1號邊界大斷層控制下發育的復雜斷塊型油田,主要含油層系是明化鎮組和館陶組,主力油組是明化鎮組的Ⅲ、Ⅳ油組。根據巖心、壁心描述,綜合各種分析化驗和測井曲線等資料,結合區域沉積古環境研究,Q油田明化鎮組主要發育曲流河沉積[1],平面上呈鞋帶狀分布(圖1),統計各井砂地比,Q油田砂地比低,在7%~27.6%之間(圖2),平均18.97%;從砂體厚度的分布頻率看,砂體厚度以2~5m中厚層以及小于2m的薄層居多(圖3);縱向上,泥包砂特征顯著(圖4),井震關系清楚,易于開展井震結合的地質研究。

圖1 Q油田地震波阻抗總負振幅平面分布圖

圖2 Q油田各井砂地比直方圖

圖3 Q油田不同砂體厚度區間個數頻率直方圖(150個砂體統計)
目前,該油田還處于前期研究階段,井震資料的充分應用以及少井情況下曲流河單砂體的表征,對于該油田開發方案的編制至關重要。
井震結合是指井點資料與地震資料的相互驗證,本以井點為主,通過地震獲得小層界面。
2.1 井點小層劃分
首先在井上劃分小層,根據渤海油田明化鎮組河流相儲層“一砂一藏”(一個復合砂體形成一個獨立的油水系統)的特點,結合等高程對比的原則,將Q油田明化鎮組III,IV油組劃分出12個小層(圖4)。

圖4 Q油田小層劃分剖面圖
2.2 小層界面確定
在井上確定小層界面以后,加入地震反演資料。Q油田通過擬波阻抗反演獲得地震反演資料,波阻抗越小反映砂巖含量越高,因此在地震數據體上劃分小層界面之前必須對井上砂體與反演資料進行對應,在對應過的地震資料上尋找小層界面,這是井震結合的基礎。
根據等高程對比的原則,以油組界面為標準面,與此標準面距離相同或者相近的砂體屬于同一個小層[8-9]。以此理論為基礎,在反演數據體上油組界面從上到下依次提取4ms時窗長度(取樣率為2ms)的總負振幅屬性切片觀察屬性的變化,屬性明顯發生變化處說明上下砂體發生變化,不屬于同一小層,確定為小層界面。如圖5所示,16ms處提取屬性切片與20ms處屬性切片基本相似,但是在24ms處提取的屬性切片發生了明顯變化,可以確定在22ms或者23ms處存在一個小層界面。回到地震數據體上,根據“一砂一藏”的原則適時調整這個界面(避免砂體與小層界面出現穿層的現象),并與井上劃分的小層進行對比、校正,最終將小層界面解釋出來。

圖5 屬性變化圖
利用解釋出來的小層界面建立Q油田明化鎮組III,IV兩個油組的構造模型,在小層內利用序貫指示模擬的方法建立砂體模型。
序貫指示模擬的一個關鍵環節是變差函數的數據分析,其中變差函數中變程的方向和大小則是表征砂體的主要參數。
3.1 巖相變程方向的確定
利用序貫指示模擬砂體要先確定砂巖相變程的方向,通常情況下以物源的方向作為主變程方向[10-11],但是河流相儲層隨河道的不斷擺動,物源供給的方向也是不斷變化的,為解決此難題,該文從刻畫砂體入手,以砂體邊界上每點的方向變化來表征河道的擺動方向。
如圖6所示,首先在小層內提取地震數據總負振幅屬性(圖6a),其次根據河道的流動規律刻畫砂體邊界,并只保留邊界內的地震屬性(圖6b),用作后續的地震屬性約束建模,最后利用刻畫的砂體邊界上的每一點的方向成圖(圖6c),利用此方向圖作為變程方向的約束。

圖6 砂體邊界刻畫及成圖
3.2 巖相變程大小的確定
首先通過數據分析獲得主、次變程的大小,然而模擬結果與認識到的砂體差別較大(圖7a,圖7b)。為了更好地反映砂體在空間上的分布狀態,根據變差函數的原理,次變程應與河道寬度相關,主變程與一個曲流段的長度有關。由此地震屬性反映的河道寬度可設置為次變程的大小,經測量Q油田地震屬性反映砂體寬度300m,因此設置次變程為300m;其次地震屬性反映Q油田一個曲流段中長度是寬度的兩倍,因此將主變程設置為次變程的兩倍。然而模擬結果與認識到的砂體還是有差別(圖7a,圖7c),但與前相比效果稍好。

圖7 變程大小的實驗
為更精細的刻畫砂體,根據海拉爾現代曲流河的特點,通過大量統計發現:一個300m寬的點壩,其真實水面的寬度可能只有100m(圖8),因此將次變程設置為100m、主變程設置為300m,此時模擬的結果與認識到的砂體基本一致(圖7a,圖7d)。從而確定了Q油田曲流河變程的大小。

圖8 現代曲流河發育特點
3.3 地震約束建模
確定變程以后,縱向上通過數據分析獲得井上砂體的縱向百分比(圖9a),平面上利用地震屬性約束(圖9b)建立砂體的空間模型(圖9c)。

圖9 地震約束建模
(1)形成了適應于類似油田的小層對比方法,為今后的前期研究提供了技術手段。
(2)創新性地提出根據曲流河發育特點,以砂體邊界為控制,約束巖相變程方向的方法,解決了曲流河不斷擺動、巖相變程方向無法確定的難題。
(3)曲流河地質建模變程設置,應以曲流河涌水面的寬度表征巖相模擬的次變程,可以一個曲流段的延伸長度表征巖相模擬的主變程。
[1] 尹燕義,王國娟,祁小明.曲流河點壩儲集層側積體類型研究[J].石油勘探與開發,1998,25(2):37-40.
[2] 趙翰卿.儲層非均質體系、砂體內部建筑結構和流動單元研究思路探討[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2002,21(6):16-19.
[3] Schumm S A, Dumont J F, HolbrooQ J M. Active tectonics and alluvial rivers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50-54.
[4] 李宏偉,袁士義,朱怡翔,等.河流相地層相分異與沉積物體積分配規律[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5,26(3):356-360.
[5] 馬世忠,孫雨,范廣娟,等.地下曲流河道單砂體內部薄夾層建筑結構研究方法[J].沉積學報,2008,26(4):632-639.
[6] 高博禹,孫立春,胡光義,等.基于單砂體的河流相儲層地質建模方法探討[J].中國海上油氣,2008,20(1):34-37.
[7] 孫立春,高博禹.兩類地層模型的網格系統構建與模型轉換[J].中國海上油氣,2007,19(6):381-386.
[8] 劉波,趙翰卿,于會宇.儲集層的兩種精細對比方法討論[J].石油勘探與開發,2001,28(6):94-96.
[9] 劉波.基準面旋回與沉積旋回的對比方法探討[J].沉積學報,2002,20(1):112-117.
[10] 崔成軍,姜玉新,王偉,等.BASUP53油藏三維儲層建模研究[J].特種油氣藏,2004,11(5):18-21.
[11] 朱廣社.三維地質建模及數值模擬技術在油藏開發中的應用[J].地質與資源,2005,14(1):67-70.
CharacteristicsofFluvialSandBodiesinEarlyStageforStudyingQOilfieldinBohaiSea
GAO Yufei,HU Guangyi, FAN Ting'en, WANG Hui,ZHANG Yuqun,LU Dawen,FAN Hongjun,WANG Pangen
(CNOOC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100027, China)
Int early stage for studying oilfield, due to few drilling data, it is difficult to obtain sublayer interface of fluvial reservoir in well point, and the size of transformation layer cannot be obtained from the statistical law. Due to the swing of the channels, in the meandering river characterization process, setting main variable range direction is a problem. Fluvial facies reservoir of Q oilfield in Bohai sea is influenced by continuous oscillation of the river. The change in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rection is fast, the distribution of sand body is complex, and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sand body is difficult. In order to characterize the distribution of sand body in Q oilfied in space more reasonably, a sandbody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has been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well and earthquake, that is through combination of well and earthquake, seismic interface layers have been divided, and the boundaries of sand bodies have been described. According to the direction of sand bodies boundary, the direction of main variable range has been characterized. In small layer frame,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deposition, combining with modern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deposition, by using seismic attribute constraint, sand body model has been set up.
Combination of well and earthquake; oilfied; sand body; geological model; Bohai sea
2017-06-25;
2017-08-28;
陶衛衛
國家重大專項“海上開發地震關鍵技術及應用研究”2011ZX05024-001
高玉飛(1983—),男,山東膠州人,工程師,主要從事石油開發地質工作;E-mail:215954707@qq.com
P618.13
A
高玉飛,胡光義,范廷恩,等.渤海Q油田前期研究階段河流相砂體表征[J].山東國土資源,2017,33(12):13-16.GAO Yufei,HU Guangyi,FAN Tingen,etc.Characteristics of Fluvial Sand Bodies in Early Stage for Studying Q Oilfield in Bohai Sea[J].Shandong Land and Resources, 2017,33(12):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