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解釋者”網12月5日文章,原題:后蘇聯國家感受到(中國)社會主義的吸引力中國總理李克強上周訪問匈牙利、參加第六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這表明,中國在后蘇聯地區正成為日益重要的角色。在中亞,中國的存在已經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而北京在前蘇聯帝國的另一端、歐洲核心地帶的影響迅速擴大的事實卻不太為人所知。
歷史上中蘇關系破裂后,中國仍與中東歐國家保持著關系。不過,中國進入后共產主義歐洲的心臟地帶則是相對近年來的事。如同在歐亞大陸其他地方一樣,(如今)“一帶一路”倡議成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往來的重要因素。
自2013年以來,“16+1”模式很自然被納入“一帶一路”框架之下。事實上,從2011年開始就有的合作領域,與“一帶一路”要推進的合作相吻合。如今,中東歐國家正競相成為北京的新的“入歐門戶”,仿佛中國人此前沒有進入歐洲市場和技術的多條途徑似的。
對于中東歐國家來說,與中國合作的好處不僅僅是資金方面。它們當中的一些國家如今正面臨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抬頭,越來越批評歐洲的價值觀。這些國家有時候會跟莫斯科一樣厭惡西方的“腐朽”,但由于歷史上的怨恨和猜疑,他們又不太情愿與俄羅斯進行合作。
相比之下,中國(對這些國家)并不構成直接的安全威脅。中國提供合作機會,但不會施加政治壓力,也不會喋喋不休地教訓他們民主價值惡化,抑或提出要他們接收敘利亞或利比亞難民這類要求。中國的國家主導的經濟成功與政治威權相結合的模式,予人以啟發。用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的話來說,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
那些希望看到“自由民主遍地開花”的人憂慮的是,這些(后蘇聯)國家曾經拒斥“鐵幕”,熱情地投身于歐洲歡迎的懷抱,現如今居然受到社會主義——但這一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迷人歌聲的誘惑。▲
(作者納德吉·羅蘭,陳俊安譯)
環球時報2017-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