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英國特約記者 陳洋 紀雙城 本報記者 趙覺珵 ●盧戈
幣值超過一萬美元的比特幣,眼下在世界不同市場遭受冷熱不同的對待。美國、日本鼓勵比特幣更加廣泛地進入交易市場。而在韓國、英國等市場,當局對比特幣交易施加監管限制,避免比特幣淪為不法交易的工具。外媒分析稱,各國監管部門在促進還是限制比特幣發展方面分裂為不同陣營,這反映出各國對于虛擬貨幣所蘊含的機遇與風險有著不同的評估。
美日又鼓勵又監管
美國《華爾街日報》5日報道稱,美國首個比特幣期貨將于下周開始交易。美國芝加哥兩家交易所芝加哥期權交易所和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最早在本月10日開始比特幣期貨交易。報道稱,比特幣期貨可讓交易員押注比特幣的漲跌,類似于石油、黃金期貨的運作方式。
但監管部門也在謹慎關注虛擬交易帶來的風險。據路透社5日報道,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當地時間4日宣布,其新成立的網絡部門已針對“初始代幣發行”(ICO)發起訴訟,指控一家名為PlexCorps的私人控股公司及其兩名高管涉嫌欺詐投資者,這也是美國金融監管部門首次對ICO非法集資采取法律干預。
在日本,比特幣也被鼓勵廣泛進入資本市場,參與交易。4日,日本金融廳繼今年9月首次審批通過11家加密貨幣交易所后,再次批準了4家加密貨幣交易所,允許他們在日本國內合法經營比特幣等數字貨幣交易業務。根據日本今年4月1日生效的資金結算法,比特幣被認為是合法支付方式。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曲強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日本之所以發展比特幣交易,是因為日本認識到本國在虛擬貨幣發展上的落后,日本自己也在研究虛擬貨幣“J-Coin”。日本將比特幣視為一種金融創新與實驗,通過比特幣探索虛擬貨幣未來的應用與監管。而美國作為一個金融市場相對自由的國家,對比特幣抱著既鼓勵又納入監管的態度,尤其希望能夠把在交易平臺進行的公開交易納入監管中。
歐亞日益嚴厲審慎
區別于美日對虛擬貨幣的“開放”態度,不少歐洲國家及韓國等亞洲國家,則站在對數字貨幣嚴厲審慎的一方。路透社5日報道稱,由于擔心比特幣被用于洗錢和逃稅,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政府正計劃對比特幣進行打擊。韓聯社5日引述韓國國稅廳不具名官員的話稱,韓國正考慮針對加密貨幣交易的收益征稅。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5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世界各國對于比特幣的態度還存在一定差異,一些國家如俄羅斯、玻利維亞、厄瓜多爾等出臺比較嚴格的監管政策,將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定義為非法,禁止相關交易活動;部分發達國家如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等,一定程度上承認比特幣的合法性,但多數監管機構將比特幣定義為財產而非貨幣,并針對比特幣的交易出臺相關稅收政策。
曲強表示,一些國家加強對比特幣的監管,是因為比特幣滿足全球大量避稅需求、規避資本管制的需求和洗錢需求,而比特幣在金融市場的泛濫可能會影響金融秩序。至于一些國家沒有禁止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如中亞和南美國家,曲強認為,這些國家獲得美元的途徑有限,比特幣為他們在對抗美元霸權方面提供一個可能的新選擇。在如今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美元普遍流向美國和歐洲,不少發展中國家在最需要的時候缺乏資金,如果比特幣可以有更廣泛的應用,可以減少對美元的依賴。
擔憂“郁金香泡沫”重演
英國《金融時報》資本市場主編邁爾斯·約翰遜認為,今天市場炒作比特幣,就像荷蘭當年的郁金香被炒作一樣。荷蘭的“郁金香泡沫”發生在荷蘭黃金時代,當時荷蘭是世界領先的經濟和社會強國,人們很容易相信一種投資能夠一直上漲。《華爾街日報》稱,虛擬貨幣不以央行資產與信用作為后盾和支持,其交易的高度投機性令很多國家政府擔憂。
比特幣的總量是2100萬枚,如果以當前1萬美元的價格計算,總價值約為2100億美元。曲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比特幣目前還沒有被全部挖出,而且近期一份報告顯示,有約1/6的比特幣沉睡在一些廢棄賬戶中,等于永遠“消失”。此外,大量的比特幣被投資者長期持有,并沒有交易需求。綜合多種因素來看,比特幣的總價值與全球金融市場的總量相比還是很小的,不會對金融體系產生沖擊。董希淼也認為,比特幣對各國貨幣體系本身影響不大,其更突出的風險體現在交易風險、壟斷風險、用于洗錢等違法活動上的技術風險以及制度風險。▲
環球時報2017-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