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毛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張學良被蔣介石軟禁在寧波奉化雪竇山。蔣下令一定要保障好張的生活,因此那時張還有自己的廚師,每頓飯至少也有七八道菜。寧波靠海,因此張每頓必有一道海鮮烹制的主菜。
在奉化為張學良燒菜的家廚,是他幽禁前在西安金家巷官邸的崔師傅,蔣特意派專機將其從西安接到雪竇山,以保證張能吃到北方口味的飯菜。這種狀況一直保持到1940年,崔師傅年老退休,才換了其他廚子。
抗戰時期,張被秘密幽禁在湖南湘西。該地貧窮,交通不便,吃肉很成問題。為解決這個困難,張學良常常親自上山打獵。打回野味,廚子就將其做成張學良喜歡的菜肴,比如熘野鴨片、酸辣野雞片、香酥斑鳩、黃燜田雞、紅燒野鴨、椒鹽兔片等。
其實湖南湘西自古就有做野味的歷史,這一點在屈原楚辭《招魂》中就能看出來。《招魂》中的“胹鱉炮羔,有柘漿些”、“鵠臇騰鳧,煎鴻鸧些”寫的都是野味。按照郭沫若的解釋,前一道菜就是紅燒甲魚和叉燒羊羔拌甜面醬,后一道則是煮天鵝、燴水鴨。
我曾經在20世紀80年代初打過斑鳩,打到后用自家的泡椒和冬筍來爆炒。我先將斑鳩洗凈切塊,然后碼上鹽、料酒、水豆粉腌制。豬油燒至六成熱時下斑鳩,炒至八成熟,下冬筍、泡椒、姜蒜片、豆瓣混炒,再下骨頭湯,然后蓋鍋蓋燜煨,最后加幾滴白酒、少許蒜苗,勾芡起鍋,鮮香無比。
也正是在湘西幽禁的那段日子,張學良養成了用豆豉下飯的習慣。在湖南湘西、四川、貴州等地,豆豉是家家戶戶必備的下飯之物。現在豆豉也逐漸推廣開來,比如舉國上下都知道的老干媽豆豉。
隨著戰事的變化,張學良也從湘西轉移到貴州修文深山中的陽明洞。在那里,張學良不得不在山洞內生活,靠油燈看書。在這樣惡劣的生活條件下,他身體沒有被拖垮,除了精神上的達觀,也和他愛吃野味、野菜有關。
在住處附近,張學良偶然發現樹上有黑木耳,又嫩又脆,就常常親自去采,回來做菜。自己吃不完,還給隨從。采來的木耳,他喜歡用當地的小蔥小蒜拌著吃,或素炒,或燉野味。有條件時也來炒木樨肉。
木樨肉是用豬肉、木耳、雞蛋炒制的。木樨又稱桂花,因為雞蛋的顏色像桂花,所以雞蛋炒飯又叫桂花炒飯。
在貴州的幾年里,張學良愛好釣魚,常把釣來的魚讓廚師紅燒、清燉。
而趙四小姐結合了當地的烹飪手法,創制了一道拿手菜——豆腐煮魚。她把張學良釣來的小魚去鱗、除內臟、切段,入油鍋烹炸。用魚頭、魚尾和豆腐一起煨成鮮湯,然后將炸好的魚段放入湯中,再放入筍片、木耳,煮成雪白、鮮美的魚湯。
對于這道菜,1946年在貴州桐梓縣任縣長的趙季恒曾有記述:一次趙季恒與黃團長前去拜訪張學良,張留兩位客人吃飯,當時準備的是少帥家鄉的酸菜水餃。飯菜已備,趙四小姐突然提議再加一道豆腐燉魚。可當時家里并沒有魚,只見張學良取出夫人于鳳至從美國為他買的套筒魚竿,邀兩位客人到家附近的河邊去釣魚。趙季恒回憶說,張學良釣技非凡,一會兒就釣上來四五條一尺上下的大魚。回家后,趙四小姐將釣來的魚拿進廚房,十幾分鐘就端上來一盆熱氣騰騰的豆腐燉魚。客人嘗后,大聲叫絕。
張學良在貴州幽禁的時候曾輾轉多地,在息烽時他對當地蔬菜產生了感情。尤其是當地的臭豆腐,后來成為他每餐必備的小菜。這里讓他后來念念不忘的還有當地的豆腐,即用當地的小黃豆和當地的溪水做成的豆腐,白嫩而富有彈性。
南方人愛吃辣,但各地的辣又有分別:湖南菜是鮮辣,四川菜是麻辣,貴州菜是酸辣。
貴州菜的酸不是醋酸,而是果酸,是當地一種毛辣果產生的酸。山民用毛辣果和木姜籽與酒釀一起放在壇子里發酵而成。貴州著名的酸湯魚用的就是這種果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