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
今天說胰子恐怕知道的人不多了,說豬胰子聽著就更匪夷所思了。但僅幾十年前,在我幼童的年月,豬胰子是城市家家戶戶必備之物,鄉村之家還沒那么普及呢!
胰子類似今天洗手的香皂,用豬的胰臟、堿、豆粉、香料熬制而成。胰臟的功能是解油,吃的油膩胰臟就辛苦,就要多分泌各種酶幫助消化。古人發現了這些,廢物利用,制成“澡豆”。至少在唐代,孫思邈就在《千金要方》有了記載,使澡豆走入千家萬戶。
胰子灰白色,乒乓球大小,攥在手中溜滑,洗手的稍不留意就會滑落,所以也有人稱之“胰球”。這種胰球五十多年前大約一毛錢兩個,我清晰地記得剛上小學時,母親給了我一毛錢,讓我下樓隔著家后面的鐵絲網從游商手中買過兩個。那是我最初的購物經歷,很興奮很有成就感。
與胰子時代并行的還有肥皂,又長又黃,上面凸起有字,應該是品牌,叫固本叫燈塔。用的時候一掰為二,斷茬如犬牙交錯,講究些就用菜刀切開。每次新肥皂用來洗衣痛快,但母親總是讓把它先放在窗臺曬幾天,使之變硬,用著節省。
香皂在那個年月算奢侈品,母親最喜茉莉花香型,還有檀香型的。香皂清末之后才普遍傳入中國,民國的時候很是時髦,稱之洋胰子,算是入鄉隨俗,隨中國人叫。老人稱洋胰子,小資調的稱洋皂,以洋字打頭的外來百貨很多,直到文革爆發,在批判崇洋媚外的聲討聲中,洋字漸漸聲弱,最終與胰子一同銷聲匿跡,直到近些年的復古之風刮起,胰子偶爾露一下崢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