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紅
由于地域和飲食習慣的不同,我國居民在主食攝入上存在較大差別,甚至漸漸顯現兩個極端。西北人嗜面的飲食習慣,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營養攝入的不均衡。
相比較西北人,南方人的主食攝入量少些,但也十分單一,幾乎頓頓吃大米。甚至對一些人來說,一天不吃大米,就等于這一天沒吃飯,有時換換花樣,也不外乎廣東腸粉、湖南米線、桂林米粉等,仍是大米制品。
此外,在部分相對封閉、物產不夠豐饒的地區,人們至今還會用各種方法制作主食類菜肴,如釀皮、米皮、涼粉、烤麩等,蔬果肉蛋攝入嚴重不足。主食吃太多且單一,就容易因維生素、微量元素缺乏,脂肪堆積過多,導致糖尿病、高血壓、脂肪肝等慢性病的高發。
與西北地區主食攝入過多不同,近20年來,我國居民主食的整體消費明顯下降,2002年谷類攝入比1982年和1992年分別下降21%和10%,且這一下降趨勢仍在繼續。
導致這一現狀的原因是人們對主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誤解,認為它熱量高,吃多了會發胖、不健康。主食負責為身體提供碳水化合物,同時讓胃有足夠的飽腹感。如果一味追求低碳水化合物,身體很快就會感覺饑餓,讓人吃進更多,反而不利于控制體重。
食物不分好壞,產生什么效果關鍵在于如何吃。從合理攝入角度來看,人們每天攝入的主食應占攝入總能量的50%~65%,此外還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少點細精,多些粗雜。米面加工過細會損失大量營養,特別是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但由于口感更好,目前多數人的主食仍局限在精白米面。2016年發布的《中國成年居民粗雜糧攝入狀況》顯示,我國超過八成成年居民全谷物攝入不足。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一般人群每天應攝入谷薯類食物250~400克,其中全谷物和雜豆類50~150克,薯類50~100克,也就是說,粗雜糧應占主食的1/3左右。
重食材,輕做法。人們在選擇主食時,要多想想它是用什么做的,盡量讓三餐主食的食材豐富,而不是“早上吃饅頭,中午吃面條,晚上吃餃子”,看似換著花樣吃,實則沒有跳出面食的圈子。“最好的主食應該是不加糖的八寶粥,米、雜豆等全有,營養更豐富。”
小口吃飯,大口吃菜。過去資源匱乏,為了保證能量攝入,人們往往就著幾根咸菜就能吃下一大碗飯,逐漸養成了“大口吃飯、小口吃菜”的飲食習慣,這是十分不合理的。現代人應當提倡將菜做得清淡一些,一大口菜配著一小口飯吃,營養搭配才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