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吉林網編輯部
84歲的樊桂英,是吉林省通榆縣開通鎮的普通農民,不識字、沒文化,卻讓這個40口人的大家庭成為了“全國文明家庭”。言傳身教,悉心經營,扶貧幫困,崇德向善,在兒孫眼里,她不僅是主心骨,還是好榜樣。
“知識能使你增加一雙眼睛?!彪m然樊桂英不知道這句敘利亞諺語,但是她卻深知知識對于改變命運的重要性,她常說:“只要兒女有書讀,苦也是甜啊?!?/p>
1964年,樊桂英所在的內蒙古巴林左旗的村小關閉,14歲的大女兒張啟學不得不輟學。當時,生產隊找到樊桂英,有意讓張啟學當會計,但樊桂英琢磨著孩子太小,還應該繼續上學。于是樊桂英舉家搬到了300公里外的吉林省通榆縣向海鄉新興村,大女兒順利上了初中。
搬遷到通榆縣后,作為外來戶,樊桂英沒有土地,加之老伴體弱多病,還要供兒女上學,于是只要是能掙錢的活,無論是給人當瓦匠,還是當長工,樊桂英都會搶著去干。
看著母親辛苦操勞,懂事的孩子們就商量著輟學幫父母掙錢養家。樊桂英知道后將孩子們叫到一起,語重心長地說:“孩子們,相信我們的困難是暫時的,你們要好好讀書,用知識改變命運?!薄叭绻麤]有她老人家含辛茹苦,一家人的命運咋能改變?!贝笈畠簭垎W說。由于農村的學習環境有限,孩子們只能讀完初中。樊桂英聽說縣城里的學校好,可以讀高中讀大學,于是她又舉家搬到了通榆縣城的郊區。夏天賣西瓜,春秋打長工,冬季賣鞭炮,樊桂英千辛萬苦地供養子女上學讀書。
孩子們沒有辜負她,他們努力學習,互相督促,互相勉勵,不斷成長。如今老人的7個子女都成為了有文化、有知識的人,小兒子還獲得了研究生學歷。在這個兒孫滿堂的大家庭里,碩士學歷1人,本科學歷19人,??粕?人;全家共培養國家公務員9名(其中副處級干部1名,正科級干部3名),事業單位人員10名,軍官2名,個體工商業戶7名,在讀大學生3名。
樊桂英不識字、沒文化,但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農民,不僅將7個子女都培育成材,還用她的淳樸和善良影響了3代人。如今,40口人的大家庭和睦相處,晚輩尊重長輩,長輩關愛晚輩,事業上相互支持,生活上和諧互助,積極向上。
在一年一次的“家庭聯歡會”上,孩子們把一年的工作或學業成績向大家庭匯報,兒孫們熱鬧地圍聚在樊桂英老人的膝下。聚會的地方就是他們當年郊區的老宅院。孩子們說,這老宅院是感悟愛心的根據地,是傳播孝道的好課堂。
在老人家的影響下,兒孫們不負期望,在工作上個個是行家里手。大女兒是老組工干部,做事一絲不茍,多次被評為吉林省優秀組工干部、三八紅旗手,大女婿是一名優秀的檢查官;二女兒是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三女兒和小女兒都頗有經商頭腦,把生意做得紅紅火火;四女兒一家三口,都是國家公務員;大兒子是一名民政干部,大兒媳是一名醫生,夫妻雙雙救死扶傷,扶貧濟困;小兒子就職于政府機關,工作勤懇。孫輩們更是出類拔萃,全部接受了高等教育,現工作于市、縣各機關單位。其中,二女兒家的兒子、兒媳婦現就職于總裝備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過去我們日子苦,現在有能力了,就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樊桂英不僅說給子孫聽,也做給子孫看。在樊桂英的帶領下,這個大家庭熱心幫助他人的事例不勝枚舉。從通榆縣委組織部退休的大女兒多年來堅持做好事不留姓名,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她曾經在傍晚回家時救過一名突發心臟病的男子,但她既沒有留下姓名和電話,也沒有收下男子給她的感謝錢。小女兒一直在農村和社區工作,她不僅常常幫助老百姓解決問題,還長期資助了多名孤兒,孤兒親切地稱呼她為“干媽”。小兒子一直在關注和幫助那些因為貧困而上不起學的孩子們,他資助的一名貧困大學生,如今已在四平參加工作。多年來,全家長期資助了6名孤兒,并通過捐助、救濟、資助等方式,累計向社會捐獻資金達60余萬元。孫輩們也紛紛通過網絡、微信等新形式幫助有困難的人。
這個大家庭現在又有了一個新的舉措——“精準扶貧”。每年年初大家庭的成員,不管是兒女們,還是孫輩們,都紛紛主動捐款,交由大兒媳婦進行統一分配。通過這樣的形式,把錢整合起來,切實地為兩位貧困學生解決了一年的學雜費。
2014年,樊桂英家庭在4月和5月,先后被評為吉林省“十大最美家庭”和全國教子有方“最美家庭”。同年9月,樊桂英被吉林省委宣傳部、吉林省文明辦評為“吉林好人”。2015年10月樊桂英家庭被評選為第五屆全國孝老愛親道德模范。2016年12月12日,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表彰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樊桂英家庭被中央文明辦授予“全國文明家庭”榮譽稱號。
“‘全國文明家庭的稱號分量太重了,這是我們整個大家庭的榮耀,”已經懷孕6個多月的小兒媳關春艷對記者說,“我們要把榮譽化作動力,在母親的帶領下,把好家風傳承給下一代?!?/p>
(摘自中國吉林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