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晚報編輯部
66歲的張中華和63歲的肖學芳家住解放西路社區,兩人結為夫妻41年,一直恩愛和睦,是女兒女婿眼里的“標準父母”,是鄰居眼里的“天仙配”。愛情為何能保鮮這么多年?張中華說:“包容、諒解、陪伴、攙扶就是秘訣。”
張中華出生于1951年,17歲那年,他從家鄉隨唐鎮公社來到河南信陽當坦克兵。張中華的父親在他出生前就去世了,因為家境貧寒,他們兄弟4人和母親住在兩間茅草房里。
熱心的老鄉給張中華介紹對象,可讀過初中的張中華覺得,未來的媳婦還是要認識字,有點文化才好。
第二年,張中華收到了哥嫂的來信:家里已經商定好把同公社的姑娘肖學芳介紹給他,來信是為了征求他的意見。
肖學芳當時只有15歲,正在讀初中,但已是公社家喻戶曉的漂亮姑娘。她能歌善舞,作為文藝宣傳隊的隊員,經常到各生產隊演出。
張中華喜出望外,能娶到肖學芳當妻子,就像撿到了一塊黃金。
肖家為什么要把姑娘嫁給條件并不優越的張中華呢?
肖學芳說:“張中華還沒當兵時,在生產隊干活掙工分,挑糞、挑塘泥,都堆得尖尖的,他身體好,能吃苦,我爸就是看中了他這一點,不嫌他家里窮。”
心潮澎湃的張中華立即給肖學芳寫了一封信,寄信的那天他至今記得清清楚楚——1969年12月27日。“因為那個月對我來說有3件大事,一是我入黨了,二是寫信給肖學芳,三是接新兵。”張中華說。
在第一封信里,張中華就“斗膽”直接稱呼“親愛的學芳”,表達了自己的愛慕之情。
15歲的肖學芳雖然并不情愿太早確定終身,但家教甚嚴的她還是聽從了父母的安排。比起張中華熾熱的情感,她則表現得含蓄而矜持。
肖學芳回憶,第一封信里,張中華主要就是表達心情,寫得最多的詞語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海枯石爛不變心”之類。
“那時信寫得特別勤,一周至少兩封。有時發生點特別的事情就想和她講,隨時就寫。幾年下來上千封是有了,每封信都四五頁。”張中華笑著說。
白天沒時間,他就在晚上熄燈后,拿起手電躲在被子里寫信,而肖學芳則因為學習和工作忙,每兩周回一次信。
從1969年確定關系,到1974年張中華退伍,兩人書信來往有1000多封。令張中華遺憾的是,在后來的幾次搬家中,這些信件遺失了。
1971年,張中華回家探親,第一次正式登門拜見未來的岳父母。
張中華說:“當時她媽給我煮了5個荷包蛋,我就只吃了一個。說是吃雞蛋,其實是一種考驗。我們鄰居的兒子去未來岳母家,把所有雞蛋吃完了,結果婚事也就黃了。”
肖學芳笑著補充說:“如果把雞蛋吃完,就說明這個人吃獨食,不會心疼人,也不知道給心愛的姑娘留點。”
1976年6月6日,張中華與肖學芳領到了結婚證。
領證后的兩人正好趕上了唐鎮公社的第一次集體婚禮。
肖學芳回憶說:“因為當時提倡移風易俗,婚禮十分簡單。20多對新婚夫妻在唐鎮公社的禮堂排成兩隊,戴著大紅花,在領導的主持下拍了集體照,這樣就算結了婚。”
張中華退伍后,在公社當拖拉機手,肖學芳是赤腳醫生,兩人各自忙于工作,就連女兒出生后,也是抱到肖學芳娘家由孩子姥爺照看。夫妻倆一大早分頭出門,到天黑才能再見面。
兩人響應國家計劃生育號召,有了女兒之后就不再要第二個孩子了,一心撲在工作上。1980年,肖學芳被隨縣婦聯評為“三八紅旗手”。
農村的赤腳醫生也要負責為產婦接生,夜晚出診成了肖學芳的家常便飯。
由于產婦短時內還分娩不了,肖學芳就在產婦家中通宵照料,往往要累到天明才回家。這時,張中華也難以睡著,總是等到肖學芳回家后才安心。
張中華后來自謀職業,從事過放電影、修車的工作,從隨州輾轉來到襄陽定居。兩個人的生活無論是苦是甜,都攜手共度,肖學芳從不抱怨。
說起張中華的好,肖學芳動情地說:“以前條件差的時候,我們兩個人經常吃剩菜,剩菜不多,他就讓給我吃,自己吃白水泡飯,經常這樣。”
肖學芳的心臟不好,有時候半夜醒來感覺喘不過氣,張中華就耐心地幫她按摩,半夜兩點鐘出門給她買藥。
兩人也有偶爾意見不一致的時候,每當這時,張中華就到陽臺去抽支煙,或下樓轉一圈,避免和肖學芳發生正面沖突,等他回來,肖學芳氣也消了。“誰讓我是哥哥呢,我得讓著她。”張中華幽默地說。
張中華熱心助人,退休后常樓上樓下跑腿,幫社區的同志統計數據、填表。只要社區需要,他都會去當志愿者。
老兩口愛看電視新聞,常常從新聞中獲得知識、了解時代。看到文藝節目時,張中華還慫恿妻子起身跳上一段,他在一旁“配樂”。
對唯一的女兒,張中華也常教育她要盡心盡力做好本職工作,多為他人服務。女兒女婿是共產黨員,張中華說,女兒女婿回家后,3個人就能開個黨小組會了,要互相幫助,互相監督。
回顧41年的婚姻生活,張中華用現代時髦的話總結:夫妻間要“共享”,權利平等,有事多商量;“共尊”,包容禮讓、相互諒解;“共愛”,女干輕活,男干重活。
他還即興賦詩一首:“藍天白云最美,夫妻恩愛最深。鵲橋七夕搭成,老伴每天相隨。珍惜同行之路,快樂幸福一生。”
(摘自《襄陽晚報》2017年9月4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