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晚報編輯部
“多吃點水果。”生活中,你可能會經常聽到這句善意的提醒。不過,武漢市中醫醫院皮膚科專家朱立宏卻提出一個與眾不同的觀點:水果傷脾,事實上絕大多數人都不適宜多吃。
除了對水果養生的誤會,大家對許多中醫養生概念同樣誤解甚深,比如發現“上火”便如臨大敵,為了減肥不吃主食,甚至效仿歐美國家女性,產后不坐月子。中醫專家給你數數這些民間養生經中的誤區。
醫生往往建議糖尿病患者多吃蔬菜,達到果腹的目的。這是因為米飯和面食的主要成分為碳水化合物,攝入人體后會很快轉化為葡萄糖,而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胰島功能減退或喪失,這些葡萄糖無法被分解利用,反而成了危害糖尿病患者健康的“毒藥”。
然而,這一飲食理念卻衍生出另一極端。不少人認為主食只是用來填飽肚子、提供能量的,飲食中的營養都是從水果蔬菜中攝取的,這是對“多吃菜、少吃飯”最大的誤讀。
武漢市中醫醫院脾胃病科副主任醫師曾浩介紹,《黃帝內經》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這四句話是飲食養生的關鍵。“五谷”指稷(小米)、小麥(面)、稻(大米)、黍(粘黃米)和菽(豆類),它們才是人體必需的營養,而五果、五畜、五菜都是輔助。
許多女性以不吃五谷雜糧作為減肥手段,這其實是養生大忌。因為不吃主食直接傷害的就是人體的后天之本——脾胃。食物入胃,轉化為氣血供給人體所需,沒有五谷的供養,氣血何來?五谷是最佳的補氣補血食物,絕對不能不吃。
曾浩介紹,在新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平衡膳食寶塔”上,主食被設立為最重要的基座,建議每人每天攝入250~400克,即半斤到8兩左右,以保證人體的營養需求。
女演員產后復出時間,佟麗婭為6個月,楊穎為3個月,林心如僅為2個月。而在歐美國家,更是不存在坐月子一說,女性生完小孩就出來工作。
產后需要坐月子嗎?答案是肯定的。武漢市中醫醫院婦科主治醫師劉佳介紹,中醫認為,產婦分娩時因用力、出汗及大量失血,會造成氣血虧虛、抵抗力減弱,有“產后百骸空虛”之說。
許多在國外生活的中國女性感觸最深,不坐月子老得更快。不光是面容衰老,身體功能也會變差。劉佳介紹,臨床上許多女性生產或流產后,沒有好好坐月子,以致于日后常有頭暈、頭痛、腰酸背痛的癥狀,還可能出現月經不調、長黑斑、掉頭發、手足冰冷等問題。
“月子”不可不坐,但也不能只“坐”。家住漢口的陳女士去年生下了一個可愛的男孩,為了給她補身體,家里人每天換著花樣給她煲湯,雞湯、鴨湯、鴿子湯、排骨湯幾乎從未間斷,陳女士則足不出戶,能躺著絕不坐著。上周,陳女士持續高燒,在武漢市中醫醫院查出膽囊炎、重度脂肪肝、糖尿病等疾病。醫生告訴她,這些病都和她“坐月子”不當有關。
劉佳介紹,女性產后可適當補身體,但不宜過度。并且,生活起居上應注意不碰冷水、不吹冷風、不提重物,同時注意陰部、肛門的清潔,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充足的睡眠。傳統“坐月子”要求不洗頭不洗澡,這是不科學的,建議產婦溫水淋浴,洗完澡立即擦干身體吹干頭發。
27歲的小曹來自羅田,因為臉上出痘痘飽受困擾,前不久她來到武漢市中醫醫院向皮膚科專家朱立宏求助,不料朱主任給出一個令她十分意外的建議:不要吃水果。
事實上在朱立宏門診,收到這一提醒的患者不在少數。朱立宏解釋,這是因為患者平均每10人就有8個便溏,寒濕體質者占到絕大多數,而水果當中80%偏寒性,多吃對健康不利。
中國人對水果的推崇,受西方文化影響甚深。朱立宏介紹,因西方人的膳食以各種肉類、奶制品為主,蔬菜很少,西方人一直呼吁通過多吃水果來補充維生素,使身體更健康。然而,中國人的餐桌上向來不缺少蔬菜,而且水果蔬菜雖同樣富含維生素,但從中醫角度來說卻是兩種不同偏性的食物。
朱立宏說,蔬菜經過烹飪加工,性質趨于溫和,而水果則屬于生冷食物。很多年輕人長痤瘡,老人孩子出濕疹,都和過多食用水果有關,濕氣蓄積在體內發散不出去,形成一汪汪小水泡。張仲景在《金匱要略》里記載,“果子生食生瘡”,直指水果易導致各種瘡癤問題。
此外,水果吃多了傷脾,而脾胃為后天之本,食用水果過多除了易生皮膚瘡癤以外,還會帶來很多遠期隱患。孫思邈指出,“老人所以多疾,皆由少時多春夏取涼過多,飲食太冷”。意思是,老年人疾病多,多因年少時在春夏季節飲食過冷。
那么,寒濕體質有什么樣的表現,應如何調理脾胃呢?朱立宏介紹,濕氣重的典型表現是大便稀軟、次數多,容易腹脹,解決方法是燒菜時加一些生姜、花椒等溫燥的調料,平時多喝普洱茶、紅茶,也可以將薏仁炒熟后再煮薏仁紅豆粥。
53歲的瞿女士是朱立宏的老病號,目前正在治療脫發。上周,她到朱立宏的門診復查,卻道出一個新問題。
原來,前段時間瞿女士咽痛厲害,以為自己上火了,她每天煮綠豆湯“瀉火”,不料接著就開始拉肚子。上周氣溫驟降,瞿女士感覺自己身上一陣熱一陣冷,非常不是滋味。
朱立宏說,盲目“瀉火”是不少人的養生誤區。“火”分為實火和虛火,年輕人大部分為實火,表現為上邊口干、口苦、咽痛,下邊大便干結、小便黃,這種情況下可適當吃一點西瓜、苦瓜,喝一點綠豆湯“瀉火”。
像瞿女士這樣的中老年人,則絕大多數為虛火,表現為“外熱內寒”或“上熱下寒”。“外熱內寒”指體表熱、心里涼,患者身上冒著汗,還想喝熱水。“上熱下寒”指上面口干咽痛,下面大便稀軟,患者手腳冰涼,容易痛經。這一類情況應養津液、血液,以補的方式滋陰降火,而盲目瀉火則會導致陰陽兩虛,既怕冷又怕熱,體質越來越差。
即便是實火,也不宜用力過猛。朱立宏說,中醫認為寒主收引,火性發散,說的是寒邪容易向內進展,傷及骨骼和內臟,不僅遷延難愈,而且破壞力巨大。與之相比,火氣傷人不深,來得快去得也快,不足為患。然而,人們卻常常熱衷于“瀉火”,不注意祛濕。這是因為“火”傷人后,身體的不適馬上就可以感受到,而濕邪傷人于無形,往往到難以收拾的地步才表現出癥狀。
朱立宏介紹,隨著生活水平提高,許多人體力勞動減少,生冷飲食增多,導致盛世多虛、盛世多濕、盛世多寒。這種情況下,尤其不提倡輕易“瀉火”,做耗損陽氣的事情。
(摘自《武漢晚報》2017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