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晚報編輯部
每一位熱愛生活都希望自己健康長壽,但養生保健的知識又多又復雜,有的堅持起來困難重重,有的實踐起來很是麻煩。那么,有沒有簡單一點的養生理念呢?針對最近網上流傳很廣的“5個長壽微條件”,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的中西醫結合養生專家為大家一一解讀。
人體有最低健康體重標準
《美國醫學會會刊》刊登的一項研究表面,總體而言,身體微胖者比體重正常者或過于肥胖者更長壽。這項研究時間跨度近20年,涉及體重與死亡危險問題。結果發現,與BMI(身體質量指數)正常的人群相比,BMI大于正常值但低于30的人群死亡概率更小。多項研究得出的結論驚人一致,微胖人群各種原因死亡率比體重正常人群低6%。然而,肥胖者(BMI大約30)的情況則更加糟糕,其各種原因死亡率反而比體重正常人群高18%。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張永文介紹說,在追求身材苗條的今天,很多人盲目減重,并不是越瘦就越健康,消瘦會帶來一系列不良后果,如體瘦者耐受寒冷和抗疲勞的能力較差,且抵抗力低容易得病。
人體有個最低健康體重標準,即“最低健康體重(千克)=18.5×身高(米)的平方”。例如,身高1.8米的人最低健康體重就應該是60千克,因此身高1.8米的人,體重不應低于60千克。如果不運動不減肥,體重卻莫名下降10%,必須引起重視,盡快查明原因。
多到大自然里做深呼吸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脾胃病科主任孫剛表示,微涼不是寒涼,是一種人體感覺比較舒適的溫度。比如飲食上提倡低溫烹調,應以蒸、煮等烹調為主,能最大程度保留食物營養;煎炒、油炸等高溫烹調,不僅會造成維生素等營養元素的大量損失,還可能生成致癌物。另一方面,長期吃燙食,可能燙傷食道黏膜,誘發食道癌。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治未病中心失眠門診博士楊曉輝中醫師介紹,室溫較低時,褪黑激素分泌最旺盛。這種激素又被稱作睡眠激素,它能有效調節人體內分泌系統的工作,增強免疫力。多到大自然的環境里做深呼吸,那里的溫度一般也屬于微涼的溫度,這樣可以調節呼吸系統功能。
少食多餐不宜過飽
微餓的養生理念是不提倡吃得過飽,也不提倡經常讓自己餓著。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治未病中心夏公旭副主任中醫師介紹說,很多上班族由于時間匆忙,經常來不及吃早餐,覺得“反正也不餓,沒關系”。等到忙完了,餓得不行了才去大吃一頓。時間久了,這些人的身體會每況愈下,胃腸道疾病、內分泌疾病等接踵而至。食物在胃內的停留時間為4~5個小時,當我們感到饑餓的時候,胃里的食物其實早已排空,但此時胃液還是會對胃黏膜進行“消化”,進而容易引起胃炎和消化性潰瘍。此外,經常饑不進食,還會引發低血糖,嚴重的會引起昏迷。
那么,怎樣飲食最科學呢?古人早已給出了答案,元代著名食療保健專家忽思慧所著的《飲膳正要》里寫道:“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不餓的時候就補充些營養和能量,做到少食多餐,不要等餓得不行了、渴得不行了再大吃大喝,給健康埋下隱患。
不良生活方式易致體質濕熱
如今健身越來越流行,“請人吃飯不如請人出汗”似乎成了健康生活方式的經典語句,但是出汗太多也不利健康。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過度排汗會造成心氣不足,進而出現心慌、乏力等癥狀。
夏公旭介紹說,有的人動一動則大汗淋漓。這主要是因為濕熱體質和氣虛體質所致。濕熱體質的人面部和鼻尖總是油光發亮,易生粉刺、瘡癤,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里有異味,大便經常不舒服,小便甚至有發熱感,尿色發黃,女性常帶下色黃,男性陰囊總是潮濕多汗。平時有喝酒、抽煙和熬夜不良生活方式的市民,很容易出現濕熱體質,特別容易出汗,而且脾氣會比較暴躁,多見于青壯年。
氣虛出汗的患者多見于中老年。在白天不活動或輕微活動的情況下,常汗出不止一般是氣虛的表現。此類人常有身體虛弱、說話語聲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點。這類人可在中醫師的指導下,選擇中醫調理緩解氣虛癥狀。
以寬松的心情度過每一天
楊曉輝表示,有的人不健康的原因之一就是情緒不健康,根源之一是看似聰明而太執著、太計較,很多人都聽過“難得糊涂”這句話,能做到的人卻很少。微愚的本意是心胸豁達,不是真的“愚”,而是一種大智慧。縱觀古今中外,凡是有作為的人,都是心胸豁達、從容淡泊的人。
曾國藩有一句家訓“花未全開月未圓”,主張要為養心留有余地。弦不能繃得太緊,太緊易斷,不偏執,不極端,以寬松的心情度過每一天。此外,享年98歲的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也是一生淡泊名利,處事泰然。希望大家在從容與寬容中享受健康,在淡然與清凈里品味長壽。
(摘自《西安晚報》2017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