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彼德
“抒寫記憶中的恐懼”,這是羅馬尼亞裔德國女作家赫塔·穆勒(1953- )的自白。她因其作品“具有詩歌的凝練和散文的率直,描繪出了一幅底層社會的眾生相”,榮獲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
赫塔·穆勒的經歷很特別:雖然出生在羅馬尼亞,卻是個德國后裔;雖然三十二歲就移民德國,但寫作的題材卻是在羅馬尼亞集權統治下的那段經歷。她說:“我相信世界上有種文學,某種自傳式的文學,既與極端事件同時發生,也跟作者的生命平行地發生。”散文詩《赤足二月》就是這樣的作品。它記錄了一次探監,“這是朋友剛死的時候”。她是坐火車去的:“漫長的旅途猶如一條軌道”,加上后半句:“這是當局的鐵器”,便引伸出一個事件或一場審訊,產生了并列同時性:朋友也是這樣去的,然而,卻被拷打(“只是頷骨被打碎了”),被審訊(“只是目光被審訊的冰冷僵凍”),被定罪(“只是信件和詩歌赤裸,任人嘲笑”)。“抵達時是冬天,人地生疏”是作者的感受;“樹木修剪過了,二月好冷”是朋友的命運。至于囚室的樣貌,僅以一扇“齊街沿高的窗子”來概括;環境的惡劣,則用“腳趾微屈”去感受,可說是精省至極又一語中的。“問鳥兒哪來的這般堅強”,反襯出陷于絕境的朋友的堅貞。
沒水,沒火,沒有繩子。思想的細白嫩芽,無需動手去碰。
再惡劣的環境,再致命的打擊,也摧垮不了思想者的思想,這是人之為人的根本,是區別一切動物的標志,也是我們這個星球的希望。
正如《世界小說評論》所言,赫塔·穆勒的作品是清靈詩意與絕望美學的統一體,“她用自己獨特的風格,把文字化作散文詩,詩歌與描寫恐懼的細節發生碰撞,產生的隱喻效果動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