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劉曦 吳兆峰
貝耶勒基金會博物館
—— 一個為感而生的地方
翻譯:劉曦 吳兆峰
貝耶勒基金會博物館是一個現當代藝術博物館,它被認為是全球最美的博物館之一。其創始人希望它是一個開放的、有活力的并且能喚起廣大觀眾對藝術欣賞的博物館。同時,它還是一個促進藝術教育和人際交往的博物館。本文回顧并簡述了貝耶勒基金會及其博物館的創建歷史。
貝耶勒基金會(博物館),歷史,藝術教育

1 貝耶勒基金會博物館外景

2 貝耶勒基金會博物館內景
貝耶勒基金會博物館(The Fondation Beyeler)的創始人是恩斯特和希爾迪·貝耶勒(Ernst and Hildy Beyeler)夫婦。他們對這個博物館有著一個很清晰的愿景,希望它是一個開放的、有活力的并且能喚起廣大觀眾對藝術欣賞的熱愛的博物館。同時,它還是一個促進文化教育和人際交往的博物館。如今,貝耶勒基金會博物館成為瑞士最受歡迎的藝術博物館,并且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藝術博物館之一。
貝耶勒博物館是一座著名的現當代藝術博物館,全年365天開放。它被認為是全球最美的博物館之一。館中展出的19世紀、20世紀和21世紀著名藝術家的作品使博物館贏得了國際聲譽。貝耶勒博物館成功的關鍵在于它重視參觀者在邂逅藝術和自然時的個人感官體驗。
它坐落于一座英式公園中,那里有歷史悠久的別墅、老樹和睡蓮池。這座博物館由獲獎意大利建筑師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設計。他的設計雅致,將博物館融入文化景觀中,使得觀眾身在其中就能看到公園、玉米地、牧牛、牧羊,還有黑森林山麓、葡萄園等美景。館內寬敞的房間與最美麗的自然光線相交融,盡情地展現著藝術品的美好,就像是處在一個天然的溫室中,讓你駐足,供你品鑒。它以一種獨特、和諧的方式將自然、藝術和建筑融為一體。
貝耶勒博物館向廣大的藝術愛好者展現高品質的藝術,并試圖吸引更多年輕人,這對創始人恩斯特和希爾迪·貝耶勒夫婦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也正是出于這個原因,他們在1982年成立了貝耶勒基金會(Beyeler Stifung),但在1997年才在他們的家鄉巴塞爾里恩(Riehen)附近開放貝耶勒博物館。他們把自己有價值的藏品都捐給了博物館,并出資讓建筑師倫佐·皮亞諾設計這座著名博物館來收藏它們。自從創始人去世后,貝耶勒博物館由董事會負責監督、漢斯約格·魏斯(Hansj?rg Wyss)擔任主管。2008年以來,山姆·凱勒(Sam Keller)一直擔任貝耶勒博物館的負責人。最近,貝耶勒基金會收購了附近的艾斯林-韋伯公園(Iselin-Weber-Park),并計劃由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擔任建筑師來擴建貝耶勒博物館。
恩斯特和希爾迪·貝耶勒的早年生活根本沒有任何預兆顯示他們日后會成為杰出的藝術品交易商。是偶然的機會成就了他們。學生時代的恩斯特·貝耶勒在奧斯卡·施洛斯(Oskar Schloss)的印刷和古物書店找到了一份工作,這段時間對于他來說是成長期。奧斯卡·施洛斯在晚上工作期間,總會不經意地將他的員工引入文學、哲學、藝術的領域當中。
1945年,恩斯特·貝耶勒在他的雇主去世之后接管了這個債務纏身的書店。之后,他不斷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圖形藝術上,比如霍諾·道米爾(Honoré Daumier)的石版畫,還有亨利·德·圖盧茲-羅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或日本的木版畫。1947年,“恩斯特·貝耶勒”的名字被加在了這個書店上,并在1952年更名為“貝耶勒畫廊”(Galerie Beyeler)。這個時候,一份特殊的職業已然奠定。
持續增長的業績讓人嘖嘖稱奇。毫無疑問,最初貝耶勒畫廊在藝術史學家和博物館學家格奧爾·施密特(Georg Schmidt)的影響下,非常明確地專注于德國藝術,最為重要的表現主義畫家的作品都在這里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如凱綏·珂勒惠支(K?the Kollwitz)、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亞歷山大·馮·賈倫斯基(Alexej von Jawlensky),另外還有一些19世紀和20世紀法國平面藝術的杰作。起初,館中展出的作品來自當代和當地的藝術家,甚至包括一些朋友的作品。

貝耶勒的目標是成為藝術界的領軍人物之一,因此他大膽地追隨自己的信念。在選擇和藝術品質之間確立了一個不可妥協的標準。在他看來,藝術應該是實質性的,是一種持久的快樂之源,它也應該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對于獨特的、能持續讓人感到愉悅的藝術的偏愛很早就已經顯現出來。
20世紀50年代,各大畫廊擴張的野心已顯而易見,與此同時,法國繪畫的基調也愈顯突出。他們根據一個簡單的經驗法則來進行藝術交易,那就是每賣出一件作品就會同時收購兩件新的作品。恩斯特·貝耶勒也因此開始了他更為頻繁的旅行。慕尼黑(Munich)、斯圖加特(Stuttgart)、科隆(Cologne),還有巴黎(Paris),都是他的主要目的地。他還定期參加更多的倫敦拍賣活動。而在巴塞爾,希爾迪·貝耶勒管理財務和少數員工。到20世紀50年代末,畫廊已經不再只供業內人士觀賞,除了當地的客戶以外,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從巴黎繞道來到這里參加畫廊有名的夏日展。《現代藝術大師》(Ma?tres de l'art moderne (1955—1958))目錄系列可以證實這一點。
隨著業務范圍逐漸擴大到北美地區,恩斯特·貝耶勒與匹茲堡的G.大衛·湯普森(G. David Thompson)會面。此人最初是貝耶勒的客戶,后來又將他著名的現代藝術品收藏出售給了貝耶勒,他是業內眾所周知的難以捉摸的收藏家,并在藝術界中備受關注。在收購他的藏品時,恩斯特·貝耶勒贏得了紐約著名畫廊的尊重。然后,他將整套湯普森系列作品賣給了其他博物館,這一刻,貝耶勒就為博物館的開館奠定了堅實基礎。貝耶勒在杜塞爾多夫(Düsseldorf)放置了一組克萊(Klee)的作品,在蘇黎世(Zurich)專門為賈科梅蒂(Giacometti)雕塑作品成立了賈科梅蒂基金會(Giacometti Foundation),他因此受到極大稱贊。作為藝術品經銷商的貝耶勒在他自己的收藏成形之前,就已經證明了他作為博物館館長的資格。作為藝術品交易的經紀人,恩斯特·貝耶勒成為許多博物館的摯友。后來,他為許多展覽提供了動力和支持。
盡管他現在名聲大噪,但他并沒有忘記平凡的開始。對藝術作品的高品質追求依舊是最重要的。他慷慨地與他的客戶、游客還有后來的博物館工作人員分享著他對藝術作品的熱愛。他從不忽視本質、自然、內在平衡、政治以及生態特點。這座城市的嘈雜與喧囂從來沒有進入博物館展廳,在這里,有著讓藝術成為中心的原始的謙遜。

3-4 貝耶勒基金會博物館展廳
恩斯特和希爾迪·貝耶勒在50多年的時間里收集了一系列的經典現代主義精品,這些作品的價值與作為成功的畫廊老板的價值不相上下。這些收藏在1982年成為博物館藏品,并于1989年在馬德里(Madrid)索菲亞中心(the Centro de Arte Reina Sofía)首次公開展出。它們贏得了國際贊譽,并且這對收藏家夫婦繼續精心地計劃擴大展覽規模。
基金會標志著建造博物館的想法的誕生。于是,恩斯特·貝耶勒不斷地尋找合適的地方,并最終將博物館選址定在了他的家鄉里恩,伯爾沃別墅(Villa Berower)的庭院,這里為人們提供了與自然接觸的機會,似乎這一切都是為了建造一座能夠協調統一建筑、藝術和自然的博物館。貝耶勒委任倫佐·皮亞諾來建造貝耶勒基金會博物館。博物館在1997年10月18日對公眾開放。
恩斯特·貝耶勒擔任貝耶勒基金會的負責人直至2003年克里斯托夫·維塔利(Christoph Vitali)接手,然后由山姆·凱勒(Sam Keller)在2008年接手管理博物館至今。在恩斯特妻子去世后兩年,恩斯特·貝耶勒于2010年離世。
貝耶勒基金會的宗旨是通過經營博物館讓公眾能夠接觸藝術作品,喚醒并培養年輕人對藝術的興趣。
貝耶勒基金會博物館是一家私人博物館。自1997年開放以來,該博物館憑借出色的展覽獲得了世界的認可,并且吸引了眾多年輕的參觀者。恩斯特和希爾迪·貝耶勒秉承對藝術和藝術教育非凡的承諾,為博物館發展建立了堅實的基礎。今天,博物館的參觀者、公眾贊助商、合作伙伴、基金會和贊助者都在履行這樣的承諾。正是基于這些原因,貝耶勒才能夠繼續提供吸引國內外廣泛關注的高水準展覽。
參考資料:
https://www.fondationbeyeler.ch/
The Fondation Beyeler — A Place for All the Senses
Translated by: Liu Xi Wu Zhaofeng
The Foundation Beyeler is a museum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which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world’s most beautiful museums. Its founders expect it to be an open, active museum that inspires the appreciation for art in a wide audience. Meanwhile, it promotes both art education and interpersonal encounters. This article retrospects and briefly relates the history of the birth of the museum.
The Foundation Beyeler, history, art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