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2017年9月,美國以伊朗堅持發展彈道導彈為由,多次揚言將不承認多國達成的伊朗核協議,而伊朗爭鋒相對威脅將重啟核計劃,波斯灣局勢隨時可能發生逆轉。人們不禁好奇究竟是什么導彈武器讓美國如此忌憚而不惜違背當初承諾呢?外界普遍認為,主要是從2016年開始以“霍拉姆沙赫爾”導彈為代表的伊朗中程彈道導彈計劃取得重大突破,對歐洲和以色列構成了重大威脅。那么,伊朗中程導彈發展水平如何?其發展方向又如何呢?
伊朗中程彈道導彈的發展
雖然伊朗很早就開始發展彈道導彈,但是其真正對西方構成威脅的中程彈道導彈近幾年才開始形成戰斗力,特別是2016年以來,新型中程彈道導彈的出現使其具有了一定遠程打擊能力,這也是美國等西方國家近年對伊態度發生轉變的重要原因。
射程突破的“流星” 伊朗首個具備中程射程的彈道導彈型號是“流星”3,而有關“流星”3的報道最早出現在1986年,當時伊朗正在計劃研制一種新型中程彈道導彈,使用液體推進劑。而“流星”3的研制工作真正始于1993年,裝配和測試由位于德黑蘭的赫爾馬特導彈基地實施,導彈發動機和燃料艙則由一個大型地下工廠生產。由于從國外引進了發動機技術,因此“流星”3開發進程相當快。1997年12月15日,美國偵察衛星在位于德黑蘭南部沙希德的赫爾馬特工業集團上空發現導彈發動機測試時所發出的熱信號特征。這是當年伊朗對新發動機進行的第8次測試,其測試監控設備由俄羅斯運載火箭發動機生產商——俄勞動科學生產聯合體提供。“流星”3導彈的首次發射試驗在1998年完成,當時射程達到1 300千米,這使伊朗首次邁入中程導彈國家之列,并開始對歐洲構成威脅。同年9月,伊朗在德黑蘭舉行的閱兵式上公開展示了2枚“流星”3導彈。2003年7月,伊朗完成“流星”3導彈的最后測試,并開始列裝伊斯蘭革命衛隊,擔負戰備值班任務。

2004年伊朗通過改進發動機和燃料發展了新的“流星”3B導彈,亦稱“流星”3M。導彈擁有瓶頸形頭部,據稱載荷700千克,射程達到1 800千米。此后該型導彈不斷改進,推出了不同的型號。“流星”3B的改進型“力量”在2007年9月的伊朗閱兵式上公開展示,該型導彈有E、F等多種改型,甚至包括一款被稱為Emad的末制導型,但是該導彈由于仍然使用較落后的發動機,推力非常有限,而增加燃料只能延長導彈儲箱,使導彈整體變長,而且燃料需要射前加注,作戰反應性較差。為此伊朗在改進“流星”3的同時,開始發展采用固體火箭技術的“泥石”2中程彈道導彈。
異軍突起的“泥石” 伊朗的固體火箭技術最早源于遠程火箭彈,以后通過引進和消化逐漸掌握了較大型固體火箭發動機技術。2000年左右,伊朗開始研制近程固體彈道導彈“征服者”101和“征服者”110,兩型固體發動機均在2005年完成開發,名稱中的101和110可能分別指各自發動機噴嘴的直徑。以后又在引進技術的基礎上發展了兩級固體彈道導彈“泥石”2。2008年11月伊朗媒體透露伊朗發展了一種被稱為“泥石”110的固體燃料導彈,而在2009年報道時其又被稱為“泥石”2。2009年5月20日伊朗電視臺首次播出了伊朗成功發射“泥石”2導彈的畫面。伊朗當天也公開宣布,伊朗成功發射1枚射程約為2 000千米的“泥石”2型彈道導彈。該導彈使用新型復合固體推進劑,具備高速、高精度,并可使用“流星”系列導彈的陸地機動運輸-起豎-發射裝置。由于此前伊朗的彈道導彈均為單級型,“泥石”2采用的兩級火箭技術對伊朗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也意味著伊朗開始具備研制遠程彈道導彈的能力。此后“泥石”2導彈僅在閱兵中出現,試驗飛行報道逐漸減少,外界估計伊朗的固體導彈發展計劃遭遇技術瓶頸,并可能由于2011年11月發生重大事故而導致相關工作長期停滯。

突飛猛進的“霍拉姆沙赫爾” 從2016年年初,美國和以色列情報部門發現,伊朗試射了某型中程彈道導彈,但彈道特征與以往發現的“流星”3和“泥石”2不同,于是懷疑伊朗正在開發新型中程導彈,直到2017年9月22日伊朗紀念兩伊戰爭爆發37周年的閱兵式上謎底才解開。此次閱兵伊朗展示了被稱為“霍拉姆沙赫爾”的新型導彈,這種導彈外觀與以往的任何導彈差別很大,不存在繼承的可能。所謂“霍拉姆沙赫爾”是兩伊戰爭中伊朗首先阻擊伊拉克軍隊并反復爭奪的城市,被伊稱為“英雄之城”。很快伊朗國家電視臺公開播出了“霍拉姆沙赫爾”彈道導彈試驗發射的影像。該導彈射程據稱可將以色列和歐洲大部分領土都覆蓋在內。由于該型導彈直徑大、長度小,推測發動機功率較大,因此被稱為伊朗研發的第三代導彈武器。至此,伊朗中程彈道導彈已經形成了新的體系,并具備了向洲際導彈發展的潛力。
伊朗中程彈道導彈的現狀
伊朗的導彈計劃層出不窮,型號繁多,但總的來看,伊朗中程彈道導彈主要包括“流星”3、“泥石”2和“霍拉姆沙赫爾”等三個系列。

“流星”3系列 “流星”3導彈長16米,彈徑1.35米,最大發射重量16噸,燃燒時間110秒,最大推力13噸,有效載荷1 200千克,可攜帶重760~1 158千克的彈頭,最大射程1 300千米。該導彈采用慣性導航,圓概率誤差190米。流星”3的發展型“流星”3A的主要變化是彈頭采用圓錐形,“流星”3B擁有瓶頸形頭部。以后,外界猜測伊朗發展了射程更遠的“流星”4導彈,但遭到伊朗否認,而西方關于“流星”4是導彈還是運載火箭存在分歧,但是從“流星”3的發動機推力和結構設計看,這種導彈發展潛力有限。

“泥石”2系列 “泥石”2導彈為兩級地對地固體燃料導彈,射程超過2 000千米。導彈總重量26噸,長19米,直徑約1.4米,彈頭重量約為1噸。與此前的中程導彈型號“流星”3相比,“泥石”2的性能有較大提高。這主要表現在:首先是反應能力提高,前者在發射架上的起豎時間為數小時,而后者大幅縮短至30分;其次是生存能力提高,前者雖然可進行公路機動,但由于采用液體推進劑,可靠性差,影響機動性,后者采用固體推進劑,不需提前加注,且可靠性較高,機動性好,方便作戰使用;其三是命中精度提高,前者命中精度最高為1 000米,后者命中精度估計可達350米。伊朗官方宣稱,“泥石”2還使用了反雷達裝置,可以使該導彈成功躲避敵方防空導彈的攔截。但由于導彈長度較大,難以用6軸TEL發射車運載,只能使用造型高大的半掛車作為“泥石”2的運載平臺。“泥石”2導彈若從伊朗西部地區發射,可將北約部署在希臘、土耳其的軍事基地乃至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北約南歐司令部納入打擊范圍。有消息稱,伊朗曾在“泥石”2基礎上繼續研制射程更遠的三級型導彈,但由于事故造成計劃中斷。

“霍拉姆沙赫爾” “霍拉姆沙赫爾”導彈可攜帶800千克載荷達到2 000千米射程,導彈直徑超過1.5米,總長不到12米,外觀尺寸比伊朗其它中程導彈要小。從總體設計來看,“霍拉姆沙赫爾”與伊朗其它彈道導彈有很大不同。首先,彈體總體較為完整。該導彈取消了彈體尾部的穩定翼,這在伊朗導彈中較為少見,這表明導彈采用了更先進的穩定與控制技術。其次,彈頭空間更大。外界根據彈頭頭錐看,估計速度超過了15馬赫,而且彈頭簡單的圓錐形提供了較大的內部空間,具備使用多個子彈頭的可能,這也是伊朗官員所謂的“霍拉姆沙赫爾”導彈可使用多彈頭說法的基礎。第三,導彈采用了功率更大的發動機。從“霍拉姆沙赫爾”發射照片可以發現導彈主尾焰兩側明顯可以看到支焰,這表明其使用了至少兩個游動發動機,這與“舞水端”導彈使用的4D10型發動機非常相似。這種發動機為嵌入式設計,導彈尾部不像伊朗其它導彈有明顯的尾部發動機組件伸出,使其尾焰與彈尾結合更加緊密,這也是該導彈整體長度明顯縮短的原因;而且發動機推力可達到接近30噸,具有更大的推力潛力。
伊朗中程彈道導彈體系性能評估
“流星3”系列性能穩定,但發展潛力有限 伊朗從1993年開始研制“流星”3,并在2003年7月服役,該導彈包括地面測試在內已經過十余次全系統測試,伊朗工業部門應該已全面掌握該型導彈技術,伊朗每年可以自主生產約20枚該型導彈。整體上看,無論是“流星”3的性能還是生產能力都較為穩定,但是該型導彈長16米,而彈徑只有1.35米,長徑比較大,無法繼續延長燃料儲箱或級聯二級火箭,而且由于該型導彈發動機是從“飛毛腿”導彈放大衍生而來,其設計受到局限,推力只有不到20噸,如果采用并聯方式增大推力,將使發動機直徑過大,只能用于航天發射,不適合作戰,無法改造為更大推力的彈道導彈,可見,該型導彈除了改進使用性外,基本無法繼續挖潛升級改造。
“泥石”系列技術先進,但發展遭遇障礙 “泥石”2導彈采用了固體燃料,飛行速度高,反應速度快,并可使用“流星”系列導彈的陸地機動運輸-起豎-發射裝置,具有較強的隱蔽機動性。兩級火箭技術為其發展運載火箭和更大射程的導彈奠定了基礎。但是伊朗并未完全掌握此類導彈技術,甚至發生重大事故。2011年11月,伊朗發生軍火庫爆炸,外界推測兩次爆炸先后為彈頭爆炸和導彈發動機固體燃料爆炸,方圓500米內所有設備和建筑都被炸成碎片。此后,雖然伊朗多次展示“泥石”2導彈,但再沒有其后續型號出現,可見遭遇較大技術障礙。
“霍拉姆沙赫爾”潛力大,但仍未形成能力 伊朗“霍拉姆沙赫爾”中程彈道導彈性能并未明顯超越“流星”3系列,但有巨大發展潛力。不過“霍拉姆沙赫爾”實際發射數量非常有限,而且其使用的4D10型發動機在其它國家改造效果并不好,曾發生多次連續爆炸事故,而且據西方報道,在去年底和今年初“霍拉姆沙赫爾”也曾多次發射失敗,而且“霍拉姆沙赫爾”只是進入工程試驗階段,并未服役,距離形成戰斗力需3~5年時間。
伊朗中程彈道導彈發展的主要特點
從總的情況來看,伊朗中程彈道導彈的發展是成功的,并已經形成固液結合的多型譜體系,但是由于特殊的國家環境限制和戰略需求牽引,使伊朗的武器發展受到一定局限,從而不得不采用非常規方式發展中程彈道導彈。
關鍵部件成品引進 伊朗的液體燃料彈道導彈發展,其三次大的技術飛越基本都是直接引進成品導彈或發動機等關鍵部件而促成的。1984年,伊朗從敘利亞直接引進了“飛毛腿”B型彈道導彈,除了戰場使用外,很快就開始仿制工作,依靠外部援助生產出本國的“飛毛腿”B導彈,也就是“流星”1彈道導彈。到20世紀90年代,伊朗開始“流星”1的自主生產,但初期生產完全依賴于外國零部件的輸入。1997年12月,外界發現伊朗開始對引進的“勞動”導彈發動機進行測試,并很快生產出了“流星”3導彈,并在1998年開始試驗。2010年以后再次不斷有消息稱伊朗獲得了國外仿制的4D10發動機。4D10是蘇聯SS-N-6潛射導彈的主發動機,外界最初認為其用于傳說中的“流星”3D導彈,但最終發現2017年9月閱兵展示的“霍拉姆沙赫爾”導彈使用了類似發動機。可見,從外界直接引進和改造導彈發動機等關鍵部件是伊朗很快掌握中程彈道導彈技術的基礎。

總體技術自主開發 從“流星”3和“霍拉姆沙赫爾”的結構和外觀看,雖然伊朗使用了從國外引進的關鍵部件,但是均未采用國外導彈布局與總體設計方案,而是根據自身需要和技術水平自主設計了導彈彈體和戰斗部,并開發了適合國家工業水平的地面機動發射系統。工程技術人員可以很快理解和掌握導彈技術和需求,并盡快實現了關鍵部件和導彈整體的自主開發,為伊朗大規模自主生產和開發中程彈道導彈奠定了基礎。
未來發展
固體燃料導彈將是技術突破的重點 雖然伊朗固體燃料導彈的代表“泥石”2發展長期停滯,但是考慮到伊朗急需發展作戰反應性好、射程更遠的導彈,因此固體燃料導彈仍是其迫切需要。“泥石”2導彈長徑比大,缺乏發展潛力,新的固體燃料導彈可能采用技術難度更大的大直徑火箭發動機,而在此之前,有可能采用固液結合方式達到提高射程的目的。例如,2000年9月,伊朗即聲稱新的“流星”導彈使用了液體和固體燃料。這一技術還應用在了衛星發射計劃中。美國情報部門反映,伊朗2000年9月第三次測試了這種固液結合的導彈,但“該導彈在發射后立即爆炸”,而伊朗稱該導彈僅被用于發射通信衛星,沒有攜帶彈頭。
大型液體燃料導彈將是主要發展方向 從其它國家經驗來看,伊朗新出現的“霍拉姆沙赫爾”導彈發展起來的大型液體火箭發動機可用于更大型導彈的二級發動機。有報道稱,伊朗擁有從烏克蘭引進的SS-4導彈采用的RD-216發動機,如果以該發動機為一級,“霍拉姆沙赫爾”采用的仿制4D10發動機為二級,則可以開發出兩級彈道導彈甚至洲際彈道導彈。

中程導彈多樣性將是發展的主要方式 “霍拉姆沙赫爾”導彈擁有簡潔的外表和較短的彈長,因此其將是伊朗潛射導彈的首選。由于作為“霍拉姆沙赫爾”導彈技術源頭的SS-N-6導彈本身就是潛射型導彈,因此只要對“霍拉姆沙赫爾”采用共底燃料儲箱等技術改造,即可將導彈長度縮短到8~9米,再增加尾罩等部件則可改造為潛射彈道導彈。此外,該導彈可通過優化發動機和增大導彈長度的方法進一步提高導彈射程。“霍拉姆沙赫爾”比“流星”3B的長度小2~3米,具備加長潛力,通過增加推進劑艙段長度,擴大燃料儲量,可提高射程;而通過改進發動機噴管和喉部口徑也可提高發動機效率,通過與國外同類導彈的比較,其最大射程潛力應該在2 800~3 000千米。
通過增強信息化提高導彈打擊精度 從伊朗發展“流星”3導彈的Emad型即可看出,伊朗將增加導彈信息化作為中程導彈發展和改進的重要方向。從外觀上看“霍拉姆沙赫爾”導彈彈頭較為簡潔,不像伊朗先前的Emad導彈彈頭那樣設計4個三角形空氣舵使其具備末段機動能力,但是伊朗宣稱該導彈在2 000千米射程時誤差只有數米。這表明其采用了一定的末段控制技術,在不采用末段空氣動力技術的情況下,最有可能的就是在彈頭內部設計有末段彈道修正發動機,這種發動機利用高精度陀螺或衛星制導、雷達制導等測得的彈道誤差信息,通過小推力控制對彈道進行修正。這種小推力發動機很可能源于4D10發動機的游動發動機,該發動機以前曾作為“信使”火箭的末級修正使用。通過信息化技術提高導彈打擊能力將成為伊朗中程彈道導彈發展的必然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