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津濤
按照通行的說法,漢族的前身為“華夏族”,支系繁多。隨著秦、漢王朝相繼統一天下,才逐漸有了共同的政府、共同的文字(小篆、隸書)、共同的價值觀(“孝”)、共同的邊界(長城),以及文人建構的共同祖先——黃帝,統一的華夏族開始出現。
秦末漢初,周邊政權稱華夏族人為“秦人”,但由于秦朝二世而亡,漢朝則享有天下四百年,“秦人”的稱謂很快被“漢人”取代。
西晉滅亡后,北魏、北周等鮮卑統治者,將境內原住民稱為“漢人”或“漢兒”。契丹、女真、蒙古長期建立的政權,都沿用北朝慣例,稱中原人為“漢人”?!皾h”從此有了區分民族的意義。
明清易代,為同滿人(女真人)相對,漢人的含義逐漸明確起來,如皇太極頒布的命令直接說,“今滿洲、蒙古、漢人彼此和好,豈不為善乎”的話。清廷設置了“漢軍八旗”——“以別于漢人未附者也”。至于那些不肯歸附的原明朝人,并不用“漢人”作為身份標簽,他們依舊會稱自己為“華夏人”。
一直到清末,梁啟超等將民族、種族概念引入中國,才真的有中國南北一致自稱“漢人”情況的出現。最喜歡使用“漢人”“漢族”等名詞的無疑是革命黨人,如鄒容在他的《革命軍》中說“彼滿洲以漠北異類,入據神州,凌虐漢族,種種不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