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禎
不是。“不甚了了”的“了”,是象形兼會意字,篆文像嬰兒無臂之形,本義當為小兒兩臂兩足捆綁于襁褓之中,泛指糾結、收束;由此義又引申指完畢、結束之意。如南宋翁卷《鄉村四月》:“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此中的“了”即是完畢的意思。由“完畢”即把事情辦利索了,又引申指“決斷”。如“了絕此事”“了斷”的“了”均是。由“決斷”又引申指“聰慧”。如《世說新語·言語第二》:“韙(wěi)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cùjí)(陳韙說:‘小的時候聰慧,大了不一定還聰慧。孔融說:‘推想您小的時候,必定很聰慧的。孔融的話使陳韙非常局促不安)。”此中的“了了”即指“聰慧”。此段引文說的是孔融十歲時,隨父來到洛陽。當時李元禮富有盛名,能到李府來訪問的,都是有清高名聲的俊才。孔融來到李府,對門吏說:“我和李太守是至親,請通報。”見了李元禮之后,李問:“你和我有什么親戚關系?”融答:“我的祖先仲尼(孔子)和您的祖先李耳(老子)他們有師生之誼(孔子曾向老子請教),我們世世代代都友好往來。”孔融這樣說之后,讓元禮以及座上的賓客都很驚奇。這時太中大夫陳韙來了,賓客就把孔融的話告訴了他,接著就是引文的話。“了了”的另一義是清楚、清白。“不甚了了”即“不怎么清楚、不怎么明白”。如《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九回:“……老爺自己卻不甚了了,幸得太太在家交待得清楚。”《清朝野史大觀·寇連材之忠諫》:“至十五日,乃上一折,凡十條:一請太后勿攬政權,歸政皇上。二請勿修圓明園。其余數條,言者不甚了了……”兩文中的“不甚了了”均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