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子
明英宗:都是太監害了我
◎杜文子


蒙古一直是明朝北方的勁敵,但蒙古部落迫于明朝的權威,向明英宗稱臣,每年都納貢,通過這種經濟交往,維持相對和平的狀態,然而這種平衡狀態最終還是被人打破了,這人是大太監王振。
也先屬于蒙古地區最大的勢力,瓦剌的一個分支。鎮守大同邊境的郭敬是王振的同黨,王振利用這層關系,每年都收取也先部落不少好處。王振雖貪,但掌權之初胃口還不大,對蒙古也先部落的敲詐不多。
蒙古人善于騎馬射箭,可是造箭的技術卻不高明。為了討好也先部落,在王振的授意下,郭敬每年都私下大肆造箭,送給也先部落,不僅如此,為方便蒙古人和漢人的邊境貿易,王振竟然私自簡化關系國家安全的邊防。這樣一來二去,王振與也先部落的關系越來越近,交往越來越深,雙方都按慣例行事。
如果照此發展下去,明朝與蒙古的關系會很好,然而,就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王振狠狠地捅了也先一刀。
按照慣例,也先部落每次前來朝貢,為了體現天朝上國的神威與富裕,明朝都要回贈價值更高的物品,明朝回贈的物品都是蒙古人極其想要、蒙古地區卻非常稀缺的。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取中原的財富,每次朝貢,蒙古使團都盡量擴大人數。
按照明朝規定,蒙古使團來朝,使者不能超過20人。這么規定,首先是為了朝廷的安全,其次是為了盡量收縮回贈的開支。可是,皇帝都愛面子,一旦涉及面子問題,他們就忘了撐面子的代價。正統初年,皇帝見蒙古使者大批來朝,心里高興,忘了人數限制。發展到后來,王振為了討好明英宗,更為了個人私利,竟然唆使蒙古人多派使者前來朝拜。蒙古使者越多,越能體現明英宗的神威,同時也能增加王振的收入,王振何樂而不為呢?
正統十四年,瓦剌派出2500人來朝貢,為了多領回贈,瓦剌虛報使團有3000人。使團人數上報之后,瓦剌人整天樂悠悠地在首都閑逛,一閑下來就計算回贈物品。明朝官僚機構的辦事效率很高,沒幾天就將回贈物品發放到瓦剌使團手里。瓦剌人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原來此事被明朝廷發現,明朝這次就按照實到人數發放回贈,瓦剌使團接到的回贈比預想的少了500份。瓦剌使團接受不了,更令其生氣的是,明朝竟然還單方削減蒙古所貢馬匹價格的五分之四。
此次朝貢失利,蒙古使團大怒而回,蒙古首領差點氣炸了。不僅如此,朝貢使團還捏造了許多明朝輕視蒙古首領的謊言,稱明朝的官員總是出言侮辱他們。蒙古首領聽說后,不等辨明真偽,就下令征討明朝。
仗著擅長騎馬射箭的優勢,也先部落兵分四路,大舉南下。因王振這個太監的貪婪,一場大戰爆發,明英宗被俘。
編 輯 / 夕 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