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瓊 陳 東
(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土家族《還土王愿》儀式音樂特征研究
譚 瓊 陳 東
(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還土王愿》儀式是土家族傳統的民間宗教儀式。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吸收了漢族道教和佛教的內容。土家族《還土王愿》儀式音樂特征在音樂結構方面呈現出三部性和回旋性結構;在聲腔方面呈現出三度二音列和五度三音列的結構;在伴奏音樂方面也呈現出它的節奏節拍豐富、演奏技法多變和音色層次豐富的結構。
土家族;《還土王愿》;儀式音樂特征
土家族《還土王愿》的民間稱呼有很多,土家族語稱為“服司妥”,服司的意思是當地的菩薩,另外還有“做土菩薩”、“做好事”、“做梯瑪”一些西南官話稱謂。清代《方志》記載“一種土官時神巫王法靈所傳,其法花冠紅裙,夭斜跳舞……”①,這些文字與《還土王愿》儀式中的家祭儀式有些相同。“師巫擊鼓鈴,卜竹筶以祀鬼”②,這些文字和現在的《還土王愿》活動又極為相似。整個儀式共有三天時間,儀式的程式非常復雜,每一個儀程中間都有很多小的儀程,而且普通話和土家族的語言交替地進行,也使得儀式變復雜。因其獨特的語言文化背景和儀式結構,其儀式音樂方面也呈現出相應的特征。
土家族梯瑪的唱頌是《還土王愿》儀式音樂中的主體。基本上是類似于分節歌和通譜歌的形式。儀式內容的轉換就意味著儀式音樂的轉變。
在儀式中,儀式與音樂并行,儀式的結構為顯性結構,音樂結構為隱性結構。在土家族的歷史上,經過長期的文化聚合與演變,土家族《還土王愿》儀式總體上形成了如今所見到的三部性結構。在儀式的第二天“出兵”時,儀式音樂有“捉馬制馬”、“坐馬”、“許和事錢”、“哄娃娃”、“上和事錢2”、“掃堂進殿”、“敬四官神”、“傳茶1”、“牛角”、“銅鈴”等。這個儀程的結構為︱AAA︱B︱AAAA︱,類似于三部曲式,體現了三部性的原則。
在儀式中,儀式與音樂并行,儀式的結構為顯性結構,音樂結構為隱性結構。兩者之間,很多時候是同型同構的關系。儀式的第三天體現了儀式結構與儀式音樂結構都遵循回旋性原則。
《還土王愿》的儀式音樂結構圖示如下:

引子 A B 尾聲AA’AA’AA… ABA…ADAEA…A
整個儀式音樂可以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為A的變化重復,另外一個部分使用與A相同的主題但是中間使用的其它材料也就是插部。這些插部的音樂都可以從土家族傳統音樂中找到相對應的音樂類型和材料。,如B部分的《哄娃娃》就直接采用了《土家族搖籃曲》的音樂、C部分的《起夫立馬》也基本上運用了土家族《盤歌》這種對答式的音樂。
聲腔這一概念源自是戲曲,一般是指戲曲中某些音樂和演唱相類似的腔調。《還土王愿》儀式音樂的腔調由于以吟唱為主,主要為平腔。旋律在進行的時候往往以三個不同音高的音作為骨干音,并構成基本的框架。這種類似于三聲腔的音調結構體現了土家族傳統音樂的典型特征。調式則類似于傳統五聲調式中的羽調式和徵調式,因為語言的因素,調式主音又似乎在羽音和徵音上游移。這也是土家族母語音樂形態的重要特征之一。聲腔音調結構呈現出三度二音列與五度三音列兩種。
三度二音列指的是由兩個音構成的類似于三度音程關系的聲腔音調結構。土家族音樂中也呈現出這一音調結構的特點,在儀式音樂的各個部分都有使用。在《修書下海》中旋律圍繞主音la-do-mi展開,通過發展、變化而使旋律具有鮮明的特征。旋律發展又采用對比、分合的手法,使得旋律上、下句對比呼應,既豐富了旋律、又讓旋律本身產生鮮明的色彩變化。

譜例1③:
五度三音列指的是由三個音構成的類似于五度音程關系的聲腔音調結構。土家族音樂中也呈現出這一音調結構的特點,構成了以“sol- do-re”為骨干音的五度三音列的音調結構。類似于調式主音的,落音往往終止在“sol”音,,也有較少的時候落在“do”音。如《落神》(譜例1),是“sol-do-re”是典型的五度三音列結構。

譜例2③:
在儀式音樂中也有同一個三聲音調結構但是落音不同的現象,這一點有點類似于漢族傳統音樂當中的同宮犯調。如龍山內溪鄉梯瑪彭祖鏡所唱的《告家先》(譜例8)、《請家先》(譜例5)。

《還土王愿》儀式中的伴奏音樂,主要使用器樂伴奏。樂器大多都為土家族的傳統樂器。伴奏技法多變,音域與音色也各不相同。節奏與節拍也極其豐富,有許多種不同的節奏節拍組合。
《還土王愿》儀式中梯瑪所操持的法器在作為宗教儀式操演所具有的文化符號和內涵的同時,在儀式音樂當中也無形中充當了重要的伴奏樂器。
1.牛角
牛角是土家族梯瑪在《還土王愿》儀式的重要法器,也是劃分儀式結構和音樂段落的重要標志。傳統的牛角多為的水牛角做材料,稍微剔掉牛角尖,在吹口內塞進大小合適的木制或塑料制成的小圓環,吹奏方法類似于小號,通過調整口型和嘴唇的厚薄松緊來發聲。所不同的是牛角用唇邊吹奏。音色或渾厚古樸或高亢嘹亮,充分渲染了《還土王愿》儀式的神秘原始的文化氛圍。莊嚴隆重。主要有兩種音調:“玉皇角”和“老君角”,均呈現出類似純四度音程的跳進。

譜例5③:

譜例6③:
2.銅鈴
銅鈴又稱為“八寶銅鈴”,也是梯瑪的重要法器。形制似啞鈴,配以五彩布條作為裝飾。梯瑪在操演法事和唱頌的時候左手持銅鈴,搖晃和抖動手腕使其發聲。與梯瑪儀式操演的動律相一致,基本上是在強拍處演奏,節奏型也基本相同,都是連續的八分音符或十六分音符。八寶銅鈴一般在節奏較快速的時候出現。
3.司刀
也稱“師刀”,蓋以音記。也可視為避鬼驅邪的兵器和法器。形制似稍鈍的短劍,由刀柄、刀環、和環套在刀環上的一串小圓環構成。梯瑪在吟唱梯瑪歌的時候往往會右手持司刀上下、左右、水平晃動,發出富有節律的一串串金屬質感的沙沙聲,與銅鈴一起渲染和烘托的虔誠神秘的儀式氛圍。
4.卦
將楠竹的竹篼縱向一分為二而成。與其它民族和地區的宗教祭祀一樣,在土家族梯瑪和民眾的心里,竹卦在《還土王愿》儀式中也是具有占卜和通神的文化含義與功能。在梯瑪吟唱儀式歌曲中的節奏平穩、有占卜意義的內容時往往會以單手持竹卦以控制開閉的方式打節拍,此情此景,古人擊節而歌的音樂遺風依稀可見。
《還土王愿》法事篇幅浩繁,程序結構復雜,內容豐富,目前存在著母語語境和西南官話語境良種語言文化生態。從音樂與語言的關系角度來審視其儀式音樂的節拍節奏特性,可以清晰地感受和發現其特點,即節奏重音和前緊后松的節奏型。節奏重音往往在律動性較強的歌腔中每拍出現一次,為均分的四分音符;另一類是密集型節奏,梯瑪快速抖動持續搖鈴,為均分的十六分音符。《還土王愿》儀式的節拍種類也非常的多,主要是多種節拍的混合使用。節拍自由無規律是《還土王愿》儀式音樂中節拍非常顯著的特點。散板就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在儀式的各個過程都有出現。使用散板的音樂大多都為吟誦類型的,像唱又像在念。比如說在“解錢”或者“告家先” (譜例3)等其他儀程中人聲。除了散板外, 2/4拍在儀式中用的也比較多, 其它的四分音符的拍子如4/4、3/4、1/4在儀式中都出現的比較少。如《請家先》,是在使用自由性的節拍散板后開始的,使用的是混合拍子5/4,這個拍子是2/4與3/4的結合。

譜例7③:

譜例8③:
《還土王愿》儀式中,有人聲也有器樂,包括了樂音和聲音。人聲中,又包括了土家語和漢語演唱。有獨唱對唱,也有吟誦、喊和念唱。喊和念唱屬于聲音,演唱屬于樂音,形成對比,使音色層次多樣。器樂部分也分為樂音和聲音。如吹奏牛角就是樂音,牛角的聲音常常使儀式氣氛莊嚴隆重。還夾雜一些原始的,粗糙的自然聲響,如打卦的聲音、晃動司刀的聲音,還有鑼鈸的聲音,輕重相協,使得儀式中的音色層次豐富多樣。
土家族《還土王愿》儀式從古至今歷經滄桑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積淀可以全面深刻的折射出土家族的文化藝術、社會歷史、宗教信仰、習俗規約等諸多內涵。唱腔、儀式過程、儀式音聲都富有特征,都體現了土家族人的性格和悠久的民族歷史。用現代的音樂分析法來分析土家族《還土王愿》儀式音樂,有其專業性的一面,但是針對民族民間音樂的本體研究,還有許多問題值得探索和實踐。
注釋:
①《方志》卷19.
②《方志》卷10.
③劉嶸.土家族梯瑪巫祀儀式音樂研究以家祭儀式《還土王愿》為例[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9(02):85-92.
[1]田聯韜.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08).
[2]雷翔,劉倫文,譚志滿.梯瑪的世界—土家族民間宗教活態儀式“玩菩薩”實錄[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08).
[3]趙書峰,劉能樸.湘西土家族梯瑪神歌調查研究綜述[J].中國音樂,2007(01).
[4]閆沖.湘西龍山縣土家族民歌風格與演唱探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7(05).
[5]許文濤.土家族婚喪儀式中打擊樂的音樂特征及文化含義[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8(04).
[6]陽盛海.湘西土家族歷史文化資料[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07).
J60
A
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文化生態視野中的土家族母語民歌的搜集與保護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非遺視野下土家族瀕危母語音樂藝術的搜集、整理與研究”階段性成果、湖南省民族學優勢特色重點學科建設成果。
譚瓊(1994—),女,漢族,湖南長沙人,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專業音樂教育和民族音樂文化研究;陳東(1975—),男,土家族,湖南永順人,博士,現為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高校專業音樂教育和民族音樂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