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楠
(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晉南地區小調與姊妹藝術的互通
——以茉莉花、割韭菜為例
張 楠
(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民間小調與戲曲、曲藝、器樂等其它民間音樂體裁互通的現象在我國的傳統音樂研究中屢見不鮮。本文擬對流行于晉南的民歌、戲曲、曲藝音樂中出現的同名曲調“茉莉花”為例進行旋律的分析,來說明這種互通關系。
小調;姊妹藝術;旋律分析
民歌、戲曲、說唱是我國民間音樂的不同體裁類型,在同一地域,它們往往存在著音樂上的同生和共融的關系。民歌中,孕育著戲曲、曲藝音樂的因素,尤其是民歌中的小調,與戲曲、曲藝等姊妹藝術有著密切的關系。
山西作為我國的民歌和戲曲大省,晉南地區有著豐富的民歌資源,流傳著多樣的小調音樂,同時還有諸如霍州三弦書、河東道情、蒲州梆子、晉南眉戶、以及鑼鼓雜戲、道情戲等等不同體裁的民間音樂。它們之間的互通現象非常典型,尤其在同名曲牌或曲調中表現更甚。
筆者搜集到晉南地區名為“茉莉花”和“割韭菜”的民間音樂共7首,筆者搜集到晉南地區名為“茉莉花”、“割韭菜”的民間音樂七首,分別為聞喜縣、臨汾市小調《茉莉花》、蒲劇絲弦曲牌《茉莉花》、河東道情曲牌【茉莉花】以及汾西、聞喜縣小調《割韭菜》以及蒲劇絲弦曲牌【割韭菜】。這些同名曲調在在音階運用、樂句結構、旋律骨干音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本文在此就將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從同名曲調入手,以上述曲調為例,分析這種互通現象。
經比較,同名曲調或曲牌的旋律互通現象主要體現在音階運用、樂句結構、旋律骨干音三方面,下面分別述之。
四支名為“茉莉花”的曲調中,臨汾小調《茉莉花》與河東道情中的“茉莉花”音階結構大致相同,都屬七聲音階;運城市聞喜縣的《茉莉花》則與蒲劇絲弦曲牌【茉莉花】的音階結構相同,同為五聲音階。
三首同名為“割韭菜”的曲調中,汾西縣的小調與蒲劇曲牌同為徵調式音階,而聞喜縣小調則屬商調式音階。
互通現象體現在樂句結構中,表現在同名曲調間樂句數、句尾落音、詞數的相同或者相似上。分析如下:

例1 :
臨汾《茉莉花》與河東道情【茉莉花】同為五樂句的結構、其中三句的句尾落音相同。詞格設置上也相同。樂句數量上,聞喜《茉莉花》為四句,蒲劇曲牌【茉莉花】是加花重復最后一句的五句結構。
同樣的方法對三首《割韭菜》進行分析,比較顯示它們樂句數量相同,都為三句體。其中,汾西縣《割韭菜》第二句重復第一句,聞喜《割韭菜》與蒲劇曲牌【割韭菜】都為重復第三句重復第二句的終止旋律型。這也導致各自句尾落音呈現出AAB或ABB的結構。
由音階對比得出的結論,將具有相同或相似音階結構的曲調在進行旋律線的對比分析,發現河東道情與臨汾小調的相似度更高,見下例:

例2 臨汾民歌《茉莉花》與河東道情【茉莉花】片段比較
蒲劇曲牌的旋律型則是綜合了聞喜民歌中的旋律型加花變形而來,在每小節都有相同的旋律骨干音,細節處樂匯則或拉伸或緊縮變形。
再將擁有相似音階結構的汾西縣小調《割韭菜》與蒲劇曲牌【割韭菜】進行對比,發現汾西縣的《割韭菜》與蒲劇絲弦【割韭菜】曲牌在旋律骨干音、以及旋律走向上是相似的,汾西的《割韭菜》結構更加簡潔,蒲劇曲牌則是在此基礎上的加花變奏。
根據旋律的發展規律,兩首旋律的比較中,形態更為簡單、樸素的可能為二者中更早期的形態。例如,在河東道情曲牌【茉莉花】與臨汾小調《茉莉花》的比較中,前者旋律形態更多樣,運用了更多的附點節奏以及裝飾音豐富了音樂的色彩。而臨汾《茉莉花》的旋律形態則更加樸素。因此,臨汾《茉莉花》的流傳應該略早于道情曲牌【茉莉花】。
更接近曲調原型的旋律也應為二者中較早期的形態?!盾岳蚧ā返那{在我國各地民間音樂中廣泛流傳,較早期的形態為江蘇地區的小調《茉莉花》。第一樂句開頭為音階的迂回模進,聞喜《茉莉花》與其形態更為相似,而臨汾《茉莉花》的第一樂句為音階的跳進下行。因此,聞喜《茉莉花》應為江蘇《茉莉花》流傳至晉南地區的較早期的形態。
晉南地區由一條汾河貫通,河流為人民群眾的生活以及文化交流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活躍在山西乃至全國的晉商也無形中成為了民間音樂交流的使者,各種體裁與題材的音樂正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彼此交融,不斷向前發展。
[1]楊永兵.晉南傳統音樂[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
[2]康希圣,張烽.蒲劇音樂[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
[3]馮光鈺.中國曲牌考[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9.
[4]《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山西卷[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
J616
A
張楠(1994—) ,女,漢族,山西,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