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時代 如何做共享農業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下,服務和產品的供給質量都在提升,共享經濟、分享經濟等新業態快速發展。幾乎一夜之間,各種小黃車、小橙車遍布諸多城市街頭,徹底改變了人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方式,再到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共享電動車、共享汽車、共享籃球……不夸張地說,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正在暴風驟雨般地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有人甚至放言,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未來80%的行業都將被共享經濟所改變。農業,作為提供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也被列入其中。

農田——人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農場
農民將農田的位置、面積等基本信息提交到互聯網平臺,平臺再將土地使用權分拆出售,消費者通過平臺租賃農田,構建自己的私人農場,委托當地專業的農民或者農民合作社管理,成熟之后可以送達消費者手中。
消費者可以通過視頻隨時觀察生產過程,也可以隨時體驗田間勞動。通過分享農業的模式,消費者可以獲得健康的食品,生產者也不必擔心產品銷路,土地價值得到提升,讓真正的優質農產品找到優質的客戶,實現資源最優配置。這方面加拿大的路法農場已經做得小有成效了,美國Farmigo公司也有了很好的探索成果。
生產工具——像滴滴打車一樣叫來農機
利用互聯網平臺對于一般農民不會輕易購置的大型農機,如旋耕機、播種機、收割機、烘干機等生產工具需求方和提供方進行匹配,快速實現在線查詢和對接,提高生產工具的利用效率,為農民節本增收。以后叫農機就和叫出租車一樣方便,印度就有一家叫farMart的公司,專門做農機分享服務,號稱是農業機械領域里的Uber。
農技知識——所有專家為所有農民服務
當農戶遇到種養等問題,過去可能通過農業咨詢熱線,農業咨詢熱線電話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因為專家資源有限、聯系不暢、缺乏可持續發展機制等問題,存在很大局限性,未來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在線咨詢,平臺將問題再推送給數據庫內對應領域的專家,專家在規定時間內為農戶解答和交流互動。分享模式可能是多種多樣,包括專家講座、在線直播、遠程診斷、現場咨詢等。
產品——吃上自家的放心食品
消費者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認養農作物或者農畜,可全程參與、管理、了解動植物的生長過程、收獲過程,待收獲后農夫將產品采用郵寄、快遞等方式發給消費者。消費者可以認養到全國各地的優質農產品。
民宿——人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桃花源
我國國土面積廣,幅員遼闊,地域差異性明顯,風土人情各異,消費者通過互聯網平臺,有效匹配民宿租賃雙方的信息,找到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體驗入住。
勞動力——不用擔心勞務被閑置
利用移動互聯網匯聚閑置勞動力信息和用工需求,實現供需雙方信息對稱,改變農民進城接工的方式。作為任何一個農民,可以忙時務農、閑時務工,外出打工不用愁。對于企業來說,也可以隨時隨地找到農工為你服務,不用的時候也不必養著他們。
物流——農村最后一公里難題可破解
利用互聯網平臺對接鄉鎮司機和物流方,通過鄉鎮司機將貨物直接送到村鎮,解決物流“最后一公里”問題等。
時下最火的經濟熱詞莫過于“共享”。出門在外,累了可以騎共享單車、電動車,手機電量不足時可以共享充電寶,下雨了也不用擔心,還有共享雨傘。如今,農業領域也試水了共享模式,如土地共享連接了城鄉消費,農機共享減輕了農民負擔等。
人們對高品質、個性化農產品和田園生活需求增加,現代農業新業態對農業資源提出了新要求。未來推動“互聯網+農業”融合,盤活閑置農業資源,讓共享經濟理念真正融入到現代化農業發展之中,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企業篇:共享,不止一粒米
“讓農田發揮最好的作用,是把它們共享出去?!?014年,艾米誕生于廣州市。艾米會聯合創始人兼CEO唐飛發起了定制共享農場服務運營平臺——艾米會,并首次提出共享農場理念和運營模式。
所謂 “共享農場”,簡單來講就是他們把閑置的農田整合起來,經過專業規劃改造成農場,統一管理,所有人都可以使用它。 “只要你使用了艾米的 ‘共享農場’,就可以在不同的農場體驗你想要的生活?!?/p>
想要的生活,是食材的安全還是田園的歸屬?在艾米農場,這都可以實現。艾米農場采用會員制和訂單式農業。城市家庭只需要在線下單,認購農場成為會員,艾米農場即為其配置種植專屬管家和服務專屬管家。
所有的種植、生產、服務過程全部由共享農場來組織和管理。也就是說,不必擁有土地,不必親自種田,就可以和眾多城市家庭共同擁有屬于自家的定制農場,獲得農場種植的安全、新鮮的胚芽米。當然,會員也可以親自下田體驗水稻的插秧、種植、收割等過程。
幾分田地,一處小院。過去大多數城市家庭無法實現的私家田園夢,通過共享經濟也成為可能。以會員家庭為單位,邀三五知己,在艾米“像農場主一樣生活”,讓生活慢下來,體驗自然成長的快樂。
“一方面讓城市家庭吃上生態、環保、無污染的健康主糧,匹配更好的鄉村優質資源;另一方面,讓荒蕪的稻田重新種上水稻,為農民創收,改變農業不掙錢的局面,讓鄉村恢復往日的美好。”唐飛說。
在生產端,不用農藥、不用化肥,放鴨子下田,引入赤眼蜂,搭建生態鏈系統……艾米農場組建專業種植專家團隊,雇傭農民按照統一有機標準種植艾米胚芽米。唐飛介紹,過去農民自己種地,年收入大概2萬元。而加入艾米農場,年收入一般在10萬元左右。廣東從化、清遠、增城,3個農場、2 500多個會員,艾米規模擴大了,但始終堅持定制化,按需生產,堅持自己的標準,不接受任何采購或加盟模式。增城艾米小鎮2017年7月1日啟動,艾米規劃在這里把有機胚芽米+當地物產+鄉村手工藝+鄉村休閑旅游一二三產業融合打造成第六產業。
此外,艾米推出閑置農田托管計劃,成為首個定制共享農場服務運營商,面向全國范圍接受相關地方政府、合作社、鄉村旅游度假項目、特色小鎮等單位的閑置優質農田托管申請。經過環境審核后的農田,將會由艾米統一建設,搭配艾米有機稻田+智能硬件系統,成為艾米共享農場的一員,共享全國不同產地的健康胚芽米和不同風土人情的生活方式。
政府篇:我在海南有農莊
2017年3月,海南省委副書記李軍主持召開的“我在海南有農莊”專題會議,首次讓公眾知曉了該省正在推進的一項大事:海南省2017年“三農”的重點工作是推進“我在海南有農莊”專項行動。
2017年,財政部確定河北、海南等18個省份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鼓勵在不違反農村綜合改革和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現行政策規定的前提下,試點項目資金和項目管理具體政策由地方自行研究確定。
在海南省看來,入選全國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省份是一個機遇,適時提出“我在海南有農莊”專項行動,把 “共享農莊”作為美麗海南百鎮千村建設一個抓手,希望以此培育農業新業態、推進美麗鄉村和全域旅游建設,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助力脫貧攻堅,打造“王牌”產業。
“我在海南有農莊”項目本質在于把海南優質的農莊資源實現共享,打造出一個個“共享農莊”。李軍指出,“共享農莊”是農業經營的一種新形態,要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共享理念。
“共享不是占有,海南擁有絕佳的生態環境,可以讓全國人民來共享資源,而共享農莊最大的賣點就是海南的生態環境和特色資源,我們需要打造新型的產業形態和產業經營體,來適應現代人的高端生活方式。”海南省農業廳副廳長趙詠望表示。
海南共享農莊將通過“互聯網+現代農業”技術建設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為消費者提供土地租賃、托管代種、產品認養、自行耕種等多種形式的私人訂制服務,滿足中高收入家庭、“候鳥”群體等對海南熱帶水果、冬季瓜菜、特色畜禽的多元化、個性化、高端化消費需求。
腦洞篇:農業能共享什么
“所謂分享農業,就是利用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分享涉農資源,滿足多樣化需求的現代農業經濟活動的總和?!痹诮衲?月舉行的第二屆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峰會上,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張新紅表示。
在他看來,發展分享農業的條件已經成熟,可以說分享農業即將迎來新的爆發點。從技術上看,網絡、數據、智能手機、移動支付、現代物流技術的日益成熟完全可以支撐分享農業的發展。文化基礎上,已經有很多人開始從城市走向農村。資金上,資本對于分享經濟的熱度沒有降溫。此外,國家戰略明確把分享經濟作為一個重點。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陳錫文表示,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要打開眼界,在滿足市場新需求上下功夫。而艾米、海南的共享土地與其他農業資源正是以消費為核心,對農村的閑置或優質資源與城市需求之間進行最大化、最優化的重新匹配。
共享農場打通了鄉村供應端和城市需求端,重塑了城鄉聯系,間接地縮減了城鄉差距問題。不過,和共享單車相比,共享農場更為復雜。
“由于土地處于分散狀態,不像自行車、雨傘等工業產品那樣容易集中,所以共享農場這種形式發展得比較緩慢,需要一步一步去實施,進而形成一種模式?!睆V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黃慶表示。
“將來要把共享農場這種模式復制到全國,除了農業自身的技術創新、人才和資金儲備之外,還要將金融業、服務業等各種要素引入到農業中去,形成多功能的復合型產業結合體。”黃慶補充道。
除了與消費端對接,農業自身生產領域的共享資源也有待挖掘,如一些農業機械并不是每個農戶都有購買的實力和必要,在農忙時節可以租賃共享,我國目前多以農機合作社的形式提供這項服務。
(王 方)

根據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 《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2016年中國分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約為34 520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到 “十三五”期末,共享經濟在中國GDP中的占比將會超過10%。
共享模式很火,那么農業公司或者創業能否借鑒共享模式呢?共享經濟能不能植入到農業中?又有哪些地方,會成為共享經濟爆發的焦點?也許你會說,什么高大上的共享經濟?不就是出租么,農機出租不就是共享經濟!如果這樣理解互聯網時代的共享經濟,那這輩子別想賺錢了。
為什么說共享農業商機巨大?天策行策劃專家董長德指出:
(1)需求強烈。人們生活水平提升后對高品質個性化農產品的需求增加;現代農業新業態對農業資源提出了新需求;信息不對稱帶來優質農產品供需脫節。
(2)供給充分。大量分散的農業資源沒有得到有效利用。比如大量分散的、海量的農業信息資源或者是涉農信息資源得到有效利用了嗎?當然沒有。
(3)發展分享農業的條件已經成熟。從技術上看,網絡、數據、智能手機、移動支付、現代物流技術的日益成熟完全可以支撐分享農業的發展。在文化基礎看,已經有很多人開始從城市走向農村。可以說共享農業即將迎來新的機會爆發點。從資金條件看,許多人認為互聯網資本市場在2016年進入寒冬,但讓人吃驚的是共享經濟領域去年的風險投資總額比上一年增長了130%。換句話說,資本對于分享經濟的熱度一點都沒有降溫。
共享經濟進入農業領域,一方面淘汰掉中間環節,另一方面還要真正做到“共享”,為農業,為農村,為農民真正起到幫助作用?!肮蚕斫洕蹦J剑罨镜木褪悄贸鏊接胸敭a,資源或者信息,與用戶達成互惠互利的合作,增加資源的利用率。在天策行營銷策劃公司數據分析看來看來,共享經濟+農業,未來商機有三大方向:
農機資源如何“物盡其用”
農機產品的功能比較單一,時間限制明顯,作業范圍也有限制,這些特點限制了共享農機的發展,但并不證明沒得玩。當前農機主要由個人購買,由于時間功能作業范圍等限制,許多農機都是使用一兩個月,放在家里十個月。而我們農村市場許多大型的農機具并不是一個小家小戶能承擔的起的,這個痛點,我們要抓住。
共享農機目前有些玩法的構思就可以借鑒,比如找十個承包一百畝以上的種植大戶,每戶投入十萬元入股,購買相應價值的農機產品,農機優先供給入股者使用時僅需支付人工油料折舊等費用。這個玩法看似沒有什么賺頭,如果說我們根據農機的使用時間合理分配,把北方的農機使用權賣到南方去,南方再找十個大戶,用同樣的十萬元入股的方式共享農機使用權,不同區域的農機合理搭配,那這個玩法會是,一毛錢不花,通過對農機在不同區域合理的利用,就可以成功的獲取億萬元的資金。這就是大數據時代的共享經濟的奇妙之處,我們不能把目光局限于一時一地,中國縱跨寒帶溫帶熱帶的廣闊空間給了我們龐大的市場,如果這個運作得當,在中國鼓勵土地集中化的時代,將是農業的又一個獨角獸。
共享思維開啟土地利用新時代
在國內,經過三權分置、取消農業戶口等一系列意見發布以后,土地流轉的這個話題也不那么敏感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CSA(社區支持農業的模式)共享的平臺。城市周邊農場主的閑置土地放到網上租賃,而想要圓一個農田夢的城市居民便可以租賃土地,自己或者找人耕種,每天像農民一樣吃上自家種的有機蔬菜。土地共享,讓每一個人都可能擁有自己的私家田園和農產品特供渠道。而在我國廣州也已經有比較成功的案例,艾米“共享農場”,它智能搜集城市周邊閑置優質土地建設生態農場,將農場劃分成若干單元,城市家庭只需在線掃碼下單,就能認購相應農田的收獲權,共享交換使用所有的該公司的農場。出租農田收獲權的同時,也實現了糧食定制化,按需生產的共享模式,常常在稻苗剛插秧時,大米就被預訂一空……
農業“科特派”共享經濟驅動者
2017中央一號文件中有一條關于強化農業推廣的意見,其中提出 “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打造一批 ‘星創天地’?!比绻麊为毧?,這也許只是常規的一項內容而已,但如果以共享經濟的角度思考,這里面也蘊含著改變傳統農資格局的 “大陽謀”。我們都知道,農資是為農業種植服務的,具備專業性復雜性,老百姓在目前琳瑯滿目的品牌中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并不容易,當前的農資模式是農資零售承擔推薦和農技服務的職責,在利益的驅動下,這種選擇在很多時候并不是為農民考慮,這也是目前農資亂象的根源所在。
如果一號文件的推動卓有成效,由政府認定的科技特派員幫助農民選肥選藥,而這種選擇是依據種植需求,并不局限于農資產品的品牌和價格,那農資零售的末日就要來了。在一號文件中,我們可以看到,雖然是政府推動,卻是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廣泛參與,那機會就來了。做得好的單位和個人完全可以融入進去,成為共享農技的受益者。
除了上面所說的,還有農村勞動力資源如何“物盡其用”,別看農村人口多,農忙季節都缺人手,共享經濟也許能解決農業勞動力時間、地域分布不均勻的問題。根據農業農忙和農閑的季節規律,可以實現忙時務農,閑時進城務工的格局。現在市場上缺乏的是農民職業培訓、農村勞動力供應和需求匹配的平臺。
當前,圈子里面流傳這一句話,三流企業做產品、二流企業做品牌、一流企業做平臺。因此,如何把公司或者項目做成平臺,讓客戶、用戶、渠道商、代理商能共同做大做強,成為互聯網時代的大趨勢。
農業產業是一個大盤子,僅農資一項就有超過兩萬億的市場,假如農業行業能出現一個遵循共享機制,玩轉共享經濟的平臺,估值超萬億都有可能。但這并不是我們瘋狂的理由,雖然共享模式都遵循體驗重構、價值重構、連接重構的原則,但有一點可以清楚的是農村玩法跟城市不一樣。
可以創新農業發展方式
伴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 “互聯網+”戰略的實施,分享農業將會慢慢向更多的領域滲透,與其他經濟形態集成創新。通過互聯網平臺,可以進一步激活農村現有生產資料的利用率,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拓寬增收鏈。通過對公共基礎設施的分享,可以加快“三園一體”的建設,推動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等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集群,打造現代農業的創新高地,為回鄉、下鄉、返鄉創業的人才提供創業創新平臺。通過分享可以把農業建設成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多功能農業,使其具有提供農副產品、促進社會發展、傳承歷史文化、調節自然生態、實現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的功能,讓農民充分參與和收益。此外,未來鄉村旅游、金融信貸和家政養老服務等行業都可以實現與共享農業的深度融合,進一步創新農業發展方式。
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城鄉發展二元結構造就了 “城鄉數字鴻溝”。而互聯網的泛在化和扁平化特征,可以打破時空壁壘,可以把農村和城市通過高度光纖網絡聯系起來,實現全面協調發展。通過分享農業還可以實現農村的包容性發展,通過平臺經濟,集聚規?;南M需求,企業會根據農民需求,設計出更符合農業生產、更貼近農民生活的產品和服務;針對農民信息素質偏低等問題,推出易操作的移動應用,幫助農民參與分享農業。通過分享農業還可以彌補公共服務的供給不足,優化社會資源的配置結構,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實現生態綠色發展
“分享”能夠用較少的物質存量滿足較多的服務需求,這與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發展的要求是一致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發展分享農業能為這一轉型提供重要的實現路徑,同時還可以帶動新經濟發展,以較少資源消耗,滿足更多人群的生產生活需求,為農業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提供條件。
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
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是發展分享農業的著力點。分享經濟的迅猛發展要歸因于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分享農業的發展也需要互聯網平臺作為支撐,因此,分享農業的發展也離不開農業農村信息化的支撐。分享經濟在城市發展迅速,主要是得益于城市互聯網的快速普及,由于農村互聯網發展相對滯后,分享農業還無法在農村地區大范圍推廣。但隨著4G和寬帶網絡的快速發展,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迅速向農村延伸,未來農業農村信息化的建設,要牢牢抓住手機這個“端”,做好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工作,加快提升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和服務在線化水平。同時也要重視網絡信息安全問題,加強個人信息安全審核、征信以及交易監管。
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發展分享農業的切入點。分享農業也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一種,通過互聯網平臺,將分散的小農需求集聚起來,形成一定規模后對服務供需進行自動精準匹對,為供需雙方提供服務。政府部門要積極鼓勵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農資供應、飛防、測土配方施肥、農產品加工、倉儲、冷藏、保鮮、物流、生態循環農業等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不斷開拓市場預測、信息傳遞、農產品開發推介等服務。大力支持工商資本、社會資本進入種子種苗、農業信息、農產品流通等服務領域。完善政府購買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政策措施。
創新體制機制
創新體制機制是發展分享農業的關鍵點。分享農業作為一種全新的后現代農業模式,需要政府部門深化認識和更新觀念,創新體制機制,不能用傳統發展現代農業的思維方式和制度來套用,而應該按照分享經濟的運行規律去建立相應的制度。要以包容的態度來對待分享農業的出現,規制好分享農業的風險,建立和完善補位性、底線性和保障性的制度和規范等,通過試錯機制來不斷完善規制策略,及時修改已經明顯不適用的法律法規。監督分享平臺在發展過程中加強數據開放、準入制度、交易規則、質量與安全保障、風險控制、個人信息保護、信用評價機制等自律監管體系建設。鼓勵產業聯盟、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在加強產業間聯系與協作、推進信息共享和標準化建設等方面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