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郝建玲
關注功能農業暢談品牌建設
———山西功能農產品品牌建設論壇專家點評
■ 記者 郝建玲
如今,功能性農產品已經悄然成了大眾最受歡迎的農產品,主要是其能夠通過改善膳食條件和發揮食品本身的生理調節功能而達到提高人類健康的目的。縱覽山西農產品品牌,汾酒、竹葉青、平遙牛肉、沁州黃小米、祁縣酥梨、吉縣蘋果……已成為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健康食品。為引領全省農業轉型新思路,形成具有國內外競爭力的品牌機制,7月29日,眾多農業大咖就“2017山西功能農產品品牌建設”展開了探討與交流。

消費者的思維正悄然發生改變,企業要想有銷量,留住客戶,那么就必須從農產品的功能性上進行開發。如今,山西農產品企業進行改革創新,大力發展科學技術,這樣就會擁有足夠的信息資源,找到正確的切入點。通過變革,功能性的農產品就會為企業日后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如今,在涉農企業中,農產品主要采用了戰略新品。中國涉農企業是一個高度立體化、多元化的市場,要是能夠深入挖掘其中的故事,把這些故事展現給客戶,涉農企業就能夠組成一個龐大的市場。當嚴重的過剩產能通過故事的形式在消費者面前呈現出來時,它的“身價”便能提高,這就是常講的品牌效應帶來的效益影響。

以國企為主力軍的中國企業,在品牌、核心競爭力和話語權方面大大增強,特別是實體經濟的話語權。做好企業品牌是品牌管理科學理論研究中的一道世界級難題。多年來,品牌戰略一直都是國家戰略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當下,中國已進入中國品牌元年。

如今,許多產品的包裝上都標有類似“產品富含多種微量元素”的字樣,功能農業就是把微量元素含有的成分展現給消費者,讓消費者一目了然。要將植物體內原本“富含”某種微量元素改良為“定量含有”。未來,隨著農業產業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消費者對于健康產品的需求,功能農業的發展要遠遠超過綠色農業。

企業需要更加開闊的戰略視野,高度重視農業品牌建設工作的機理研究,準確地認識中國品牌農業戰略創建的背景邏輯。要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品牌農業創建的主線,讓農業脫產成為品牌農業創建的重要引擎,圍繞主線,點燃引擎,用好主場,并緊跟農業發展的大趨勢,用好國家戰略發展紅利,大力開展農業品牌的創建工作。

隨著基因組與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科技將成為農業科技新的發展方向。山西可以借機將小雜糧做成大產業,將特色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而山西省委省政府對農業前所未有的重視,成為功能農業的發展強勁助推器。隨著山西“農谷”建設和山西科技農業生態圈的形成,山西的功能農業必將進入一種自覺、快速的發展狀態,會帶來“農產品增值、農民增收、農業增效、人民增壽”的效應。

山西打造好金字品牌有三大特點,其一,山西農業之長在于特;其二,山西糧食之長在于雜;其三,山西肉蛋奶茶在于香。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山西時授予了山西金字招牌,那就是全國著名的“小雜糧王國”,山西的農業品牌提升整體價值就有很大的優勢。打造精品品牌,必定會對山西功能農產品產業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企業要想在社群時代生存,一定要讓傳統企業“觸網”,通過PPT展示互聯網營銷格局,解析功能農產品如何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實現品牌推廣和產品銷售。做好功能農產品的互聯網上行,要從“改變”思維開始,要讓農產品適應電商,要通過客戶體驗建立品牌信任。并且在模仿他人的過程中不能盲從。

功能農業產業在生態建設上,樹立了承德、晉中、六技特區、“山西農谷”等實例樣板,多項落地實施,一批“功能農業示范市”雛形漸顯。從宏觀方面而言,主要體現為“功能農業+產業”,實現1+1>2的效益。從微觀區域上看,本著宜糧則糧、宜果則果、宜魚則魚、宜茶則茶的原則,著重提高其健康功能內涵,在產業發展上,結合“萬畝功能農業示范區”的實施,使功能農業成為中國生態高值農業體系的支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