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書麟
記得是2005-2006兩年中,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散文論壇”上,分別聽過《散文百家》主編、副主編的講座,讓我獲益匪淺。從此知道了有個純文學刊物《散文百家》,是全國六大散文名刊之一,讓我這個進入散文創作領域剛三四年,雖稍有些成績,但還只能是自費出書和在地市級報刊發表的散文作者有了崇拜感和敬畏感。有幸的是,在論壇會上還結識了河北一位縣文聯副主席姚勇先生。他建議我訂閱《散文百家》,多看多寫,向該雜志發稿,并告訴我有不少作者在《散文百家》的關心下成為了作家。當年,作家這名字對我充滿了誘惑力,做夢都想成為一名真正的作家。于是,會后我訂閱了《散文百家》,也滿懷信心向《散文百家》發稿,發的都是三五千字一篇的,但總是石沉大海。
在鳳凰的“全國散文筆會”上,又一次見到了王聚敏、姚勇先生,姚勇說他也借調到《散文百家》當編輯,鼓勵我先寫短篇,寫“千字文”。
筆會結束后,我將一篇原已寫好的兩千余字的散文《義墓》改為短小精美的“千字文”,幾個月后,終于出現在《散文百家》“千字文”欄內。我高興!我歡喜若狂!這是我第一次在省級正規文學刊物上發表作品,他給了我作家夢的希望。《義墓》,短短一千字,卻讓我完成寫作上的四個第一次:第一次在省級文學刊物上刊發作品;作品第一次被轉載;第一次獲省級“千字文將”;作品第一次被省級以上雜志社收入精選本《散文百家十年精選》。為這,我衷心感謝《散文百家》!感謝“千字文”這個初學作者的好平臺!我受到很大的鼓舞,從此邁入了“作家夢”的艱辛征途。
《散文百家》對作家的培養,我的感受是嚴肅、正統,又開放、不拘一格。就如2009年6月的《散文百家》“千字文”獎頒獎典禮,還特意將其與“全國散文名家太行采風”放在一起,讓我們這十來個獲獎作家和十余名簽約作家,有機會聆聽全國散文名家的講座,我當時的感慨是:這次歷時4天的活動,勝讀4年書。
“太行山采風”同樣安排得頗具特色,在連續兩天的太行山采風中,內容有天臺山遍野原始次森林、臨城國家地質公園,唐朝的慈去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朝普利寺塔;有八路軍堅持抗戰的戰場、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陳列館,彭德懷和八路軍一二九鄧小平、劉伯承指揮部的英談古寨;有艱苦造林終成太行綠地和全國農業示范點的藍天莊園,豐樂園、前南峪;充滿民族風格和民族精神的“太行山文化藝術節”文藝晚會,這一切似乎都圍繞著“太行精神”,“中國精神”。原來《散文百家》的筆會不只是要提高作者的寫作水平,他更注重的是要培養作家的素質和“中國精神”。
站在蒼茫的太行山,想起名家們的良言,面對這幾天目睹的一切真情實景,那一刻我被深深地震撼!我的心懷倏忽像八百里太行一樣開闊,我創作的心靈被深受感染;我創作的心扉被徹底打開。我以狂熱的寫作,連續八年內在《散文百家》等省級及國家一級刊物上公開發表20余篇散文,出版了三本散文集和一部作品集。
《散文百家》的一次太行采風成了我寫作的動力。《散文百家》不愧是培養作家的搖籃,我就是這搖籃里成長的一員。從一名渾渾沌沌的寫作者成為一名真正的作家,從一名地市作協會員成長為中國作協會員,始終有《散文百家》陪伴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