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如栩
四川省瀘州市瀘州老窖天府中學通過長期的教育實踐,凝煉形成了“成長教育”理念,倡導“發展自我,出彩人生,奉獻社會”的“以人育人”的人才培養方式。“人”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歸宿,還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學生的成長,必須有教師的同步成長,教師隊伍的素質與能力對學校的辦學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學校把教師的校本培訓作為最重要的工作來抓,通過實踐已初步形成“研訓一體”的師訓機制。
一、推進“研訓一體”的現實背景
第一,在很多課改培訓中,存在理論性培訓多、單向講座多的問題,使師訓與學科教研分離。研訓分離使教師的獲得感較低,很難提升教師的實踐性知識和實戰能力。
第二,在學校教師隊伍專業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不良現象。如教師群體中存在的個人主義、保守封閉、相互防范、單兵作戰、缺乏合作、無序競爭、教學合力薄弱、整體教學實力和教學效果提升困難等問題,使中青年骨干教師出現了“高原反應”,也導致青年教師缺乏有益的指導和成長的平臺。
鑒于此,學校將“研訓一體”定位于“以教學實戰為中心,以提高教師專業能力素養為重點,將校本師訓與常規課堂教學實踐研究有機結合”,著重解決師訓脫離課堂教學實際的問題。具體內容包括:把常規學科教研活動作為校本培訓的載體,并將二者有機結合;實行“問題導向”,把教學實踐中發現的具體問題作為研修課題,以研究的方式開展校本培訓。
二、“研訓一體” 理念下的現實操作
1.“1+3”學科教研范式探索
學校立足課堂教學實戰平臺,本著“以教導訓,以訓促教”的原則,形成了“1+3”學科教研范式。
(1)活動次數“1+3”
學科集體教研是由每月1次的教研組集體教研活動和每月3次的備課組集體教研活動組成。教研組集體教研是同學科全體教師參加的活動,備課組集體教研是同一年級同學科教師參加的活動。具體安排是每周每個學科半天,以正課時間統一開展業務研訓,學校專門設立了7間教師業務研訓室,以固定的時間和場所來保障教研工作順利開展。
(2)活動內容“1+3”
“一節課的聽和評”:每次教研活動,均由教研組或備課組安排教師,輪流上一節公開課,不論職稱級別、年齡大小,只要承擔了課堂教學任務的教師,都必須參與,而且該教研組或備課組的教師也必須全體到場聽課。這種方式,可以借力教師的職業自尊,促使其持續進行基本的課堂教學研究,有助于教師克服高原現象。課后開展評課,為保證評課質量,學校規定了評課的基本次序,即由三個不同層級的教師從“學” 和“教”相融合的角度去依次評課。首先是青年教師發言,介紹聽課心得,主要分析優點,因為青年教師一般不敢大膽“批評”;其次是資深教師發言,重點分析所聽課的不足、缺點,提出改進建議,不可敷衍了事;最后是教研組長或備課組長的“末位發言”,進行綜合點評;學科成員中如有行政干部,則必須在其他成員之后、教研組長之前發言。
開展“三個研究”:教研組活動重在課程標準研究、階段性和共性主題研討,以及備課組在集體教研活動中難以解決而提交的問題研討。備課組活動側重于研究考綱與試題命制,研究學情與學法指導,研究教材和具體的教學策略。學校專門制訂了《集體備課活動暨校本研訓工作要求》,對每次備課組活動的“三個研究”要求提前確定三名中心發言人,并準備好書面發言提綱,等活動結束后即刻上交備課組。
(3)“1+3”學科教研范式的作用
在“1+3”學科教研范式中,教研組和備課組的集體教研活動各有側重,發揮了課堂教學實戰平臺的作用,做實了“研訓一體”理念,以“不同教齡段的教師成長和不同學段學生的成長中出現的現實問題”為切入口,展開研修和培訓,使教師培訓更貼近課堂實戰,更符合一線教育教學實際。該教研模式構建了一個師訓與教學渾然一體的體系,解決了青年教師“會教書”、骨干教師“教好書”的問題,讓年輕教師有持續的課堂教學學習機會,讓中青年骨干教師開放了課堂教學。同時,以機制建設解決了教師群體中教學合力薄弱、整體教學實力和教學效果提升困難等問題,而且還能防止學校教研和師訓脫節或時冷時熱的現象,有助于打破“研訓兩張皮”的尷尬局面,有效地促進了個體成長和團體成長的深度融合。
2.深度教研:教學實踐問題的項目化微研究
在現代教學中,小微組織實施的小微策略研究派生出的小微成果,對學校辦學質量的提升發揮著重要作用。培育微組織、開展微研究、實施微策略、提煉微成果,是學校實施深度教研的有效方式。
不同層級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感到困難的問題可能不盡相同,而集體教研平臺由于受時間的局限,不能解決教師教學實踐中的所有問題。因此,學校提出了項目化研究舉措,鼓勵教師針對教學實踐中的個體和具體的教學疑難問題,以“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開展深度教研。每個教師都可以單獨立項,也可以在自愿組合的基礎上集體立項,構建合作研究小群體。通過問題診斷,以“微”和“實”為特征進行課題立項,以一學期或一學年為一個周期,對遇到的問題做深入分析,并提出具體的研究思路、方案和解決措施。
三、“研訓一體”推動教師成長
和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從2013年啟動實施“研訓一體”以來,學校教研風氣日趨濃厚,“行知合一”的學校文化氛圍日趨形成,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學校教學質量的快速提升。
如2013—2016年,學校教師在省級以上教學展評比賽中獲全國性比賽(含賽區)一等獎的有7人次、二等獎的有2人次;獲四川省一等獎的有10人次、二等獎的有12人次、三等獎的有4人次。近年來,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更是獲得了快速提升,如學生吳震宇作為四川省唯一的高中生代表,榮獲第十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就是最好的證明。學校科創、舞蹈、川劇、美術、書法等校本課程特色鮮明,正在積極構建“成長教育”校本課程體系。
2015年6月,全國真語文大賽(西南賽區)比賽在天府中學舉行;2015年9月,全國中小學實驗教學交流研討會暨“三開”和 “三開放”現場會在學校舉行;2015年10月,在中國教科院全國2015年區域教育發展協調創新項目年度會議上,學校作為瀘州市高中學校的代表,接受了各級領導和專家的指導。
“士不可以不弘毅”,學校將秉持“崇實勵學,致知力行”的校風,不斷探索,專注進取,深入實施內涵發展戰略,積極建設高品質的現代學校。
(責任編輯 張慧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