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國
“互聯網+”背景下地方政府購買服務監管問題研究
□自國
在全面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背景之下,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成為了地方政府公共服務供給模式中的有益嘗試。與此同時,對地方政府購買服務的監管存在著諸多挑戰,諸如法規制度不健全、監管機制不完善、監管方式滯后、監管力度不足等。破解“互聯網+”背景下地方政府購買服務面臨的監管難題,促進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創新,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服務供給的精準度,成為了政府職能轉變和構建服務型政府的內在要求,監管部門需要加快健全相關法規制度、完善監管機制、創新監管方式、增強監管力度,客觀把握問題癥結,從而對癥下藥。
作為一種具體的公共服務供給創新模式,“互聯網+”政府購買服務能夠有效提高公共服務供給的能力和效率,滿足社會公眾個性化需求。
(一)促進公共服務供給制度創新,提高公共服務供給水平
傳統公共服務供給模式以政府自身需求為中心,而“互聯網+”政府購買服務則以公眾需求為中心,強調顧客導向、公開導向、共享導向和結果導向。“使公共服務由單一的、非智能的傳統供給轉向多元化、網絡化、智能化供給”。[1]一方面,能夠助推公共服務模式創新,加快政府職能轉變。“互聯網+”背景下政府通過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和大數據平臺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有利于簡政放權,實現政府精準履職、精準定位,助推公共供給模式不斷升級創新,從而加快服務型和創新型政府建設。另一方面,能夠降低公共服務供給成本,提高公共服務供給水平。“互聯網+”政府購買服務實行電子化采購,能夠有效降低公共服務供給成本,提高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和效率。
(二)滿足多元主體公共服務需求,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
“互聯網+”政府購買服務屬于智能化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具有標準化、個性化、精準化和均等化供給的特征。一方面,能夠滿足社會公眾多元化需求,促進公共服務供給向多樣化方向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社會公眾對公共服務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差異化和個性化,傳統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社會公眾的多元化需求,“互聯網+”政府購買服務通過有效整合社會資源,實現了公共服務的精準化和個性化供給。另一方面,助推公共服務向精準滴灌轉變,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大數據時代的公共服務供給實現了從粗放型供給向精細化供給的轉變,政府角色從被動提供者發展成為主動適應者,公共服務的供給模式也逐步從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極大地促進了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發展。
(三)激活多元化供給主體活力,促進社會資源優化配置
“互聯網+”政府購買服務以社會公眾需求為導向,強調多元主體平等、公開、透明地參與公共服務供給,有利于凸顯市場決定性作用,激活多元供給主體活力,實現社會資源優化配置。[2]一方面,有助于形成多元主體協同共治的局面,從而激發各主體的參與活力?!盎ヂ摼W+”政府購買服務實行公開招投標制度,為多元主體提供了相對平等、公開、透明的參與渠道和環境,能夠增加多元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服務供給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有助于整合多元主體力量,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互聯網+”政府購買服務通過提供平等參與平臺,能夠促使參與主體之間實現強強聯合或強弱合作,從而促進多元主體共同成長,有助于社會資源整合與優化配置。
“互聯網+”背景下為政府職能轉變和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創新提供了新的契機,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監管責任和挑戰。一方面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思維的運用,促進了公共服務供給的多元化、智能化和精準化,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能;另一方面隨著信息不對稱等問題日益突出,地方政府購買服務的監管也面臨諸多困境。
(一)法規制度不健全
法制化程度決定了公共服務供給的市場化水平,法規制度不健全是地方政府購買服務監管過程中滋生尋租問題、腐敗問題等各種亂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缺乏專門性立法,相關法條有待細化和完善。《政府采購法》就政府購買服務的監管主體和監管責任等做了相關規定,但對具體的監管方式、評價指標等缺乏詳細的規定,并且缺乏動態的修改和完善過程。另一方面,缺乏配套性法規,相關法規制度執行困難。自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以來,財政部也相繼下發了《關于做好政府購買服務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關于政府購買服務有關預算管理問題的通知》、《關于推進和完善服務項目政府采購有關問題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同時地方政府也出臺了相應的配套性法規和政策文件,如《成都市政府購買服務暫行辦法》、《深圳市政府購買服務目錄》和《深圳市政府購買服務負面清單》等,但是由于規定不全面、政策打架等原因導致政策執行困難、執行效果不佳。
(二)監管機制不完善
當前地方政府購買服務過程中,地方政府既是購買主體又是主要監管主體之一,由于缺乏多元化、智能化和動態的監管系統,監管主體之間職權交叉,容易出現推諉、扯皮等問題。一方面,監管主體權責分工不明確,缺乏問責機制。政府作為購買服務主要的監管主體,內部分工不明確,權責分配不合理,難以起到相互制約和有效問責的作用。另一方面,社會力量監管薄弱,缺乏協調聯動機制。媒體和公眾作為社會監管的主要力量,缺乏有效的參與渠道,同時民眾本身缺乏參與的意識和能力,導致社會監管缺位。
(三)監管方式滯后
“互聯網+”背景下,對地方政府購買服務進行監管的核心是對相關數據信息的實時共享、整合、分析、評估和利用,這對傳統的監管方式造成了較大的沖擊和挑戰。一方面,監管主體缺乏大數據思維,數據信息整合共享程度低。相關監管主體主要利用傳統的監管方式,如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年終考察等,無法有效利用互聯網技術對外包項目進行動態地監管,同時相關監管部門之間數據信息共享不足,難以及時整合并分析、評估和利用相關數據信息,無法有效防范購買過程中的尋租、腐敗等系列風險。另一方面,缺乏第三方評估監督機構,監管的專業性不足。對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風險評估和質量監管需要第三方的評估監管機構進行科學系統的監管和評估,但是我國缺乏這樣的專門機構。[3]
“互聯網+”背景下,破解地方政府購買服務監管困境就是要充分運用大數據平臺和互聯網技術,建立健全相關法規制度,完善監管機制建設,努力創新監管方式,激發政府監管的內生動力和社會監管的活力。
(一)加快法規制度建設
法規制度建設是推進地方政府購買服務向規范化和常態化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開展系統化、規范化、專業化動態監管的前提。一方面,要完善基本立法,細化相關法規。對已有法律法規進行修改和完善,明確政府購買服務監管主體、權責分配、問責機制以及監管方式和方法等相關規定;整合已有的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以及有關政策文件,將其上升為條例或法律,避免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相互交叉和打架現象。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地出臺地方性法規,克服執行阻力。結合相關法律和條例的規定,充分考慮地方行政環境,充分尊重公眾意愿,做到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和問計于民,因地制宜地出臺地方性法規,推動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有效執行和落實。
(二)盡快完善監管機制
“互聯網+”背景下,要通過建立有效的監管體系和問責機制,激發監管主體的內生動力,倒逼政府購買服務監管機制的完善和有效運作。一方面,要明確監管主體的權責,建立有效的問責機制。明確地方政府、審計、監察等部門之間的權責劃分,設立部門權責清單,建立問責機制,有效避免推諉和扯皮等現象的發生。另一方面,改革社會監管體制,暢通多元主體參與渠道。建立和完善互聯網監管平臺,鼓勵媒體和公眾等社會力量參與監管,暢通參與渠道,增強社會力量的參與意識,構建相互交織、充分合作的社會監管網絡,讓政府購買服務的行為在媒體和公眾的視野下有效開展。
(三)不斷創新監管方式
互聯網具有去中心、分布式和平等化等特點,打破了傳統屬地管理的邊界、線下監管的方式和思維。一方面,轉變傳統監管思維和方式,加快數據信息整合和共享,增強監管的實時性和有效性。運用大數據思維和互聯網技術,建立集信息共享、信息整合和線上監管的互聯網監管平臺,實時共享數據信息,對政府購買服務進行系統化、全方位、多主體的動態監管。另一方面,培育第三方評估監管機構,增強監管的專業性。依托律師事務所、審計師事務所和會計師事務所等機構,加快培育第三方評估監管主體,實施專業化監管,降低監管成本。
“互聯網+”背景下,破解地方政府購買服務監管難題,就是要以建立科學化、系統化和常態化的監管體系為導向,不斷創新監管方式和方法,激發政府自身監管的內生動力以及多元社會主體參與監管的活力,促使政府購買服務始終在陽光下進行。
[1] 閆冬玲,游英,劉俊,趙蘊.“互聯網+”背景下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創新[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8):325-329.
[2] 句華.“十三五”時期公共服務供給方式創新探討[J].理論探索,2017(2):22-27.
[3] 何壽奎,胡明洋,莫云波.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路徑選擇與治理機制[J].經濟體制改革,2015(2):37-41.
作者單位:中共重慶市委黨校研究生部
責任編輯:胡越